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古詩帶拼音版如下:
《賦得古原草送別》liliyuánshàngcǎo離離原上草,yisuiyikūring壹歲壹枯榮。yěhuǒshāobùjin野火燒不盡,chūnfēngchuiyiushēng春風吹又生。yuǎnfāngqingǔdào遠芳侵古道,qíngcuij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 yìusì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孫去,qīqimǎnbiéqíng萋萋滿別情。
譯文: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壹吹,它又生長了出來。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彌漫,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離別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懷。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787年(貞元三年),作者當時未滿16歲。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想求他在公眾場合幫著揚揚名。“居易”這個名字,根據詞義可以解釋為住下很方便。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不易。”(京城裏糧價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壹聯時,顧況大為驚奇,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走到哪兒住下都方便得很!)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