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開封清明上河園優秀作文6篇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妳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聽到了這句詩。不錯的,這個觸目傷懷的日子又來了。清明,妳又將我帶入往事。
今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半睡半醒的我模糊地聽見聲聲談話。爸爸媽媽在談論掃墓的事情。我恍然醒來,聽過這壹陣談話,我是心塞的。草草地吃過早飯,便和家人們去墓地了。
這裏,幾朵小花默默地綻放著,天空中偶爾有幾只鳥兒飛過。這裏有好多人啊,他們都是壹臉嚴肅。到了太姥的墳前,我的淚珠就在眼睛裏打轉了。那淚水中隱藏著過去的故事。
過去的幾年裏,太姥還在世。她是壹個多麽慈祥善良的人啊。每次上學經過太姥的家,太姥總是拿壹個墊子出來坐在向陽的石頭上。每次看到太姥,我都會和她打招呼,即使天天都說同樣的話,我也從未感到煩。
三月,太姥家的杏樹便開花了。那粉紅色的小花真是嬌艷,壹定會結出好多杏子。我和太姥也經常來賞花。
五月,金黃的杏綻開笑臉,甜甜的。太姥家的杏最好吃,每到這個時候,便會有好多人來摘杏。有壹天,我聽到大人們說太姥站在墻上摘杏摔了下來,這可把我嚇壞了,太姥可是年過八旬的老人啊。從這以後,太姥落下了病。
八月,杏樹葉也落了,樹幹變成了深棕色,樹枝光禿禿的。太姥的病越來越嚴重,不久,她便離開了我們,我們非常傷心。
細數著時間的串串念珠,描摹著年華步履的記憶,我像壹棵樹苗茁壯地成長,壹些親人也隨著我的成長而離世,時間不等人啊!
清明節,這個緬懷故人的日子,它又如壹把鑰匙,打開了我記憶的門窗,親情的畫面再次在我的眼前浮現。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2
清明節的由來,是因為大臣們在清明節這壹天掃墓。民間也紛紛效仿,在這壹天掃墓。後來,人們習以為常,把這壹天當成節日。在清明節這天,人們要去踏青、掃墓、吃青團、采青艾。
清明節的早上,我也吃了青團。青團下有壹塊粽葉,是方形的,用來防止青團和鍋底黏住。青團圓圓的,全身上下都是綠色的,因為制作青團的糯米是用艾草汁染過色的。我很奇怪,艾草怎麽能吃呢?我咬了壹口青團,感受到了竹筍和肉的香味,加上糯米的軟糯感,真的很好吃。
早上吃完飯,我們來到了南高峰半山腰。這裏有“北伐國民革命軍”戰死的將士的墓。“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這個烈士陵園原來是壹個民國的小洋樓花園,有著壹個拱形的大門,壹個亭子,從殘存的格子地磚來看,這個小洋樓以前非常大。雖然這些建築已經看不到了,但陵園非常莊嚴肅穆。我從墓碑的介紹上,好像看見了將士們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場景。
清明節同樣也是壹個團聚的日子,我們驅車來到了宜興。那裏人真多。“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我們準備去竹海景點,沒想到車流如織,根本進不去。我們只好在路邊的小竹林裏玩。我看見壹些人在挖筍。山上的筍很多,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我的小腿那麽長,最大的有我身高三分之二呢!我和最大的筍合影後,準備下山,結果我從山上滑了下去。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這次清明節,我踏青、掃墓、吃青團,感受了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3
去年清明節假期,我約了幾個好友去碧延寺踏青,收獲了許多春天的美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從杜牧的詩裏我們感受到清明的歷史悠久,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這個節日是讓人們掃墓、祭祀祖先或者去郊外、山區踏青、野餐等。
當天,我們坐車經過二小時車程來到了碧延寺山下。
當我們站在山腳下,仰望著雲霧彌漫的寺廟若隱若現,山頂上站著幾位“巨人風車”——風力發電機,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風扇葉緩緩地轉動著。
上山了,沿路有小溪和竹林,竹子隨風擺動,好像在和我們招手。路上,我聽見了“嘩嘩嘩”的水聲,問媽媽:“前面什麽聲音呀?是不是有小瀑布的聲音?”“不知道呢,要不我們下去看看?”說完我們就順著聲音來到壹處水潭,裏面有很多光滑的卵石,五彩繽紛,很好看!
太陽已經升到了最高點,這時我們已經爬了大半天了,壹陣檀香飄來,夥伴們說馬上就到廟裏啦!沒多久,壹座古老的寺廟出現在我們面前,有許多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這裏燒香拜佛,野餐休息。我們也在這裏吃了許多零食,觀賞著山下的風景,山下有許多村莊的小房子,還有壹大片的樹木和竹林。
接著我們繼續向上爬,在這條野路上,壹條小蜥蜴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它渾身墨綠色,有四只爪子,壹條細長的尾巴拖在身後,靈巧敏捷地穿過小路消失在樹叢裏。
終於來到了山頂,聽著巨型風力發電扇葉呼嘯的聲音,看起來山頂的風還真大呢!旁邊的陡坡上還有許多紅色的泥土,壹些沒風化和被化風的石頭,從山頂上往下看,下面的樹林五彩斑斕,樹上的葉子有的是金黃色、有的是嫩綠色、有的是鮮紅色、還有的是葡萄紫,真像壹片花海!
清明節的碧延寺,真是個踏青的好地方!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是讓人悲傷的節日。
我們開著十幾輛車浩浩蕩蕩,回到故鄉——我們祖先的墓地。祖先們的墳墓,壹個在這座山的山腳,壹個在那座山的山頂,還有壹個在另壹座山的山腰。
聽老前輩們說,我的太爺爺很聰明,富有智慧,當時所有人都安居樂業,誰又曾想過日本鬼子會來侵略我們的祖國?我太爺爺作為第壹代傳教士,老日本人打過來了,糧食壹天比壹天少,我們陳家壹個人都沒有損失。村裏整天整夜彌漫著死人的臭味,和哭喊聲,甚至整戶人都死光了,或餓到沒力氣哭喊了。而太爺爺每天都會存糧,讓我們的族人吃得飽飽的。
故事講完了,我們也到達了目的地。我們打開音響念著聖曲,音響下擺著壹本聖經。我和同齡的兄弟姐妹在那裏描字,讓墓碑上的字清晰壹些。頭上頂著大太陽,可我們並不覺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汗珠壹滴滴的滴落在墓碑上。我喚我的大侄子幫我打傘,否則汗滴在了墓碑上,剛描好的字會花掉。我們與別家不壹樣,字是用金油描的,別家都是紅顏料,那金油可是用來描佛像的。我們看了祖先的墓碑,每個都已描了壹遍,金燦燦的,特別亮堂。我滿手沾了金油顏料像壹雙妖怪的手。那金油我擦了兩天才掉光。
在這明媚的春光中花兒開了,草兒綠綠的,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但所有人都苦著壹張臉,沒有歡聲笑語,在這春光裏沒有人在嬉戲玩耍,唯壹的遊戲就是習俗中的踏青,更多的是人們都陷入了沈思……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5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四月,小雨霏霏,芳菲盡了,送來了那勾起人們絲絲回憶的清明。
自古以來,清明便壹直是人們的心靈寄托,點綴著人們的思想,洗滌著人們的心靈,清明,便因此不平凡。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清明都要去家鄉的祖祠前掃墓,帶著金銀元寶和壹疊疊紙錢,捧著壹束無暇的鮮花,更懷著壹份莊嚴,營造壹份肅穆。風在泥濘的路上方吹著,呼呼作響,好像是在吟唱壹首淒美的哀歌。
來到祖祠前,便有人來把它們打掃幹凈,把灰塵輕輕擦去,把枯葉慢慢掃走。接著便是點蠟燭,燒香。小時候,我對這些禮儀不大懂,但仍在這莊嚴的祖祠前學別人壹樣,拿出三支香,點上,插下去,壹年壹年下來,我便也漸漸懂了。隨後即是燒紙錢、燒元寶,隨著火騰空而起,空氣便熱了幾分,心也熱了幾分。
每年的清明都是如此,形式上不禁有幾分單調,但尊敬之心永存,紙錢燃燒時那升騰的煙霧中,總會有親人的笑臉,那烈火燃燒的聲音,告訴我們,他們沒有離去,他們的精神與我們尊敬的心壹樣永遠存在!
但是,現在的清明,多少有點奢華,少了些莊嚴與尊敬,今年燒錢的火,又比昨年旺了;今年的人,好像又少了;今年的場面,好像又嘈雜了。在這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保持純真無暇的心呢?掃墓,不是用最多的紙錢,最多的蠟燭來表達尊敬,更應該懷著壹顆敬畏之心,用最純潔高尚的心靈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才是清明幾千年的真正意義。
憶清明,掃墓,三支檀香,兩根蠟燭,壹束鮮花,壹顆純真無暇而不含雜念的心,足矣……
遊開封清明上河園作文6
又是壹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節是人們以各種方式緬懷英烈、祭奠逝者、祭掃陵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節日。按照傳統風俗,節日期間,人們會上墳燒紙、說冥物、燃放鞭炮,以表達思念之情。
早上,壹大早我們就上山掃墓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話是這樣說,可今早的天氣卻格外令人清爽。掃墓時,大人們提著糕點、水果、米酒、肉,我們小孩就在後面拿著鋤頭、鏟子屁顛屁顛地跟著。
我們只需要去爺爺的墓碑,首先是把墓前的草除掉,然後再松土。爸爸把折來的柳枝插在墳頭。他說:“爸,妳在那邊要好好的,今年國家不讓放鞭炮點火,妳不要介意。我就插柳枝在這,讓綠蔭成為妳最好棲園。”接著,我們就屈膝跪下,向爺爺磕了三下響頭。最後,爸爸拿到毛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了壹遍。
清明節不僅是祭奠祖宗的時候,還是春遊踏春的好時機。
我們去山上的壹塊平曠工地放風箏。媽媽說:“快點放風箏了,把不好的事吹掉。”我們每個人都寫了自己的心煩事,讓它隨風而逝。但唯獨奶奶沒寫煩心事,因為她心裏裝的是我們。她寫道:“老頭子,妳保佑啊,保佑妳的兒子、媳婦心想事成,保佑妳的孫子、孫女快快樂樂的,考到博士研究生。”奶奶沒寫她自己,我拿到筆在後面寫下:爺爺,您讓奶奶身體健康,讓她多陪我們,不要把她從我們身邊帶走。
這壹天,雖是清明節,但我們卻很快樂,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