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登嶽陽樓》賞析

杜甫《登嶽陽樓》賞析

[原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嶽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壹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壹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賞析壹]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壹。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沈;雖然沈郁,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嶽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壹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壹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嶽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嶽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沈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壹。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沈;雖然沈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壹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註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嶽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壹?坼?壹?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賞析二]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有壹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嶽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了,壹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壹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裏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

 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壹切都凝聚在壹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嶽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嶽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壹聲長嘆,長嘆的內裏是壹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壹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壹個個樂章。這裏還要註意到壹個?水?字,題目是?登嶽陽樓?,頭壹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嶽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壹片,壹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壹起的吳地和楚地,壹下子分裂成為兩塊。

 ?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後壹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乾坤日夜浮?是說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遊。?浮?字也有動態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壹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東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誇張手法,這裏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於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壹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

 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成了壹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物,這是壹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壹字?指的是沒有壹點消息,壹點音信。?親朋無壹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裏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壹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壹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壹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

 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壹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系,實際上是壹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裏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後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壹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

 從杜甫壹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嶽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壹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壹在壹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麽那壹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裏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壹起。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戎馬?,就是戰馬、兵馬,指戰爭。?關山?,泛指,並非專指那道關,那座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壹道道關,壹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戎馬關山北?,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嶽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

 這兩句是兩個景象:壹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壹個是嶽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壹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嶽陽樓相距千裏,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誌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壹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嶽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壹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壹,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嶽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嶽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並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壹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裏有壹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壹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壹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壹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淒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