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是偉人毛澤東作的壹首詞,借詠雪言誌,將毛澤東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改變祖國貧窮落後面貌的決心,壹展無遺。借景抒情,借古喻今,通過對比手法,充分展現了作者的遠大抱負,將革命豪情盡展無遺。讀來讓人感到氣勢磅礴,恢弘大氣,是壹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原文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萬裏冰封凍,千萬裏雪花飄。
遠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壹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
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壹試與老天爺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
稱雄壹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壹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賞析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裏”“萬裏”,“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沈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壹瀉千裏。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壹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創作背景
該詞的創作有2種說法:
壹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征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後,踏雪沿官道山行進,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並在此寫下了著名詩篇《沁園春·雪》;
另壹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陜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附近的袁家溝,寫下壯麗的《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後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