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賢文》
有田不耕倉稟虛 有書不讀子孫愚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經勤學苦 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到經過才知難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壹句空
智慧源於勤奮 偉大出自平凡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做舟
少時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題弟侄書堂 》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幹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可以從裏面選,大部分可以用)
2. 說壹說下面文言文的中心思想陳仲舉本來就是懷著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誌向出仕途的,而不是當前的某些所謂的父母官們首先是為了發財。“當官不為財,請我都不來”,這也是壹些“官商”以權換錢發家致富的宗旨。據說,某些官員履新之始,首先關心的是衙門是否夠氣派,下屬中是否有與自己投合且隨順的得力幹將之類;並非如陳仲舉那樣赴任豫章太守時,先是壹個猛子下到基層去察訪,去拜見賢人。我想,仲舉的這種田野作風,實在是當下公仆們的壹門必修課。想當初,周武王剛剛戰勝殷時,他也是先深入到街巷裏去拜訪賢人商容啊,連休息都顧不上。“得民心者得天下”,顯然,周武王是深諳此理的。賢人是群眾的民意代表,訪賢而舉能,方顯出壹個領導者的親民態度。反之,如果壹個官員高高在上,不是禮賢下士,而是要等賢士們拎著“茅臺”、掖著“中華”之類到官署來作揖磕頭、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察顏觀色、唯唯諾諾,或者搜腸刮肚地硬扯上壹層姑表親戚什麽的,以求得些許甜頭;那他就從此開始與人民背道而馳了……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我們需要的正是陳仲舉的這種不媚官場世俗的特立獨行的態度。面對在官場應酬學上頗有壹套研究的秘書的建議,他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到基層去訪賢,要比先到衙門裏去跟壹幫下屬們舉行新任座談會、茶話會之類更重要。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發展,首先要充分開發當地的人才資源。禮賢,實在是留住人才的第壹步。倘若照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古為今用”的思想,今天我們讀《世說》這壹節,應該謙虛地向陳蕃同誌學習這種謙恭誠摯地禮賢的作風。“壹個籬笆三個樁,壹個好漢三個幫”,為政者,需要有賢者的輔弼。賢者往往不是藏身於逼仄的衙門裏,而多在陋巷閭裏之間。賢者能否脫穎而出,關鍵是要看為政者的識見、胸懷和氣度。舊時代裏衙門中的幫派風氣往往就是造成主事者被蒙蔽而基層賢士不得見用的直接原因,而新時代中,官場上的這種陰風似乎還遺存著。我想若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群情欲府君先入廟”這句話,大概還含有讓新主政者先去接受幕僚們、下屬們的接風洗塵、頂禮膜拜、融洽上下關系的意思吧!陳仲舉,可不吃這壹套;他不是那種壹發達就變臉的人,而是積極投身於民間低層去禮賢的人:這是陳太守的不等閑處。
心裏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不致於成為壹個孤家寡人;心裏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能得壹方民心;心裏裝得下賢士,為政者才成就壹番大事業。但願天下的人民“公仆”們,好好研修禮賢這門必修課!
3. 求文言文譯文吳起開始時是西河太守,很有威望名聲,魏設置相國壹職,並讓田文為相,吳起很不高興,跟田文說:“請妳和我比較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帥三軍,使將士們都願意舍生奮戰,使敵對的國家不敢打(我們魏國的)主意,妳比起我來如何?”田文說:“我不如妳。”吳起說:“管轄官吏,親和百姓,使國庫得到充實,這壹點妳和我比起來如何?”田文說:“我不如妳”吳起說:“鎮守在西河使秦國的部隊不敢向東侵略,韓國和趙國都服從(魏國),這點妳比起我來如何?”田文說:“我不如妳”吳起說:“這三條,妳都不如我,而官位卻比我高,這是為什麽呢?”田文說:“國王年少,諸侯國都存在猜忌,大臣們也離心離德,在這樣的時候,相位是屬於妳呢?還是屬於我?”吳起沈默了許久,說:“相位屬於妳啊”田文說:“這就是我官位在妳之上的原因啊。”吳起於是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就任相國,娶回了魏國的公主,就想加害於吳起,公叔的部下說:“吳起很容易被扳倒的。”公叔問:“怎樣(讓他滾蛋呢)?”部下說:“吳起為人有節制而廉潔。而且還愛惜自己的名聲。您先和魏武侯說:‘吳起是賢能之士,而您的國家太小,並且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裏擔心吳起沒有留在魏國(為您效忠的)意思啊。’武侯馬上會問:‘那該怎麽辦呢?’您就說:‘試著以公主的名義宴請吳起,如果他有留下來的心思就會接受,如果他想走的話必定會馬上告辭而去。用這種方法來判斷(他是否有二心)。’等您回來後,激怒公主來讓她羞辱您,吳起看見公主羞辱您,肯定會馬上告辭而去。”吳起看見公主侮辱魏國的相國(公叔),果然拒絕了魏武侯(要求他赴公主之宴)的要求。武侯懷疑他並不信任他了,吳起怕獲罪,就逃走了,馬上到了楚國。
楚悼王素來知道吳起的賢明,他來後就讓他擔任楚國的相國,((吳起)明確法度,審查政令,用不重要的官來賣錢(搜集國家的閑散資金),用賣官得到的錢來犒勞軍士,支付軍餉。把(施政)重點放在使軍隊強大起來。辯駁了那些來遊說(楚悼王)參加縱橫捭闔的說客。並向南平定了百越地區,向北征服兼並了陳蔡兩國,擊退晉國三公的侵略,向西討伐秦國,諸侯國害怕楚國的強盛,所以楚國的貴族們都想加害吳起,等到悼王死後,王公宗室大臣們群起作亂攻擊吳起,吳起跑到悼王的屍體旁邊並伏在上面(希望以此來逃避攻擊,攻擊吳起的人用箭刺殺吳起,也擊中了悼王(的屍體)。悼王被安葬後,太子被立為王,就命令令尹全部殺掉那些射殺吳起和擊中悼王屍體的人,因射殺吳起而遭連坐問罪致死的宗室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世俗所說的調用軍隊之法,都說《孫子兵法》十三篇,〈吳起兵法〉因為世上很多人都有,所以就不說了。
從吳起的行事作風來看,古語說:”能幹的人不壹定能說會道,能說會道的人不壹定能幹,“孫臏替龐涓籌劃計謀算是明智的,卻不能在被(龐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難。吳起說武侯因為行為作風不能稱之為德,就到楚國,終因為尖刻暴戾和少施恩德而枉送性命,悲哀啊
姑妄言之,不碰文言文已壹年矣,如有疏漏,在所難免,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