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辛棄疾寫關於北固山的詩

辛棄疾寫關於北固山的詩

1. 辛棄疾關於北固山的詩句

辛棄疾關於北固山的詩句 1.辛棄疾與北固山有關的詩詞

1、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代: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希望能幫助到妳

2.辛棄疾北固山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壹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壹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壹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裏後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壹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3.急求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譯文: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

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壹如猛虎!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

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擴展資料: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筆,噴薄而出,力沈勢雄,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於壹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

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後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壹代英雄豪傑。“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作者由京口這壹歷史名城聯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蘊含了三層意思:壹、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壹如淘淘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尋常草樹”而已。二、由於世無英雄,奸臣當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經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

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三、把自己的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而自己卻屢被貶謫,遭遇坎坷,抒發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有壯誌難以實現的無奈心境。

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於言表,為全篇奠定了沈郁蒼涼的情感基調。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沈,完美地勾畫了壹個憂國憂民、急於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誌士的形象。

燕、後秦時,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氣吞萬裏之勢。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為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於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於借古喻今,警告主戰權臣韓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韓並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在此,作者將筆鋒從沈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開始追憶住事,回顧自己壹生。

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事不斷,連年不絕。

而作者雖壹直極力主戰,並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難,戎馬壹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於是心中自有壹腔無從說起的悲憤。最後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壹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壹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

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壹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

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誌不能實現。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壹夥人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

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壹次落空。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並小是辛棄疾的缺點,而這首詞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百度百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跪求壹篇關於介紹北固山的文章,400~500字,主要是關於北固山的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5.金山、焦山、北固山有關的詩詞

金山:

飲中泠泉

文天祥(南宋)

揚子江心第壹泉,南金來此鑄文淵。

男兒斬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

遊金玉巖

馮子振(元)

雙塔嵯峨聳碧空,爛銀盤湧紫金容。

江流吳楚三千裏,山壓蓬瀛第壹峰。

雲外樓臺迷鳥雀,水邊鐘鼓振蛟龍。

問僧何處風濤險,郭璞墳前風浪沖。

春日與喬白巖遊金山

唐寅(明)

山峙清江萬裏深,上公乘興命登臨。

憑闌指顧分吳楚,滿眼風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發,祗園兵燹廢黃金。

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

浪淘沙江行望金山

宋婉(清)

誰削玉嶙峋,千尺雲根,蛟龍深戶海西門。

金碧樓臺青黛樹,小李將軍。

雁影落紛紛。浪起江豚。

鐘聲兩岸客邊聞。

登涉不如遙望好,倒景斜曛。

金山寺

吳承恩(明)

幾年夢繞金山寺,千裏歸舟得勝遊。

佛界真同江月靜,客身暫與水雲留。

龍宮夜久雙珠貝,鰲背秋生片玉浮。

醉倚石欄時極目,霽霞東起海門樓。

訪金山.登楞枷臺

趙樸初

再來眼頓明,掛壁雪舟雪。

憂是舊金山,江心雲月下。

江水不盡流,花開春復秋。

了了因緣法,低頭五比丘。

焦山:

遊鎮江登金山、焦山

作者:唐寅

人間道路江南北,

地上風波世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發,

給園兵燹廢黃金。

《和子瞻焦山》

金山遊遍入焦山,舟輕帆急須臾間。

涉江已遠風浪闊,遊人到此皆爭還。

山頭冉冉萬竿竹,樓閣不見門長關。

金山***此壹江水,只有勝絕無此閑。

野僧終日飽壹飯,與世相視如髦蠻。

門無舟楫斷還往,說法教化黿鼉頑。

偶然客至話鄉國,西望落日低銅镮。

岷峨正在日入處,想象積雪堆青鬟。

稻田壹頃良自給,仕宦不返知誰扳。

久安祿廩農事發,強弓壹弛無由彎。

行逢佳處輒嘆息,想見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隱,稻苗旆旆魚斑斑。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水調歌頭 多 景 樓 陸 遊

江左占形勝,

最數古徐州。

連山如畫,

佳處縹緲著危樓。

鼓角臨風悲壯,

烽火連空明滅,

往事憶孫劉。

千裏曜戈甲,

萬竈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

歲方秋。

使君宏放,

談笑洗盡古今愁。

不見襄陽登覽,

磨滅遊人無數,

遺恨黯難收。

叔子獨千載,

名與漢江流。

永 遇 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

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

佛貍祠下,

壹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南 鄉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6.求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賞析~

《南鄉子》是詞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樓,在北固山上.有懷,有所懷念.這首詞懷念的是孫權,跟蘇軾懷念周瑜差不多. 上片“何處望神州,……不盡長江滾滾流.” 什麽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長江,多少興亡事情已經過去了. 下片“年少萬兜鍪,……生子當如孫仲謀.”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的統帥,他能獨霸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的用意在哪兒呢?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說話不那麽直率.他諷刺當時南宋朝廷無能,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棄疾生於南宋時代,國家已經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頌揚孫權.他說孫權的好,也就是說朝廷的壞,無力抵抗敵人.因此,辛棄疾的詞全是諷刺.委婉地暗示了對於朝廷的不滿.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是倒裝句法,即前壹句可以移到後面去說,後壹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說,成為:“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為什麽不這樣說呢?這就跟詞調有關系,因為這種詞調規定頭壹句只能五個字,第二句七個字,所以只能倒過來說.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這是問答句,先問後答.這兩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兩句壹樣.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句話很好,在說千古興亡事總在那裏變化著,而只有長江滾滾流,永遠不變.另外,這句話是杜甫《登高》詩中的,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用了現成的句子擺在這裏,很合適.“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是問答句,“不盡長江滾滾流”是人家的話;這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是問答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是人家的話對襯起來了,對得很好. “天下英雄誰敵手”也隱含著壹個典故.據《三國誌·先主傳》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使君,指劉備.)這裏辛棄疾運用原話,再加上孫權,成為三人. “年少萬兜鍪”,這句話為什麽不說壹萬個士兵,而說萬兜鍪呢?這就是以物代人,因為士兵的特征,除了戰甲以外,頭盔也是特征之壹,所以拿頭盔當士兵.這樣寫非常形象.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隱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說今天的朝廷不如當時的東吳,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麽不直說呢?因為直說了就有生命危險.我們這樣去體會,就知道辛棄疾寫這首詞的真正用意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就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好些詞,都是懷著這種心情寫的.。

7.急

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賞析銀蛇蠟象 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106年),著名愛國詞人,當時的鎮江知府辛棄疾,寫了堪與“辛詞第壹”《永遇樂》並讀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詞句,呼喚國魂、民族魂.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南渡以後,壹再借登臨懷古抒發憂國之思和對投降派的憤慨,祖國的山川名勝以及與之有關的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常常引起他內心的激動.現在,他站在鎮江北固山的北固亭上.鎮江是“壹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的形勝之地.北固亭在長江南岸的北固山上.詞人北望中原淪陷地,那裏既有“獻愁供恨”的群山(“玉簪螺髻”),也有詞人年少時統領五十起義軍官兵殺入金兵五萬人大營,生擒投敵的張安國投奔南宋的“烽火揚州路”.這裏還是個充滿希望,令人振奮的地方,曾經湧現出不少英勇抗敵的英雄豪傑,如三國時,吳大帝孫權就曾建都於此,固守東南,與來自北方的強敵抗爭.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歷史上,多少朝代興衰更替,都像悠悠長江水那樣滾滾流去.在國家面臨亡國慘禍之時,詞人懷抱北方人民收復失地,重整河山的願望,面對壹味偏安求和的南宋朝廷,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當年孫權,年方十九,就統率東吳軍隊固守東南,與曹操劉備的軍隊爭戰不休.這句詞也是詞人年少時豪邁氣概的寫照.詞人曾上書,嚴詞駁斥存在於士大夫間的“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的謬論.而南宋,占據東南,卻只知妥協投降,茍且偷安,使中原大好河山慘遭蹂躪,相形之下,南宋統治者有何面目!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天下英雄”曹劉的敵手是誰?也就是說,誰敢跟“天下英雄”曹操、劉備抗衡?借指大敵當前,金人大兵壓境,誰敢與之壹較高下.詞人把“曹劉”置於後句,利用詞牌特定的格律做出順序的變化,表現出蔑視敵人的英雄氣概,先貶抑曹劉,然後才托出結句. “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古書記載,曹操在壹次與孫權作戰失敗後,見孫權部隊的舟船、兵器、軍容都十分整肅,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在這裏,詞人借曹操的話贊揚敢與強敵爭天下的孫權.他在回憶青年時代戰鬥經歷的詞作中,就常以當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自傲,“英雄事,曹劉敵”,“橫空直把曹吞劉攫”,以孫權比自己的豪邁氣概.詞人還有明顯的借古諷今的含義.言下之意是,生子都不要生南宋投降派那樣的無用之輩,願不畏強敵的愛國軍民英雄輩出.以孫權的敢鬥精神與南宋愛國軍民***勉. “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這句詞直接借用史籍上古人的原話,嚴峻的主題卻以詼諧幽默風趣且平易通俗的語言形式出現,給人以親切而又辛辣的深刻印象.。

8.求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全詩

作者:南宋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註釋]

《南鄉子》是詞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樓,在北固山上。有懷,有所懷念。這首詞懷念的是孫權,跟蘇軾懷念周瑜差不多。

[翻譯]

什麽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長江,多少興亡事情已經過去了。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的統帥,他能獨霸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賞析]

這首詞的用意在哪兒呢?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說話不那麽直率。他諷刺當時南宋朝廷無能,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棄疾生於南宋,國家已經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頌揚孫權。他說孫權的好,也就是說朝廷的壞,無力抵抗敵人。委婉地暗示了對於朝廷的不滿。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是倒裝句法,即前壹句可以移到後面去說,後壹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說,成為:“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為什麽不這樣說呢?這就跟詞調有關系,因為這種詞調規定頭壹句只能七個字,第二句五個字,所以只能倒過來說。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這是問答句,先問後答。這兩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兩句壹樣。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句話很好,在說千古興亡事總在那裏變化著,而只有長江滾滾流,永遠不變。另外,這句話是杜甫《登高》詩中的,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用了現成的句子擺在這裏,很合適。“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是問答句,“不盡長江滾滾流”是人家的話;這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是問答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是人家的話對襯起來了,對得很好。

“天下英雄誰敵手”也隱含著壹個典故。據《三國誌·先主傳》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使君,指劉備。)這裏辛棄疾運用原話,再加上孫權,成為三人。

“年少萬兜鍪”,這句話為什麽不說壹萬個士兵,而說萬兜鍪呢?這就是以物代人,因為士兵的特征,除了戰甲以外,頭盔也是特征之壹,所以拿頭盔當士兵。這樣寫非常形象。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隱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說今天的朝廷不如當時的東吳,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麽不直說呢?因為直說了就有生命危險。我們這樣去體會,就知道辛棄疾寫這首詞的真正用意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就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好些詞,都是懷著這種心情寫的。

名句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9.求 辛棄疾 關於登高的詩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本詞是作者知鎮江府時所作。三國吳時始於鎮江置京口鎮,故鎮江又稱京口。北固亭(又稱北固樓)在鎮江北固山頭,下臨長江,形勢險峻。此亭建於東晉,後來廢毀,宋時又在舊址被重建。作者晚年登北固山,感慨歷史的興衰,因寫此詞。

自南宋與金國劃淮水為界後,京口便成了長江下遊的軍事重鎮。作者在這裏的山巔上登樓遠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復的中原大地(神州),卻全然望而不見。南北的交爭,列朝的興亡,這種永無休止的變化,正如奔騰東下的長江水壹般。這是作者囊括了時間和空間的全局,從宏觀上發出的壹種感慨。

《三國誌》曾載曹操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三國誌》又載曹操贊嘆吳主孫權馭軍有方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若豚犬耳。”(劉景升即劉表,兒子劉琮舉荊州降曹,為曹所鄙視。)孫權十九歲繼父兄業為江東主,時曹操已四十六歲,劉備三十九歲。

京口是三國孫吳壹度建都之地,作者在下片便把筆鋒集中在三國這壹特定時期和那時的幾個特定人物身上。吳主孫權年未滿二十,便已做了上萬戰士(“兜鍪”為戰士的頭盔)的統帥,他並不滿足占有東南半壁江山,而還在不停地出戰爭雄。與他對陣的盡管是曹操、劉備那樣的壹世之雄,他也滿不在乎。終令曹瞞也不能不贊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東南半壁,而在掌握軍政大權的人物中,可曾有壹個能與孫權相比的嗎?

本篇在寫作技巧上有三個特點:壹是把寫景和抒情、議論密切結合起來,而且都是圍繞著“登北固樓”的主題,大處落墨,視野開闊:遠眺只寫風光無際,近處只寫滾滾流水(用杜甫《登高》詩中“不盡長江滾滾來”、蘇軾《次韻前篇》詩中“長江滾滾空自流”句);抒情則只集中於慨嘆“千古興亡”的悠遠難追;議論則也僅僅贊揚在京口開創偉業的少年英雄孫權,氣魄極其宏大雄壯。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題材內容,氣勢又如此壯闊,古今詞中實不多見。二是全詞的層次極為分明。整篇三問三答,自相呼應,創前所未有的意境。三是融化古人語言入詞,曹操的兩句話被巧妙地安排在下片,很自然地形成壹問壹答,活用典故成語,毫無斧鑿痕跡。融經鑄史,驅遣自如,原為稼軒詞的壹大特點,而在這首詞中,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