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請問古代漢語用什麽方言讀古詩詞?

請問古代漢語用什麽方言讀古詩詞?

其實這個問題是關於入聲字的。很多古詩都用入聲字,但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入聲字,所以讀出來的感覺和古人很不壹樣。很多方言中都有入聲字,有時候用方言讀有入聲字的古詩更符合古代作者的本來狀態。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每句話的最後壹個字是韻、事、壁、雪、解、發、絕、發、月。這些字用普通話念,壹點都不押韻。為什麽?因為這些押韻字在當時的聲音裏都是入聲字,入聲字是壹種急而短的發音,在現代普通話裏已經消失了,融入了平聲。但是,它仍然存在於壹些方言中。比如用上海話押韻讀這個詞,可以更好地體會到節奏的美感。江浙壹帶的人讀其他方言的入聲字,如“白”,讀作“伯”,聲調短急但有力,降調。所以方言雖然不利於日常交流,但在古詩詞的審美體驗中是很有用的。各大方言區都有入聲。即使北方方言大部分地區的入聲已經消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山西、河南北部和內蒙古部分地區仍有入聲。江淮官話區:是南北方言的過渡區(主要是中原官話和吳語的過渡區)。江淮官話俗稱下江官話,流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和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地區除外)。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的壹個分支,內部差異很大,語言現象復雜,以南京、揚州、南通、合肥、鹽城、蕪湖、淮南、連雲港、九江為主要代表點。聲調有五種,包括入聲、去聲和入聲,不分陰陽。南通和泰州在去聲和入聲方面分陰陽。西南官話:關池片:岷江片(貴州瀘州-宜賓-樂山-西昌,桐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大關-綏江-水富),仁福片(內江-自貢-仁壽-富順),雅安片(雅安-石棉)。壹般有五種聲調。不分陰陽進入。吳語:主要方言之壹,又稱“江南話”或“江浙話”,以上海話、蘇州話為代表。分布於上海、江蘇省長江以南及鎮江以東地區(不含鎮江)、南通壹小部分、浙江省大部、江西東北部及安徽南部。古全濁聲母保留,大部分地區仙山鼻音脫落,變成純元音。六聲以上,壹般出入有陰陽。湘語:又稱湘語或湖南話,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相當壹部分的中國大陸、重慶和廣西靠近湖南的部分地區;以長沙話、雙峰話為代表。湘語可分為新湘語和老湘語。新湘語主要流行於長沙和湘北地區,受官話和贛語影響較大。老鄉話分布在衡陽、雙峰壹帶,受外界方言影響較小。新舊湘語互通性低。西南官話和新湖南話有壹些相似之處。新鄉留了壹個調,古濁音字今天雖有濁音,但仍不送氣。贛方言:贛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中部、北部和西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南部部分地區、福建西北部邵武地區。因為贛語和客家話有很多共同的特點。江西西部除吉安、蓮花基本沒有入聲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入聲的結尾。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閩西的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等8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個縣市;贛南寧都、瑞金、興國等14個縣市。另外,非純縣,如福建的南靖、平和、邵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多個縣市的很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客家話在臺灣省、海南、四川、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古代的濁音聲母,無論平仄,大多讀成送氣清音。大部分地區有六個聲調,少數地區有五七個聲調。閩西長汀方言,連城和劉清不入聲,剩下的平仄分陰陽,上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廣東客家方言入聲分陰陽,上聲分陰陽。閩西客家方言永定話中,上杭話保留了陰入陽兩個聲調。閩語: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省,以及浙江南部、江西和廣西的壹些地區。用戶人口在4000萬左右。閩語是壹種內部差異很大的方言,很多聲母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閩語的元音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聲中的鼻音和塞音。其中閩南話比較完整,閩東話和莆仙話保留較少,閩北話和閩中話幾乎沒有塞音只有鼻元音。閩語各部分都有入聲,聲調數量為6-8個,以7個最常見。在許多地區,保留了-p、-t和-k。粵語: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了古體音的特點,古體詞語較多,內部差異較少。粵語流行於廣東、廣西、湖南、海南、香港等地,以廣州話為中心。用戶人口在4000萬左右。末尾保留-p,-t,-k。音調主要是8-10。晉語:分布於山西省、陜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部和河南新鄉安陽以西。秦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裏有異音。古音的保留比較頑固,比如入聲的保留。還有新畫的徽語(原吳語)、平話(原粵語)。以上方言都是有入聲的地區。從上面可以看出,每個方言區都有入聲區,北方方言大部分沒有入聲,留南都的聲調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