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徐霞客的詞語

描寫徐霞客的詞語

1.關於“徐霞客”的詩句有哪些

1.《遊嵩山日記 》

作者:徐弘祖

余髫年幼年蓄五嶽誌,而玄嶽出五嶽上,慕尤切。久擬歷襄、鄖,捫太華,由劍閣連雲棧,為峨眉先導;而母老誌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猶屬有方之遊。第沿江溯流,曠日持久,不若陸行返,為時較速。乃陸行汝、鄧間,路與陜、汴略相當,可以兼盡嵩、華,朝宗太嶽。遂以癸亥仲春朔,決策從嵩嶽道始。

2.《遊太華山日記 》

作者:徐弘祖

二月晦,入潼關,三十五裏,乃稅駕停宿,稅通“脫”西嶽廟。黃河從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至潼關,折而東。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嶽,惟此壹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長而高大之城墻鎖之。舍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嶽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未入關,百裏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裏,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惟北面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3.《閩遊日記前 》

作者:徐弘祖

十二日,二十裏,登仙霞嶺。三十五裏,登丹楓嶺,嶺南即福建界。又七裏,西有路越嶺而來,乃江西永豐道,去永豐尚八十裏。循溪折而東,八裏至梨嶺麓,四裏登其巔,前六裏宿於九牧。

十三日,三十五裏,過嶺,飯於仙陽。仙陽嶺不甚高,而山鵑麗日,頗可愛。飯後得輿,三十裏抵浦城,日未晡也。時道路俱傳泉、興海盜為梗,宜由延平上永安。余亦久蓄玉華之興,遂覓延平舟。

十四日,舟發四十裏,至觀前。舟子省家探望家園早泊,余遂過浮橋,循溪左登金鬥山。石磴修整,喬松艷草,幽襲人裾。過三亭,入玄帝宮,由殿後登嶺。兀兀中懸,四山環拱,重流帶之,風煙欲暝,步步惜別!

4.《遊五臺山日記 》

作者:徐弘祖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關。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從阜平西南過石梁,西北諸峰復嵱嵷上下眾多起。循溪左北行八裏,小溪自西來註,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轉,山峽漸束。又七裏,飯於太子鋪。北行十五裏,溪聲忽至。回顧右崖,石壁數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孔泛濫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嶺。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壹隙少殺收束。復有遠山橫其外,即龍泉關也,去此尚四十裏。嶺下有水從西南來,初隨之北行,已而溪從東峽中去。復逾壹小嶺,則大溪從西北來,其勢甚壯,亦從東南峽中去,當即與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5.《江右遊日記壹》

作者:徐弘祖

丙子十月十七日 雞鳴起飯,再鳴而行。五裏,蔣蓮鋪,月色皎甚。轉而南行,山勢復簇,始有村居。又五裏,白石灣,曉日甫升。又五裏,白石鋪。仍轉西行,又七裏,草萍公館,昔有驛,今已革革除矣。又西三裏,即南龍北度之脊也。其脈南自江山縣二十七都之小筸嶺,西轉江西永豐東界,迤邐至此。南北俱圓峙壹峰,而度處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闊。脊西即有壹澗南流,下流已入鄱陽矣。洞西累石為門,南北俱屬於山,是為東西分界。又十裏為古城鋪,轉而南行,漸出山矣。又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轉而西,又五裏,山塘鋪,山遂大豁。又十裏,東津橋,石梁高跨溪上。

壹、徐霞客

明神宗萬歷十四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壹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他的父親徐有勉壹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於地經圖誌,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誌。

二、《徐霞客遊記》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致入微;

(3)詞匯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註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註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2.有贊美黃山的名句要徐霞客的

徐霞客贊美黃山的句子是“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bai意思是縱觀海內外的高山,沒有哪個像安徽的黃山壹樣。

登上黃山,天下就沒有別的山值得登了。經過不斷流傳發展逐漸被後人演變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明代地理學du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壹生誌在四方,足zhi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dao動植物等狀況。

擴展資料古代描寫黃山的詩句1、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出處: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釋義: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了頭。

2、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出處:唐·李白《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釋義:我住在黃山邊的碧溪旁,月亮就倒映在水中,聽見的是內山林見松樹碰撞好似琴聲。

3、秀出雲霄壹杖探容,諸峰高下護晴嵐。出處:宋·焦炳炎《遊黃山》釋義:松樹的枝丫向著雲霄下探出壹丈遠,眾多山峰高高低低好像在護著壹般。

3.有贊美黃山的名句要徐霞客的

徐霞客贊美黃山的句子是“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bai

意思是縱觀海內外的高山,沒有哪個像安徽的黃山壹樣。登上黃山,天下就沒有別的山值得登了。

經過不斷流傳發展逐漸被後人演變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明代地理學du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壹生誌在四方,足zhi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dao動植物等狀況。

擴展資料

古代描寫黃山的詩句

1、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出處: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釋義: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了頭。

2、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

出處:唐·李白《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釋義:我住在黃山邊的碧溪旁,月亮就倒映在水中,聽見的是內山林見松樹碰撞好似琴聲。

3、秀出雲霄壹杖探容,諸峰高下護晴嵐。

出處:宋·焦炳炎《遊黃山》

釋義:松樹的枝丫向著雲霄下探出壹丈遠,眾多山峰高高低低好像在護著壹般。

4.關於徐霞客的遊記

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用雙腳丈量名山大川,傳下了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徐霞客遊記。明崇幀九年(1636年)他在建德也留下了足跡,雖然是匆匆而過,但對建德來說也是壹段可書的歷史。

公元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遊考察轉折性的壹年。當時徐霞客已51歲。在此之前,他雖然多次外出旅遊考察,但大多是短期而歸。這壹年的夏歷九月十九日,徐霞客從家鄉江蘇江陰出發,途經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最後到達旅遊和考察目的地雲南,歷時四年。

在浙江期間,徐霞客經杭州,取道余杭、臨安,由分水順江下桐廬,溯富春江、蘭江經建德、蘭溪,遊金華三洞,西行過衢州、常山,再進入江西省境。

《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中有這樣壹段記述:“(十月)初六日 雞再鳴,鼓舟曉出浙江,已桐廬城下矣。令僮子起買米。仍附其舟,五裏至灘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剝,余舟遂停。亟索飯,飯畢得壹舟,別附而去,時已上午。又二裏,過清私口,又三裏,入七裏籠。東北風甚利,偶假寐,已過嚴磯。四十裏,烏石關。又十裏,止於東關之逆旅。”

從上面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徐霞客是在這年的十月初六(夏歷)乘舟由富春江上行進入建德境內的,沿途記錄了七裏瀧、烏石灘(以上兩地名《遊記》中作七裏籠、烏石關——筆者註)和東關等地名。當晚宿於東關。

徐霞客途徑建德的頭壹天,止於今桐廬的分水,原想從陸路走淳安的,由於王姓奴仆的逃走,於是“不便於陸,仍就水道,反向東南行矣。”當晚“順流夜槳”,次日清晨抵達桐廬。在建德期間,徐霞客未有考察事宜,只上岸在東關旅店中住了壹宿,次日便溯蘭江而上,對建德沿途也未作任何記載。

5.徐霞客描寫武夷山名句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遊完武夷山壹線天後說:”於所見壹線天數初未曾見此之大而遠逼整者“。

壹線天長約壹百多米,相去不滿壹尺。那天下雨,壹步壹步的走在石階上很艱難,雨水從縫隙中落在我們的頭上,巖壁上都是濕漉漉的濕透了我們的衣裳。如果是炎熱的夏季,這裏絕對是避暑的好地方。如果是胖子就別往裏擠了,有的地方很窄,想過去很困難。我後面的壹位就因為過不去退回去了。壹線天特點:

a、壹線天是由壹座巖石當中裂開壹條逢而形成的;

b 、在全國多處的壹線天當中是最長的壹個,長度達到176米;

c、壹線天高度達到65.7米;

d、它最窄的地方僅有3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