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原文_翻譯及賞析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原文_翻譯及賞析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誌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裏,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壹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宋代·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宋代 : 蘇軾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

故事抒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當年謝安隱居在東海,出仕做官鬢發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唯有絲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就,準備返歸東海,誰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誌,遺恨寄托於田園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遵迢千裏,選取佳地長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誌,我卻甘願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創作背景 鑒賞

上闋詠史,寫東晉謝安的經歷,意在“以不早退為戒”。發端明點“安石”,領起上半闋。詞人的寫作角度比較獨特,既不寫他經天緯地的才能,也不寫他建功立業的輝煌,而是寫他人生的另壹側面。劈頭就寫謝安中年出仕的尷尬:他本來隱居會稽,踏上仕途時鬢發已開始染上秋霜,令人吃驚。再寫人情的難堪:人到中年,與親友相別時覺得難舍難分,於是借音樂來抒寫離愁。而後突出他壹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願: “壹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語氣多麽肯定,多麽堅決,確實是對史書中所謂“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晉書》)數語準確的表述。而結果卻是“扶病人西州”,這就反跌出困於軒冕不遂雅誌的“遺恨”。這種“遺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鑒戒——“不早退”。詞中的“困軒冕”只是壹個文雅的或婉轉的說法,實際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與貪戀功名富貴是聯系在壹起的。

下闋述懷,構想早日“退而相從之樂”。換頭“歲雲暮”三字承上轉下,“歲暮”當指年華老大,“早計”是對“遺恨”而言,其內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辭官歸隱,過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產生的構想:在歸鄉的千裏長途中,每逢山水名勝或有賢主、良朋接待之類好的去處,可以隨意逗留,盡情遊樂,不必如官場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壹層:我帶著醉意唱歌時妳跟著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時妳要攙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懷得失的,二層:這樣,有雄心大誌的人會瞧不起我們,那就悉聽尊便好了,我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層:這種種構想,情辭懇切,言由中發,有如駿馬駐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現出詞人對辭官歸隱而享弟兄“相從之樂”的夙願。“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極寫想像中“退而相從之樂”的情態,簡直是對二人的“合影”。篇末“壹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兩句,反用典故,並非真要趨同胸無大誌的庸人,而只是強調素願的堅定不移,這體現了用典的靈活性。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先秦·呂不韋 撰《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國小文言文 , 寓理故事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誌困軒冕,遺恨寄滄洲。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裏,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壹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宋代·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宋代 : 蘇軾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壹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誌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展開閱讀全文∨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耳

故事抒情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兩漢·劉向《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國小文言文 , 寓言 , 故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