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花描寫開心的詩句 1.描寫欣喜的詩句
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孟郊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蘇軾 (壹說秦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李白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僧誌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裏的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2.形容心情愉快的詩句
1、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壹日看盡長安花。
2、蘇軾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3、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3.花的美麗和詩人的喜悅的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春望》是壹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
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壹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沈.首聯從大處著眼,為悲壯之筆.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壹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心的荒涼寂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壹片空廓.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此聯明為寫景,實為抒情,寄情於物,托感於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稱贊這壹聯:"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繼."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不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頷聯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其含義有兩種解說:壹說這是對比寫法,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另壹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都是為了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其比喻之妙,實為少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評曰:"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訊難得,壹信抵得上萬兩黃金.頸聯上句寫戰事長久,下句寫音訊隔絕.雖是說自己,但準確概括了戰亂之中親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後來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語.郁達夫《奉贈》詩之五:"壹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連三月",從天寶十四載(755)十壹月安史亂起到《春望》寫作時,正好過了兩個三月,所以說是"連三月".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前壹聯寫了憂國憂家之愁,這壹聯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頭"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添壹層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說:"落句方思濟世,而自傷其老.""渾欲",簡直要."簪",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語句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裏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壹“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壹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
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
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沈,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
“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
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壹、二兩聯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沈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