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立秋的詩如下:
1、宋·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壹枕新涼壹扇風。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2、唐·劉言史: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3、明·夏雲英:秋風吹雨過南樓,壹夜新涼是立秋。寶鴨香消沈火冷,侍兒閑自理空侯。
4、宋·方嶽: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壹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5、宋.釋道璨:碧樹蕭蕭涼氣回,壹年懷抱此時開。槿花籬下占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6、宋·方回:暑赦如聞降德音,壹涼歡喜萬人心。雖然未便梧桐落,終是相將蟋蟀吟。初夜銀河正牛女,詰朝紅日尾觜參。朝廷欲覓玄真子,蟹舍漁蓑煙雨深。
7、明·周玉如:白帝嚴金駕,乘風下紫微。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輝。乍驚青梧落,將催赤雁飛。何須賦團扇,恩顧似君稀。
8、宋.方翥:星光如月映長空,驚起愁眠夜向中。殘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鳴葉是西風。
9、宋.王镃:西風吹縐碧紗衣,金井梧桐昨夜飛。自汲井花調藥罷,卻簪秋葉滿頭歸。
10、宋.沈說:昨日午時秋,西風夜轉頭。吹來溪外雨,藏卻樹間樓,暝帶棲鴉色,涼催客燕愁。壹樽吟未了,衰鬢早颼颼。
立秋節氣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壹年中的轉折點,趨於減少或下降。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壹。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