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留園有哪些景點?留園著名景點有哪些

留園有哪些景點?留園著名景點有哪些

留園有哪些景點?

景點平面圖

景點介紹

1.綠蔭

明高啟葵花詩:“艷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建築西側原有壹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築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築,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墻上有石匾嵌於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築”。

2.濟仙亭

此亭為廊亭,盛氏時此亭無名,後因亭北青楓樹邊有壹石形如濟顛,而俗稱濟仙亭。

3.涵碧山房

宋朱熹詩“壹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為名。建築三間,卷棚硬山造,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臺燠館”即是指此。

4.聞木樨香軒

木樨,即巖桂。軒為方形,後倚雲墻,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5.可亭

亭,《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頂為壹花瓶倒扣(為1953年整修時應急之作。劉氏時稱“個中亭”,盛氏時稱“可亭”。解放後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壹些。

6.風池

《詩經》:“吉甫作頌,穆如清風。”又宋蘇東坡《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榭向西敞開,平臨近水,環境舒適,借以為名。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氏時稱垂楊池館,盛氏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曰“清風起兮池館涼”。

園內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築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壹。建築結構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範圍內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築,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手法。

7.自在處

宋陸遊詩“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處景色與詩意相同,借以為名。前側壹峰名“朵雲”,對面置有青石牡丹花臺,雕刻精美,為明代園林遺物。

8.遠翠閣

方幹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詩與景符,借以為名。其下即自在處,劉氏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盛氏時名“遠翠閣”。閣實質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層,單檐歇山造。

9.五峰仙館

“五峰”源於李白的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館基址為原徐氏後樂堂,經劉恕擴建改名傳經堂,盛氏得園後又改名五峰仙館,它是以石林小院為中心的壹組院落,構成留園較為有名的空間巧構石林小院。揖峰軒為主體建築,其內陳設古雅齊整,有“江南第壹廳堂”之譽。

五峰仙館因舊時廳內梁柱均為楠木,故俗稱“楠木廳”,它用材奢華,梁柱采用楠木,中間是紅木銀杏紗隔屏風,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可惜抗戰時楠木殿淪為了馬棚,饑餓的軍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樣子,後來抗戰勝利後修葺園子時,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上漆,於是這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廳後部壹排精美的紗隔、掛落、飛罩,將廳堂分隔成南北兩部分,這樣的空間分布較壹般的江南廳堂更加錯綜復雜,東西墻上分別設了壹列開合非常大,但是裝飾卻簡潔精雅的窗戶。這樣的做法是要把窗戶外的兩個小庭院的風景借鑒進來,拓展廳堂的視覺空間,保證建築中有充分的光線,所以,走進五峰仙館沒有像以往走進其他老房子那樣,感覺陰暗壓抑,相反卻能感覺到這個廳堂寬敞明亮,宏麗而大氣。

廳南部寬敞明亮,舊時為宴飲會客之處,故布置十分講究,家具用材均選名貴楠木及具有天然圖案的癭木,並嚴格按制陳設。北部稍顯狹窄,專為女眷而辟,也可作為退步,供下人在此聽侯。正中銀杏木屏風刻古人所書《蘭亭序》,屏風左右各置壹楠木高幾,供四季花木盆景。各式家具高低昏落,方圓相間,富於變化而又和諧。10扇紗隔的夾堂板、裙板上,精雕細刻。紗隔上半部為大幅絲絹花鳥畫,薄如蟬翼,影影綽綽,給人亦真亦幻之感。

10.林泉耆碩之館

林泉者,指山林泉石,遊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這裏是指老人和名流的遊憩之所。館為壹屋兩翻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廳為四面廳形式,單檐歇山造,其北兩角飛檐上塑有鳳穿牡丹圖案。建築三開間九架屋,並環有走廊。館為盛氏時所建。館內有兩匾,南“奇石壽太古”,北“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峰贊序”屏門對著冠雲峰。

11.亦不二

不二:《維摩經》曰:“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人不二法門。”意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語言。建築為半亭形式,後倚走廊,亭後廊墻上開有圓洞門,貫通東園壹角。小亭正北,面對貯雲庵。

12.貯雲庵

盛康,別號貯雲庵主,此處是盛氏家庵,是園主參禪禮佛的壹方凈土,故名待雲庵。建築為單檐歇山造。“待雲”二字原為朝西磚細門宕上的磚匾。據楊壹村講,1953年整修時,他是工地負責人,其時磚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當時缺乏有關資料,疑為佇雲(見留園1982年前所有說明書。後經園林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應作貯,孟郊詩“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年南京工學院出版的蘇州旅遊叢書《留園》,即稱貯雲庵。

13.冠雲樓

冠雲,峰名,此樓為觀冠雲峰而設,盛氏時樓曾名“雲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雲”。建築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壹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壹方。

冠雲峰位於留園東部,林泉耆碩之館以北,因其形又名觀音峰,是蘇州園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壹,充分體現了太湖石“瘦、漏、透、皺”的特點。冠雲峰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雲”,另壹說認為冠雲之名出自酈道元《水經註》中“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高霞雲嶺”。此地原有名石瑞雲峰(原物於清乾隆四十四年春被移入蘇州織造署西花園,今蘇州市第十中學內,也有說法認為園主以冠雲表達超過原石之意。

冠雲峰高5.7米,底高0.8米,總高為6.5米,重約5噸,其高大為江南園林中湖石之最,與位於蘇州市第十中學中的瑞雲峰、上海豫園中的玉玲瓏、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縐雲峰並稱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說法認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獨冠雲峰不在其中。

留園為萬歷年間徐泰時所建,初名東園(徐泰時當時也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稱為西園,東園即與之相對,其中的冠雲峰最初稱為觀音峰,為明代疏浚河道時打撈到的巨型太湖石峰,其名聲不及瑞雲峰。在劉恕利用東園故址建寒碧山莊時,此峰已位於園林東側圍墻外,雖然劉恕十分仰慕和喜愛這塊峰石,但由於無力再征地擴園,成了他壹樁心病。劉恕之孫懋功為滿足觀賞冠雲峰的願望,過癡石之“癮”,竟別出心裁地在寒碧莊東側圍墻邊、鄰近冠雲峰的地方築了壹幢小樓,供自己在樓上可以和冠雲峰朝夕相對,並將這幢小樓取名“望雲”。(留園三峰是指冠雲、鈾雲、瑞雲

至盛康整治寒碧山莊,建立留園時,冠雲峰周圍因戰亂而“數百家亦化為荒煙蔓草,惟此峰巋然獨存”。盛康購得園東隙地及這幾塊太湖石,又覓兩巨峰,西名岫雲峰,東名瑞雲峰(為以新石沿舊名,分置冠雲峰左右。形成壹主兩副、左右對稱、突出中間的布局,圍繞峰石,構築亭臺樓館,稱之為東園。

盛康之子盛宣懷曾將這三塊太湖石的名字分別給家中三個孫女兒取作小名,其中瑞雲幼時不幸夭折,後來下人告訴盛宣懷瑞雲峰為拼接而成,盛怒之余敲斷石峰,斷石至今猶存,而冠雲(盛毓青,小名冠雲則“因名字吉祥,身體壹直非常健康”(盛毓青自述

14.冠雲亭

冠雲,峰名,為觀峰而設。亭為六角攢尖,頂部飾有如意桔子。如今,這裏也成為了留園品茶賞峰的好地方。

15.冠雲臺

冠雲,峰名,此臺實質系亭,為觀峰而設,建築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造。

16.揖峰軒

宋朱熹《遊百丈山記》“前揖廬山,壹峰獨秀”。此建築西有壹湖石名“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有晚翠、迎暉、段錦、競爽等太湖石峰,園主癡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稱其軒為揖峰軒。建築為硬山造,外觀二間半,實質只有壹間半,劉氏時就有此名,沿用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