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秋天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秋天。農歷的七、八、九月是傳統意義上的秋天。事實上,7月正處於酷暑,氣溫有時高達35度。8月份逐漸降溫,就像2月的春天,9月份才真正開始感受到秋天的寒冷。
九月是古代的深秋。
從當代氣象和秋季的劃分來看,註意平均氣溫。從10度到22度,夏冬之間的時期稱為秋天,古人的深秋,也許在很多地方秋天才剛剛開始。
寒露節氣在古代是深秋的象征,通常在農歷八月底九月初,這是最早帶有“寒”字的節氣,對於古人來說,意味著真正的寒冷已經開始。想想也是。古人的物質條件有限。明朝以前沒有大規模的棉花保暖,目前也沒有科學的用品改善氣溫。對寒冷的感覺比現代人更敏感、更敏銳、更有耐心。深秋的寒冷意味著他們將面臨壹個漫長的冬天。
九月寒露,不沾露水就能透過衣服感受到冷空氣。嚴陣在天空中成群飛翔,去南方溫暖的地方,而水中的蛤蜊成熟了,抗凍的菊花也開始開花了。這個月,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人體的不適,但是壹定要堅持。溫暖的記憶還在揮之不去,溫暖已經遠去,變成了對故鄉的懷念,對激動和溫暖的懷念,甚至會聯想到時間的流逝,讓我們的心情變得壓抑。
所以古人的悲秋大多集中在這個月。從寒露節氣後的寒冷開始,聽起來像秋天,聲帶裏充滿了秋天的氣息,是為了悼念秋天。
“涼風動,寒露零。
藍色的花開始變白,荷葉還是綠色的。
獨立沙鶴,成雙成對飛來照耀螢火蟲。
如果是孤獨,還是值得醒來的。“白居易的《池上》
這是寒露季節植被衰退的景象。植被最茂盛的時候過去了,這個時候比較涼爽。風雖然不大,但也就是二三級。是裊裊的微風,讓人覺得冷。露水不是那種初秋荷葉上晶瑩的珠子可以欣賞的美。每當這個時候看到露珠,都不會覺得好看,只會覺得冷。這是寒露和白露季節的露水給人不同的感覺。
蘭草壹般生長在溫暖潮濕的地方,非常嬌嫩,空曠,僻靜。如果空氣是幹凈的,這個地方應該是溫暖和潮濕的。在這個寒冷的季節,它很快就會衰落。當然也有小花盛開,但也是蕭瑟的。這時,荷葉已經被糟蹋了。所謂的青春,指的是它殘存的青色。
自然在人們心中的映射也很有意思。這種風景可以是荒涼的,白居易此時就是這種心情。還好他隨時都有飲料陪著。唐朝的酒度數不會太好,但是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