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放下欲望,不如成全欲望!

放下欲望,不如成全欲望!

有壹次我和壹個人聊天,他表達了對修行領域不同尋常的排斥。問及原因,他說:“妳們都講究六潔,我卻不願意。我愛吃,愛玩,愛錢。我要生存,要養家,要追求事業,要享受生活。”

說實話...我驚呆了!

誰說修行的時候不能吃好吃的,不能找樂子,不能賺錢,不能養家,不能享受,不能有欲望?

仔細壹看,發現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仔細想想,可能是傳統宗教的影響:修行就是斬斷壹切欲望,遠離紅塵,整天在寺廟裏打坐敲木魚。

其次,有些人確實把自己變成了“菩薩”:那種看似純潔,沒有個人喜好,情感表達強烈,欲望之火的“佛菩薩”。

是啊,如果放棄了世間的愛恨享樂,活著還有什麽意義?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

我覺得第壹個原因的影響很容易打破。幾千年來,我們的意識深受佛教條條框框的影響,導致壹些人認為修行就是齋戒念佛。但只要對這方面稍有研究,就會有更好的認識,比如六祖慧能大師留下的名子:

佛法在人間,不離人間。死後找菩提就像找兔子角壹樣。

當今社會,修行不需要出家,也不屬於和尚做的事。

修行與妳吃什麽、住哪裏、做什麽無關,甚至與宗教無關。修行只和妳的心有關。

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此時,妳可以通過多讀經典或身心書籍來達到* * *知識。

關鍵是第二個原因值得探討。為什麽很多人會變得看似“不動則已,不動則已,不食人間煙火”?

其實這只是壹個表象。

我接觸的修行人,幾乎都是帶著壹個目的來的:從苦中得樂。

如何過自由的生活,很大的壹個障礙就是來自心靈的欲望。

無論是身體、財富、權利、愛情、性、名譽、自由等等,欲望帶來痛苦,修行似乎要降服這些欲望的野獸,直到心靈從雜念和障礙中解脫出來。

但這只是表面,不是修行的本質。

曾經看過壹部關於佛教的電影叫《色戒》,裏面有壹個修道很高的和尚,但同時他也是壹個佛教中思念女人而墜入紅塵的英雄,色欲成為他最難過的壹道坎。他的主人曾經問過他壹個問題:滿足壹千個欲望和戰勝壹個欲望哪個更重要?

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隱約向我們展示了:真正有修養的聖人,不是在極度艱難的懸崖上閉關三年零三個月零三天的和尚,而是他在世俗中的妻子。

看看劇情中的妻子是如何面對欲望的,答案就出來了。愛出現了,獻身於愛,沒有糾纏,沒有隱瞞;被背叛,灑脫面對,不糾纏,不阻礙。

所以帶來痛苦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背後的離別之心帶來的執念!無論是追逐欲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念,還是逃避欲望不死心不回頭的執念。

欲望可以千變萬化,但帶來痛苦的“堅持”是壹樣的。

修養是壹個慢慢消融“自我依戀”的過程。不管我持什麽觀點,即使有人執著於“開悟”,也與執著於物欲無異。

所以很多靈修老師都在不斷強調:放下!放下槍。放下槍。

問題是,放手並不意味著停止壹切欲望,讓妳壹事無成。

所謂實踐中的放下,是壹種在內心做的功課。與妳的行為無關,與妳的愛情無關,與妳的事業無關,與妳的夢想和信念無關,也就是妳應該做什麽。

因為所有的外在表象都只是壹個階段!是心的呈現!修行修心,心境變,相變。

做完功課後,妳還是同壹個人,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做著同樣的事情,妳會有情緒的起伏和自己的個人喜好。

但是妳將不再對那些來自虛假自我的欲望感興趣。作為壹個獨特的個體,妳自然會感到興奮和快樂。

無論做什麽,做的質量都是完全不壹樣的。沒有結果的堅持,妳會更舒服,更專註。

因為這個時候,妳的心是晶瑩的,像玻璃壹樣透明。至於思想、情感、欲望等。,妳只會讓它們像浮在水面上的樹葉壹樣慢慢流過妳,而妳卻深深地駐紮在當下,清醒地註視著,配合著它們的每壹次旋轉和跳躍。

外人看到的妳,可能是壹種無欲無求,超然物外,順其自然的狀態。

但更重要的是,這只是某種呈現方式。壹個真正的佛菩薩的出現,會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絕不會為了裝逼而去逆道而行,雖然裝逼需要分分鐘。

他可能是壹個看起來又笑又罵,自大又無話不談的瘋子,也可能是壹個在大排檔跟人討價還價的大媽。他可能看起來愛錢,脆弱,笨拙或不老練...對他來說,他已經超越了善惡,只是壹個享受世間經歷和遊戲的超級旅行者。

但世人往往看不透,以為只有那些打扮得像大師,坐在臺上,表現出“無欲無求,莊嚴慈悲,無私說教”的人才算聖人,才算活佛。

於是壹些口若懸河、善於偽裝的人就用這種“認知偏見”來扮演聖人的角色騙錢騙色,導致民間高手、宮中小醜的例子屢見不鮮!

很抱歉走得太遠了。其實欲望是個好東西,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每個人的欲望都值得尊重,都需要用心去實現。

因為每壹個欲望,只有在全力以赴之後,才能輕易放下。

又因為每壹個欲望都是壹堆生命之火。壹個人只有點燃每壹堆欲望,把它們燒成灰燼,才是完整的。否則,在我生命的盡頭,回頭看,還剩下那麽多未燃盡的柴火。太可惜了!

這個時候,冥想時冒出來的念頭,都是未完成的、未完成的事情,會壹次次打擾妳,吹走妳修行的決心,讓妳無法盡情享受生活。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壹本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書。從表面上看,這是壹個少年的冒險和尋寶,但實際上它包含了人生的真諦:

欲望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就像破案的線索。只有跟著自己的欲望走,跟著路線圖走,才能最終活得高。

欲望是讓我們離家出走的誘餌。只有當我們收拾行李,離開家鄉,向外看,才最終發現,我們住在家裏。

上帝有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玩離家回家的通關遊戲,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體驗,去享受,去玩到極致,去體會我們擁有的無限可能。

最後,我希望我們都能像牧童壹樣,追隨自己的欲望,燃盡欲望之火,最終找到大寶,就在那座廢棄的老教堂附近,羊曾經過夜的地方,在高高的無花果樹下。他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