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十首(其壹、其二、其四)》
遊人出三峽,楚地盡平川。
北客隨南賈,吳檣間蜀船。
江侵平野斷,風卷白沙旋。
欲問興亡意,重城自古堅。
其二
南方舊戰國,慘淡意猶存。
慷慨因劉表,淒涼為屈原。
廢城猶帶井,古姓聚成村①。
亦解觀形勝,升平不敢論。
其三
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②。
江山非壹國,烽火畏三巴。
戰骨淪秋草,危樓倚斷霞。
百年豪傑盡,擾擾見魚蝦。
〔註〕
①古姓:據《太平寰宇記》,古姓指吳、伍、程、史、龍、郢(武昌著姓)與卞、伍、龔(武陵著姓)。
②望沙:後梁高季興建樓以望沙津,故名望沙樓。北宋陳堯咨更名為仲宣樓。
鑒賞
蘇詩各體均有極好作品,有人只重七古、七律、七絕而忽視五言,是不全面的。荊州十首是蘇軾青年時期五言律詩的代表作,讀過杜甫《秦州雜詩》的人,都會體會出它的淵源。嘉祐二年(1057)蘇軾弟兄二人同榜中了進士,但不幸四月八日母親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兩人回家葬母並守喪。到嘉祐四年(1059)九月,母喪終制,十月還朝。朝廷有幾位大臣推薦蘇洵出山,於是父子三人壹道取水路出三峽到荊州,再改由陸路北上。沿途三人寫了壹百首詩文,編成《南行集》,後來散佚不全。這年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驛,次年正月初五,離江陵北上。《荊州十首》陸續寫成於這幾十天中。
三峽山川的奇麗,古跡傳說的豐富,在在觸發青年詩人的詩思。在荊州之前,他有《出峽》壹篇,開頭說:“入峽喜巉巖,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聯系《出峽》這幾句,可以體會《荊州十首》的發端二句,簡潔地寫出初到荊州的感受。“遊人出三峽”,看似平平而起,但聯系以前諸篇,再看“楚地盡平川”壹句,可見這確是詩人出峽時的特殊感受。平川和三峽正成鮮明對比,寫出地形特色,用“楚地”又暗伏興衰之感。十首詩的內容都離不開這個前提。三四兩句寫出水陸繁忙之景。北客南賈從縱處說,吳檣蜀船從橫處說,在讀者面前展開壹幅舟車輻輳圖。在第十首中作者用“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應這兩句。從詩律說,這兩句用了當句對。
五六句換了句法,寫荊州的自然景色。壹片平原,江流其中,本來是各不相涉,但“江侵平野斷”,壹侵壹斷,就把死板的寫生動了。“平野”和第二句的“平川”重了“平”字,嚴格講是小疵,但沒有更恰當的字替代,就任其重復,這在唐人詩中也不罕見。這壹句是平視遠方。“風卷白沙旋”是直視近景。水面多風,而平原的風和峽口的風感覺是兩樣的。這裏寫的是水邊常有的旋風,“風卷白沙旋”,仿佛令人看到水邊旋風卷起沙柱的情景。但這畢竟是平原沃野的旋風,和“黃沙直上白雲間”的塞外風光不同。荊州是漢末形勝之地。諸葛亮在隆中答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從三國到五代,都是軍事要地。中間兩聯全從地理著眼。結尾兩句不能不作歷史的回顧。壹組詩的第壹首結尾,對本首說,要能結住,對後面幾首說,又要能引發。這個結尾恰到好處。“欲問興亡意”,發思古之幽情是意中事,引到即止。“重城自古堅”,似回答又似未答。“自古”二字值得玩味。說“自古堅”,既表明歷史悠久,又含有“今非昔比”之意,為後面幾首伏筆。
第二首緊就第壹首的尾聯生發。第壹句就楚地的大範圍說。二句收到荊州。從三國到五代,此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從宋初到作者此時,已歷壹百三十多年。“重城自古堅”,還可看出從劉表起慘淡經營的用意。說“意猶存”,猶如上首的“自古堅”,言外是今日面貌已非,遙呼五句“廢城”。荊州割據起於漢末劉表。劉表徒有虛名,有此大好地理形勢,不敢北向以爭中原,坐守觀望,直到劉琮降曹,作者因此而慷慨不平。這又暗和七句“亦解觀形勝”相呼應。第四句由首句“舊戰國”來。戰國七雄,楚境最廣。而懷王疏斥屈原,身死於秦,國勢頓衰,終亡於秦。想到戰國形勢必然想到屈原的悲憤壹生,因而千載以下猶有淒涼之感。作者路過忠州時,看到百姓為紀念屈原而建的屈原塔。即以此為題寫詩說:“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聯系《屈原塔》來看,才能體會出“淒涼”二字的分量。同時這句詩又和第十首詩的結尾“楚境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密切照應,興亡之感,溢於言外。“廢城”壹聯遙應壹首末及本篇首二句,表明荊州歷史悠久,雖屢經興廢,而舊井尚存,古族仍聚。
結尾壹聯,作者隱然自負有經濟軍事之才。“亦”字看似虛設,實則從三四兩句來,使人想到屈原的抱負,以及諸葛亮的《隆中對》。作者在峽中有《八陣圖》壹詩,為孔明而激昂慷慨。第八句輕束吊古,頌揚當世的清明統壹,從戰國到五代荊南高氏,壹筆帶過。說“不敢論”,表明自己有這方面的才識,只是時世升平,用不著罷了。妙在壹露便止,耐人尋味。這首詩以議論抒情為主,在十首中承上啟下,引出荊州興亡盛衰之事。
組詩的第四首借望沙樓的景色,寓諷於荊南高氏,因及五代群雄,寫法和上兩首不同。首句寫明望沙樓的位置和景況,使人如見朱檻臨風之勝。二句點明望沙之名,引出高氏盛時。三四嘲其畏葸無能。高氏對後梁、後唐、南漢、閩、蜀都曾稱臣,時稱“高無賴”,五代擾攘之季,高氏投靠多方,所以說他“非壹國”,這三字形象而含蓄。“烽火畏三巴”直斥其怯懦。後唐派陶谷使荊南,高從誨曾炫耀兵力,吹噓要伐蜀,實際畏蜀如虎。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即指蜀地,因與“壹國”對偶,故用“三巴”。“戰骨淪秋草”是虛想,見秋草而想象多少無辜兵士埋骨其下。暗用張籍詩“年年戰骨多秋草”,但“淪”字下得沈重。“危樓倚斷霞”實寫,點明當前景物,和“朱檻”句呼應。朱檻重樓與斷霞相映,倚檻臨風,景色全收眼底。然霞上著壹“斷”字,既是自然景色,又和歷史興亡若接若連,引人遐想,這是作者著意修辭之處。“百年豪傑盡”,壹句推開。五代亂離,群雄已矣,總束歷史。“擾擾見魚蝦”乃當前所見。這尾聯和第二首“升平不敢論”在意義上相關連。查慎行以為,魚蝦是比“五代君臣及僭號諸國”。(《蘇詩補註》卷二)而趙克宜不同意此說,認為魚蝦是樓頭所見(《蘇詩評註匯抄》卷壹)。趙氏駁查氏之說不為無理,但也失之過實。蘇詩將豪傑與魚蝦對舉,相映成趣,既有當前所見與過去情況相對比的壹面,而言外不無譏諷之意,所謂若即若離,含蓄多趣。舊詩詞中常用此種手法,要在心領神會,不必過於落實。
《荊州十首》雖不是壹氣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雜詩》壹樣,有起有結。中間若幹首疏疏密密。這裏選的三首聯系還是較緊的。壹題多首,要註意謀篇上有聯系,寫法上要有變化,每首有不同的側重點和抒發方式,欣賞時不可忽略。
字數:2691
作者:周本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