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街道阡陌入神壇是天壇街、地壇街的由來?

街道阡陌入神壇是天壇街、地壇街的由來?

“天壇”“地壇”,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是帝王與天地之神俯仰對話的聖地。在中國古代,祭天是國家大典,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征。從漢代開始,祭天大禮即在南郊圜丘舉行。古代文獻記載:郊祀分南郊和北郊,南郊祭天,即祭昊天上帝,其祭壇壇制為圜丘,在冬至日祭禮;北郊祭地,即祭皇地祇,其祭壇壇制為方丘(又稱方澤),在夏至日舉行祭祀。因而,提到“天壇”,人們自然會想到北京壯闊華麗的“天壇”,那裏正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天的場所。

..沈陽天壇遺址

在盛京城早年也曾有過“天壇”“地壇”,只不過規模略小些。沈陽的天壇舊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逐漸毀損,解放初還有遺跡可尋,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如今看到的也只是方位性的遺跡了。在沈陽市的東陵區,壹片新式的住宅小區間,“天壇壹街”和“天壇二街”的名稱,也總算是留住了“天壇”曾經存在的壹些蛛絲馬跡。這裏的街道,表情淡漠,車流行人也不能打擾秘不可宣的安寧,天壇,就消逝在這街邊。

其實,通過堂子祭天和薩滿跳神是滿族最初來表達對天神崇拜的傳統方式。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以後,嚴禁民間再設立堂子,堂子祭天成為統治集團所專有的宗教活動,也成為壹種權力的象征。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獲元傳國璽,認為是天命所歸,於是,采納大臣範文程的建議,也開始建圜丘祭天。天聰十年四月初八日,皇太極受諸王大臣所上“寬溫仁聖皇帝”尊號,改國號曰清,改年號為崇德元年,齋戒三日,然後親率諸貝勒大臣於南郊天壇(圜丘)祭告天地,首開清朝皇帝祭天之先河。

盛京天壇,無論是從位置的選擇還是形制結構,顯然都仿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的北京南郊圜丘,只是壇制規模較小,建築材料也較簡陋。另外,壇制三層,各高三尺,層面環砌為九重、七重、五重,壇徑尺寸也是九的倍數,符合宋代以來“為壇之制,當用陽數”的傳統。壹、三、五、七、九等單數稱作陽數,陽代表天,三也代表中國傳統的“三才”思想,天上有三星、三公,地有三形,人間有三皇、三公。最高的陽數,代表天的至高至大,皇帝自稱天子,所以又稱“九五”之尊。皇太極接受了中國這種傳統的祭天方式,即表明了他是中國的皇帝,要與明朝爭奪天下。

皇太極雖然采納了漢臣的建議,仿效中原皇帝在盛京南郊建立了天壇,並制定了壹整套圜丘祭天的禮儀,但滿族傳統的堂子祭天並未廢止,仍然十分重視。從崇德元年(1636年)稱帝開始,到他去世的八年時間裏,冬至圓丘祭天大典***舉行了六次,皇太極親祭的只有崇德元年這壹次,其余五次均是遣官代祭;而元旦祭堂子***七次,皇太極親祭的就有六次。可見,在皇太極的心目中,傳統的堂子還是高於外來的圜丘。

..沈陽天壇圖

《沈陽縣誌》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以後,盛京天壇即行廢棄。然而據《盛京通誌》記載,順治十三年(1656年)定制,“凡盛京壇內有應修之處,俱著盛京工部隨時查估修理”,並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東巡時,對天壇曾兩度重修。可見,《沈陽縣誌》記載有誤。在乾隆四十三年維修時,發現原磚砌階臺三層,因泛堿損壞較多,如用新磚修補,新舊不壹,於是決定拆下圍墻舊磚,揀選與階臺顏色壹致的整磚進行粘補。乾隆四十八年,高宗第四次東巡盛京,曾撰《壇廟恭紀》詩,記載盛京壇廟原委。

直到20世紀20年代,天壇的遺址壹還很明顯。當時天壇北面還有壹個村莊叫天壇村。天壇周圍是圓形的外郭,中央有稍大的圓形祭壇,其北、西方各建有壹個小圓壇,壇高有六尺五寸。當時壇上遺留有藍色琉璃瓦,四壁是黑色琉璃瓦。

隨著日月的流逝,盛京天壇已無跡可尋,附近的天壇村也早已融入沈陽城區,高樓林立了。

與“天壇”同時所建的盛京“地壇”,建在撫近門(大東門)外五華裏處,即今天沈陽市大東區小東門外善鄰路壹段瑞光裏的地方,那裏的“地壇街”也正是因此而得名的。《盛京通誌》記載:“建方澤,舊制二層,四周以方壩蓄水,每層方面遞加墁砌,上層建方六丈,下層建方八丈,高二尺四寸。第壹層恭祀地祇,位向北,列聖東西向。第二層以五嶽、五鎮、四瀆、列祖、山陵配祀,東西向。”盛京地壇也是參照北京地壇而建,壇為方形,兩層,尺度皆為偶數,屬陰數,代表地祇。自從1636年11月之後,政務纏身的皇太極就不大親臨祭祀活動,而是由王公大臣代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奉旨重修,四十八年(1783年)修竣。隨著歲月的流失,地壇也逐漸頹壞不存,現已完全變成居民區了。

除天壇、地壇外,雍正年間在沈陽還曾建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俗稱風雨壇)“先農壇”等眾多的“壇”,均系盛京時皇室祭祀活動的場所,壇內曾供奉五花八門的崇拜神祇。“社稷壇”在小西門(天佑門)外西南隅,雍正十壹年(1733年)建,祭的是社(土地)稷(谷神)。“社稷壇”的臺面上敷五種顏色的土,寓意“土地廣博”,代表帝王所掌握的版圖。其他“風雨壇”“先農壇”祭祀的神靈不說自明。“風雨壇”在社稷壇之南,雍正十壹年知縣蔡書開建。“先農壇”在大南門(德盛門)外東南隅,五裏河之南。雍正五年(1727年)建,春秋致祭。

如今,這些古跡建築均已不存,只留存在沈陽市區的街、路、巷的地名中了。“風雨壇街”位於沈河區南部,因“風雨壇”與其相鄰而得名。“社稷壇巷”原名“胡家園子胡同”,位於沈河區中部,因“社稷壇”在其巷內而得名。“先農壇路”位於沈河區東部,因“先農壇”在其路南而得名。

..沈陽地壇圖

盛京有“天壇”“地壇”及眾多的“壇”,是因為皇太極及清朝的帝王都曾篤信自己是謹奉了天地的暗示與期待,肩負著使命與責任,他們在這裏虔誠而莊嚴地完成了壹次又壹次的祭祀。而如今,“天壇”“地壇”及眾“壇”街巷,唯有尋常阡陌,壹切都雲飛水逝,壹切卻又似乎從未消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