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物理與聲現象有關的詩句

物理與聲現象有關的詩句

1. 物理關於聲現象的詩句

物理關於聲現象的詩句 1.關於聲現象、光現象的詩句、俗語、或成語及物理含義

震耳欲聾:指聲音的響度大。

·引吭高歌:指聲音的響度大。

·低聲細語:指聲音的響度小。

·悅耳動聽:指聲音的音調好。

·掩耳盜鈴:在傳播過程中減弱聲音。

·余音未止:其中的原因是雖然停止敲擊物體,但物體依然還在振動,還在產生聲音。

·弦外之音:確實存超出人的聽覺頻率範圍的聲音,如超聲、次聲,我們根本聽不到。

·隔墻有耳:說明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長嘯壹聲,山鳴谷應。人在崇山峻嶺中大喊壹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聲,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聲音遇到物體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

·聞其聲知其人。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根據聲音的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但聞其聲,不見其人。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當波長大於障礙物的尺寸時,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並且固體還可以傳聲,因此能聽見聲音;而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視線極易被障礙物擋住,故看不見人。

·開水不響,響水不開。燒開水時,壺底的水吸熱,汽化形成氣泡。水沒燒開時,這些氣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層溫度較低的水,氣泡內部的水蒸氣又會液化成水,氣泡體積逐漸縮小至消失。氣泡的壹漲壹縮,激起水的振動,從而發出響聲。水開時,壺底的水與上層的水的溫度相等,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蒸氣產生,體積變大,到水面後破裂,振動較小,故“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中我們可以獲知,鐘聲通過空氣傳到客船,根據聲音的音色辨別出傳來的是鐘聲。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裏的“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高。不過天宮裏人不會聽到妳說話的聲音,因為真空不能傳聲。

·十年離亂後,長大壹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壹種特征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征是音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表明聲音可以在空氣和水中傳播。

2.在語文詩句中的物理現象

第壹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古代的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又因為物理現象是普遍地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詩中不免出現壹些物理現象。

具體地說,這些看似雜亂的現象屬於物理學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見的光現象、聲現象,當然,還有的現象與經典力學、運動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詩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使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句的字裏行間,引發了我們今天的思考。

光現象是最常見的,以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光都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的。我們就從光現象談起。

第二部分(古詩中的光現象) 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對光的觀察和研究,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光學成為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壹。2400年前成書的《墨經》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質是直線傳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月下獨酌》中的壹句。

詩人在暢飲之時,點點月光將他的影子映出來,仿佛有三個似的。在光與影的迷幻之中,隱約可見兩者的相互聯系"明月"何以成"對影",又怎會有"三人"?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點光源(這裏我們粗略地將"明月"當作點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人),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後方形成了壹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

當然,由於"明月"的發光面比較大,發光面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看做壹個點光源,它們都在物體背後造成影區,這些影***有的範圍完全不會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圍還有壹個能受到光源發出的壹個部分光照射的區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對影成三人"的現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產出的。李白不僅有"舉杯邀明月"的豪邁,還不乏細致地觀察,看到了"對影成三人",這句詩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學現象的具體統壹。

杜甫在《閣夜》中也將光與影還有星空完美地結合在壹起"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不禁使人還想到美麗的星河和險峻的三峽風光。 光的折射與反射也是較早為人們所認識的光的現象。

詩人李白也觀察到了光的折射與反射的現象。《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中寫道:"屏風九疊"和"雲錦張"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雲彩映入明鏡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與雲彩之所以會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結果。不論是透明的物體還是不透明的物體,都要反射壹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時,反射光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就是鏡面反射。

這裏,我們可以把詩中的"明湖"看作是壹個鏡面,從點S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後,都好象是從點S'發出的,S'稱為S的像。詩人從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雲這些景物的光線經湖面反射後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觀察者看來,好象在水面下有壹個反光點S',但實上S'並不存在。當然,這類描述光的反射現象的詩還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和溫庭筠的"淡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牽掛都寄托於"孤帆"和"遠影"之中了。

而"碧空盡"在大氣則是光折射的結果。當光從壹種介質進入到另壹種介質,在兩種介質的交界處,壹部分光進入到後壹種介質中去,並且改變了原來的傳播方向這就是光的折射。

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大氣,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這種密度分布不均勻的介質中,光並不是直線傳播的。

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地球表面上空氣是由許許多多水平的氣層組成的,每壹層的密度都不相同。當然機越接近地平線時,光線在大氣中偏折就越明顯。

因此,李白說它是"碧空盡"。 折射中還有壹種特殊的現象--全反射現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蜃樓。誇張的筆調下,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仿佛就浮現在眼前。

它也是由於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產生的。當氣壓壹定時,空氣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對光的折射率也隨之減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比空中低。遠處的山峰、樓閣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於空氣的折射率下層比上層大,光線不斷被折射,越來越偏離法線方向,進入熱氣層的入射角不斷增大。

當光線的人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就會發生全反射現象,人們就會看到遠方的景物懸在空中。 以上,我們結合古詩看到了光現象的產生,並簡要說明了其中的原理。

詩人將生活中的所見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摯的感情,把自然的奧妙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聲現象和其他現象是怎樣融入古詩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詩中的聲現象和其他現象) 生活中除了多變的光現象之外,還有許多奇妙的聲現象和力學、運動學的現象。詩人熱愛生活,時時註意生活中的每壹個細節,當然也註意到了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現象,並在其詩中表現出來。

大家對《楓橋夜泊》之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都十分熟悉,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也包含著聲現象。 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裏,人們通過聲音來互。

3.關於物理物態變化的諺語有哪些

1.水缸出汗,不用挑擔(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2.霜前冷,雪後寒(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在較低溫度下放熱凝華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溫度壹定較低.雪下後,要融化,融化是吸熱過程,所以雪後寒.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瑞雪兆豐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松散的空隙,裏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它能較好地防止地裏熱量的散失,保護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凍壞.

6.凍三盡,非壹日之寒(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沈,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7.開水不響,響水不開(在水升溫過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氣形成壹個個的小氣泡,氣泡的體積隨蒸氣進入而不斷增大上,但上部水的溫度較低,上升的氣泡內壹部分蒸氣又凝結成水使得氣泡變小或破碎,這樣許多氣泡這種變化引起振動,發出響聲,即“響聲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