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珍稀的資源總是有市場的,壹般不存在市場積壓問題。在封建時代,無論皇帝有多少個妃子,生了多少個女兒,其數量相對於天下女子總是有限的,甚至是忽略不計的,相對於男子對皇帝女兒的需求來說,更是嚴重短缺,因此皇帝的女兒無疑屬於經濟社會的珍稀物品。(以唐朝公主為例,高祖19女、太宗21女、高宗3女、中宗8女、睿宗11女、玄宗29女、肅宗7女、代宗18女、德宗11女、順宗11女、憲宗18女、穆宗8女、敬宗3女、文宗4女、武宗7女、宣宗11女、懿宗8女、昭宗11女)物以稀為貴,僅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而言,皇帝的女兒成了天下男子競相迎娶的對象。
皇帝女兒數量的有限性,說明這是壹個典型的賣方市場,皇帝有限的女兒在市場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牢牢控制了賣方市場下的戀愛、婚姻主動權,即交易是由賣方左右的市場。
在賣方市場條件下,市場上商品短缺,供不應求,商品價格保持持續的上揚傾向,商品交易條件有利於賣方而不利於買方。買方被迫處於從屬的地位,常常要為購買稀缺商品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形成蔚為壯觀的購買難現象。所以,皇帝的女兒有條件選擇優秀的男人。
這壹現象如果發生在現代社會,可采取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壹是配給制,另壹種是競價拍賣制。配給制屬於典型的指令型經濟,競價制則屬於市場經濟,誰出價高就屬於誰。但婚姻市場經濟又不能完全按市場競價制運作,原因是人存在感情。
在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人的自利行為驅使男人們總想攀龍附鳳。能夠娶皇帝的女兒為妻,意味著壹生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還能光宗耀祖。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與男人總想攀龍附鳳、巧結貴人,實現人生目標相關。找個好老婆,少奮鬥二十年,這是壹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是男人夢寐以求的期望。但並非人人都能找到門路去接近王公貴族,所以,在很多時候,沒有龍鳳可攀可附,降低壹個層次攀高結貴,同樣也可以成名。有攀龍附鳳的巨大的需求市場的存在,必然造成皇帝女兒供給的嚴重不足。
攀龍附鳳,是自古通行的借助外力成名的捷徑,沿襲久遠,成功人士,數不勝數。翻開歷史,靠攀龍附鳳而功成名就的人不勝枚舉。古代的讀書人,要走兼濟天下的路,就必須入仕。大聖人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候,希望通過“攀龍”來實現其理想。有時“龍”不易攀,有“鳳”可附,也是不錯的選擇。其弟子顏回攀上孔子,拜孔子為師,並因得到孔子的肯定,其勤學之美譽得以流傳千古。事實上,世間勤勉之人何止顏回壹個?而聲名遠播者又有多少?事實上,孔夫子運氣不佳,雖有攀龍附鳳之心,卻未獲得攀龍附鳳之果,算不上攀龍附鳳的成功人士。
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通過資助子楚,入秦行賄,遊說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太子嗣,還獻上有身孕的寵姬,把子楚照顧得舒舒服服。寵姬為子楚所納,也就是培養了壹只“鳳”。攀龍附鳳,壹箭雙雕,做成了壹筆大買賣。日後子楚與嬴政先後即位,均任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號曰文信候,風光無限。對此,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批道:“大賈買得皇帝,又買得個皇帝兒子,大奇,大奇。”
詩仙李白,並非壹開始就是“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清高人士。初出道時四處請托,拜官謁貴,深諳攀龍附鳳之道。他的名作《與韓荊州書》,對荊州刺史韓朝宗,極盡奉承:“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壹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壹至於此?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傑,奔走而歸之;壹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李白的前半生壹心想當官,到了40歲之後才恃才放狂,傲視權貴,形成“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早散發弄扁舟”的瀟灑不羈。
追名逐利是人的天性,但出名的方式千差萬別。世間雖有陶淵明之輩急流勇退,歸隱田園,視功名如糞土。但從其坎坷經歷中依稀可見其在名利場中苦苦掙紮的痕跡。陶淵明出仕之前,為出生不久的兒子寫的《示子》壹詩中借敘述遠祖陶舍輔佐漢武帝的故事,希望兒子也有“攀龍鱗附鳳翼”的命運機緣。其實,表達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對未來命運軌跡的期望。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思是說君子最擔心的是死後歷史上無名,沒沒無聞,與草木同朽。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說的是下層寒士要想名揚千古,只有依靠達官貴人,否則就只能被埋沒。所以,要想出名、提高身價,就得尋找方式,借助外力,擡高自己。
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別人的力量、金錢、智慧、名望,以及社會關系,用以充實自己的大腦,延伸自己的手腳,提高入仕的資本與賺錢的能力。所謂上君盡人之智,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前途”與“錢途”,這就是攀龍附鳳,巧結貴人的真正意義。在現代社會,借雞生蛋,傍大款、傍名人、傍權貴、傍名牌等出名的屢見不鮮。
當今時代也壹樣,要想成就壹番事業,貴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有些人極有天賦,智商高情商低,有才、有能、有德,卻壹事無成,只能默默無聞地呆在角落中自嘆懷才不遇;有些人資質平平,智商低而情商高,卻取得了輝煌成就。其實原因很簡單,情商高的人懂得攀龍附鳳,巧結貴人;情商低的人則不懂個中的真諦。如果有貴人相助或伯樂賞識,就可讓才華得到百分之百的釋放,還能縮短成功的時間,加大成功的籌碼。因此,要想成功,攀龍附鳳,貴人相助,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貴人”並不都是指那些名門望族,皇親國戚,權重勢強的權貴之人,他們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妳心儀欲模仿的對象,無論在經驗、專長、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都比妳略勝壹籌。因此,他們也許是妳老師,也許是妳的上司或推薦人。有貴人相助,對自己的事業或工作是極其有益的。
由此觀之,眾多渴望成功、渴望攀龍附鳳群體的存在,形成了壹個巨大的需求市場,造成皇帝的女兒嚴重短缺,供給不足,自然不愁嫁不出去。
二、皇帝的女兒是婚姻市場上的優質資源
在封建時代,大多實行壹夫多妻制,尤其是皇帝,擁有後宮佳麗三千人,個個傾城傾國,而且冰雪聰明。那麽,皇帝的女兒是否也都是絕代佳人呢?我想,皇帝的女兒長相壹般不會太差。從遺傳學角度講,皇帝的老婆、妃子都是絕代佳麗,基因很好,因此,皇帝的女兒壹般而言,長相應屬上乘。
唐太宗曾為自己的科舉制感嘆:天下英才盡入我彀中矣!其實,封建時代,中國皇帝還應為選婚而感嘆:天下美女盡入我宮中矣!
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高度集權的體制,壟斷了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對兒女的教育,可以選擇最好的老師,所以,皇帝的兒女能享有同時代最好的教育。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公主,多數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皇帝的女兒無疑是婚姻市場上的優質資源,自身素質很高。當然,每天錦衣玉食,嬌生慣養,也形成了脾氣暴燥,任性胡為的壞毛病。
在婚姻市場上,壹般也遵循市場規律,婚姻資源的配置強調的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加之皇帝女兒的有限性,因此,可選擇的對象就是天下才俊。
所以,要想娶到皇帝的女兒絕非易事,妳自己必需要有核心競爭力。不僅要英俊瀟灑,還要才高八鬥,忠於皇權。既要入皇帝的法眼,也要迎得公主的青睞,才能戰勝眾多的競爭者。在這場非對稱的博弈中,最終獲勝取決於妳的硬實力和對方的偏好。如果妳的供給能滿足對方需求的話,均衡交易就出現了。其實,皇帝在為女兒選婿時,同樣追求的是效用與收益最大化。
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理念是士農工商,學而優擇仕。抑制商品經濟發展,刻意低商人的社會地位。但是百姓並沒有完全被這種大而空的主旋律所蒙敝,嫌貧愛富仍是民間婚姻選擇中的潛規則。能夠娶到皇帝的女兒,自然是壹些優秀男人的夢想。雖然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類似七仙女下嫁平庸的董永,白娘子愛上柔弱的許仙等浪漫故事,但這樣的故事壹般僅限於神話傳說,反映的是壹些男人的夢想、願望,以及壹些難於及第的落泊書生無法進入仕途的另類理想。即便如此,這些神話故事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為壹般人難於看到的經濟學原理。比如,七仙女織錦,壹夜成匹;白娘子蓋房子,吹口仙氣即成;沒錢時,點石成金等等。
另壹類現象是,富家的千金小姐無意中救助了落泊潦倒的進京趕考的書生,最後是落難書生高中狀元或進士,仕途飛黃騰達,迎娶美妙佳人。這類愛情故事很浪漫,從經濟學角度看,說明兩個問題,第壹,富家小姐,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具有利他主義精神;第二,小姐慧眼識英才,具有戰略眼光,看到了落泊書生是只潛力股,成長性很好。因此,才女貌的背後實際上還隱藏著財的成分,所以,婚姻就如同選股票壹樣。如果落泊的書生不是潛力股,而是垃圾股,善良的富家千金絕不會與之私訂終身。經濟因素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如此不可輕視,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婚姻本身就是壹種經濟行為。
恩格斯說:整個私有制社會,擇偶制度都是以權衡利害為原則,也就是以經濟和政治利益為核心和首要標準。作為稀缺資源的皇帝的女兒,再加上至高無上的政治利益的誘惑,自然成了優秀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當然,普通男人是不可望、不可及,只能做做白日夢了。
同樣在擇偶的過程中,妳的發展前景,長相、學識和氣質,家庭背景等等,這些都是內生變量,只要妳有較好的條件就不愁沒有好的歸宿。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行業有很多的競爭者,最好沒人競爭,自己是獨壹無二的壟斷者,妳消費者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過了這壹村,就沒有這壹店。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盡管我們對壟斷深惡痛絕,但還是有不少行業和產品處於壟斷狀態,形成完全的賣方壟斷。這些壟斷行業提供的“產品”就成了皇帝的女兒,根本不用擔心嫁不出去,而且都能嫁得好,所以壟斷市場的高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指令性配置婚姻資源
出生在帝王家,對於女人而言,既幸運也不幸。幸運的是,不會像貧家女那樣為了生存而奔波,不用為嫁妝而發愁;不幸的是,比貧家女更沒有人生選擇與自由的權力,常常是政治需要的犧牲品。在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及其子女的婚姻幾乎都與政治扯上千絲萬縷的關系。
古代這些金枝玉葉的千金小姐們,婚姻都帶著些深厚的政治因素,壹般都是嫁給大臣、貴族、大將,以姻親來作為政權的屏障。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公主姻親於穩定朝政而言,用處是相當大的。被指定為附馬的人也心知肚明是政治婚姻,但壹般都樂於接受,畢竟和皇帝多壹層裙帶關系也算戴上“安全帽”。
對皇帝而言,為了政治的利益,女兒越多越好,只要需要,隨便挑出壹個來嫁出去,近則可以籠絡權臣新貴,遠則可以和親邊關,每壹個都好嫁,都嫁得好。這樣的例子,翻開中國歷史,五千年少有例外。而對這些金枝玉葉來說,自己的命運自己卻無法選擇,整天除了祈禱上蒼,不要嫁得太遠,最好能嫁壹個好男人,所嫁的男人老婆不要太多,僅此而己,別無他法。
在中國古代,政治和親是王朝安邦定國的壹大外交戰略。最常見的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給周邊少數民族首領,具有政治與軍事聯姻的目的。封建時代的政治婚姻自大漢之後逐漸盛行,漢高祖劉邦首創和親外交,以宗室長公主遠嫁匈奴單於,其後是漢武帝劉徹,先後把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在漢代,最有名的和親外交當屬漢元帝時的昭君出塞,至今還是和親外交的美談。
到了唐朝,用於和親的公主之多,可能是歷朝之最。唐朝最著名的和親有兩次。壹次是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遠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另壹次是公元709年,雍王李守禮之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遲德松贊。為此唐朝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寫下了“自從貴主和親後,壹半胡風似漢家”的詩句。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宗室之女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只是要用於政治、用於外交時,才把她們破格提拔為公主。當然,這種提撥,既是對出嫁女子的安慰,也是對外方女婿的忽悠。不管怎麽說,娶到大國的公主為妻,總是壹種榮耀,壹種資本,也就不管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了。
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元帝國,雖然出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成吉思汗,也還是不忘和親外交的懷柔政策,先後有三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其中還包括元世祖忽必烈的壹位親生女兒。
當然,歷史上的和親外交中,也並非全是我們漢家皇帝、權臣做老丈人,也有做女婿的時候。比如在大明王朝,周邊的小兄弟高麗國為巴結大明老大哥,就經常給皇宮裏送高麗美女。清末袁世凱出任朝鮮監國,掌握重兵,平亂禦倭,李熙王朝壹次贈給美姬四人,其中壹位還是李氏內戚,亦即“宗室出女”。歷史上咱們壹而再再而三地幫助朝鮮,明朝抗日援朝,清朝抗日援朝等等,這裏面何嘗沒有松贊幹布般盡女婿義務的成份呢?
在封建時代,強權幹涉男女婚姻,是最常見的現象。這類婚姻形式的特點是,婚姻當事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壹切都是外部強力促成,自己無法反抗。當然,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促成的聘娶婚姻,當事人也無權自行改變,但這兩類婚姻形式所遭遇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壹樣的。強權幹涉,是強力、暴力、權力、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姻,父母還可能照顧壹下子女的意願,而子女至少在口頭上允諾父母,但憑父母作主。
現在權貴豪富之家男娶女嫁很多時候也是這種情況的翻版,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年輕人的自主權還是很多的,父母並不能完全決定子女的婚姻。
由此觀之,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源自於市場供給短缺,形成了賣方市場。其實,經濟社會的壹切現象都是如此,每年各地的高考狀元,同樣是名校爭相搶購的對象。壹種商品供給不足,則門庭擁擠,互相擡價,會導致價格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