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日本人是中國的後裔嗎?

日本人是中國的後裔嗎?

沒錯,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百名文武百官東巡瑯琊(今山東膠南瑯琊鎮),說海中有三座神山,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住著神仙。請齋戒,向成千上萬的孩子和男人索要。”秦始皇答應了徐福的請求,派他帶領幾千名少男少女下海尋求長生不老藥。

同書中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來到郎勛,再次見到了徐福。“徐福等人下海求神藥。不準幾歲,怕被譴責。他們謊稱:“蓬萊藥有,但常遭大鯊魚,所以不能來。請擅長拍攝。再見。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謊言,第二次派徐福下海采藥,這次用的是強弩射手。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了壹個新情況。吳將軍正和淮南王劉安談論徐福下海采藥的事。書中記載徐福對秦始皇說:“我在海上見到大神,說:‘妳是西帝的惡使嗎?我回答:當然。妳想要什麽?嶽:我想求長生不老藥。神說:妳有秦王的薄禮,不能收。即臣東南方至蓬萊山,見至誠宮闕,有銅龍形使者,光照蒼穹。於是牧師又鞠了壹躬,問道:"我該獻什麽呢?"波塞冬說:“這樣壹個有名的人,只要激勵他的女兒,努力工作,就能做成這件事。”徐福騙了秦始皇。“秦始皇高興得不得了,派了三個男女幹活,各種事情都辦了。”徐府平原闊闊,使王不能來。“這是徐福最後壹次出海。雖然和以前的記載有所不同,但是司馬遷也做了如實的記載。東漢班固的《漢郊祭錄》和《吳蓓傳》都記載了徐福在海中采藥的事,除了徐福去的平原改為平原中的大澤之外,與史書記載基本壹致。

《史記》是根據秦朝的檔案材料寫成的。司馬遷離徐福時代只有890年。作為官員,他跟隨漢武帝到徐福從事活動的郎岱、芝罘、黃縣等地。司馬遷與西漢初年吳蓓的談話中提到的徐福東渡江,是《淮南子》壹書的主要撰稿人,他的父母與徐福是同時代人。吳和劉安談話時,他的父母還活著。司馬遷對徐福東渡江的記述是可信的。

晉代的《三國誌·武列傳》記載,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遣大將魏文和葛芝下海謀益州、益州。海中長老盛傳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將數千男女送入海中,乞求蓬萊山有仙藥阻止這片大陸回歸。天下千萬家,其上之人有時去會稽取布,會稽東野人去海,有人被風移至益州。這是很遠的,不可能得到壹個卒,但它值得幾千人在益州。“徐福所在的地方已經變成了壹個大陸。(我也寫)。益州是今天的臺灣省,益州離益州很遠,像今天的日本。

南北朝時,劉宋時期的葉凡在《三國誌》中也記載了這段話。範真將其列在日本之後,似乎指的是日本。

《隋書日本國傳》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文派裴出使日本,花重金登上竹島(今韓國全羅南道珍島西南的壹個島嶼),南望羅丹(今韓國濟州島),經都斯馬(今對馬島),東行壹國(今日本)。而東至秦國,其人在中國,以為益州不可解。”這裏所說的秦國,似乎是指徐福建立的國家。關於這個地方在今天日本的什麽地方,日本學者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廣島的安宜芝巖島,有的認為是山口的,有的認為是西部的秦公館。

最早明確記載徐福抵日的是五代高僧易初所著《易初六記》。書中記載:“日本,又名日本,在東海。到了秦朝,徐福會帶著五百個男孩和五百個女孩在這個國家止步。今天,人們喜歡長安...而在東北千裏之外,有壹座山名叫富士山,又名蓬萊...徐福不再稱蓬萊,子孫皆稱秦。“易初有個朋友,日本和尚寬介,這些事可能是寬介告知的。

到了宋代,在史學家、文學家歐陽修、司馬光的文集裏,有壹首《日本刀之歌》,其中寫道:“據傳其國居大島,其土肥美。第壹,徐福欺騙了秦敏,從長期逗留的童老那裏采集草藥;各種工、糧隨其活,設備至今精致。”也表明徐福是在日本。

元朝的人就知道日本熊野有徐福寺。元代詩人吳來曾有詩《雄野徐福寺聽客家》:“大營海岸古州,山石萬仞插入流中。徐福求仙還得死,子之總憂。”

記載明代徐福東渡海日本的書籍很多。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召來壹位日本僧人,從海上逃到天津,兩人互作呼應,各寫了壹首詩。《雄野峰前徐福寺》詩,草木皆雨。正因為海上浪穩,萬裏好風必早歸。”朱元璋並詩:“熊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當肥;當時徐福要了仙藥,壹直到現在都沒有回來。“詩中說日本熊野山前有壹座徐福寺。在明代的著作中,陳的《明史》和的《劉弘書》都提到了徐福的來日。

清代中國駐日外交官黃遵憲、黎庶昌、薛福成等曾在日本參觀徐福墓和神社,並作詩記錄這些事情。

本世紀初,中日韓學者對秦漢史和海上交通史進行了大量研究。根據地下文物考古資料,人們普遍肯定徐福是否到達過日本。呂思勉、範文瀾、呂振宇、顧頡剛、楊寬等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對徐福的求仙之路進行了描述和評論。馬還做了壹個歷史上的徐福傳記。簡伯贊在《秦漢史》壹書中說:“是當時沿海地區的商人下海尋找三神山,企圖開辟與日本列島的商業通道。”

但也有人懷疑徐福東穿越日本的傳說。他們認為漢唐史書沒有明確徐福東渡江的去向。為什麽五代兩宋的人會提到日本?而且後來變得更加具體,讓人懷疑其真實性。日本的史書《史記》、《日本大臣》也沒有記載。後者引用《史記》、《漢書》、《三國誌》的不少,唯獨沒有引用徐福東。很多唐朝來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都沒提。(《邵巖與徐福東渡江的史實與傳聞》),載《文史知識》第9期,1982)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韓國、臺灣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對徐福東橫渡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1950年在香港赴臺的大陸學者《徐福入日本開國大考》壹書,被翻譯成日文,於1977年在日本出版,書名為《神武天皇——徐福傳說之謎》。日本信宮徐福會已故會長所著《徐福之開國及其思想》壹書也指出,徐福是“日本民族的開國始祖”。臺灣學者彭也參與了此項研究。多次赴日考察徐福遺跡和傳說,出版《徐福是神武天皇》、《徐福研究》等多部專著。(彭《徐福研究》,臺灣苗栗福慧圖書出版社,1984版,而徐福是神武天皇,1973版)。

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宋元時期,日本的熊野有垂福寺和垂福墓。中國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中國著名高僧祖淵禪師赴日,他為徐福墓題詩壹首:“王先生采藥未歸,故國幾度;今香聊寄千裏,老僧也來避秦。”

日本最早記載徐福傳說的是北於公元1339年所作的《神皇道統》。徐福到達日本的口頭傳說遠早於文字記載。日本天皇延五年(公元928年),日本高僧寬介五代後來華,即與壹初和尚談及徐福日本采藥之行。後來的日文書籍記載了徐福東的日本之行,有松下兼善的《日本異名傳》、林羅山的《林羅山文集》、俊美新井的《文同通考》、野口野三的《日本名勝地誌》、高谷徐的《日本歷史》。《佐賀城文物》記載:錦裏神社保存著壹幅《徐福渡海緣起圖》,是包拯五年(公元1648年)當地壹位著名畫家所繪,供奉給神社的。

徐福之墓和徐福之廟都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信宮。和歌山縣東牟樓縣那智町的那智神社,也被稱為福壽美神社。美人是“朱富”的諧音,朱富是徐福的住處。信宮過去被稱為翠富町,但現在在信宮市到處都可以看到以翠富命名的商店。據日本人傳說,徐福當年曾在此居住,從中國帶來了桑樹種植、蠶桑、紡織、漁業、水稻種植、金屬工具制造等先進技術和先進的中國文化。他受到日本人民的崇敬,被尊為農業之神(耕田之神)、養蠶之神(紡織之神)、醫藥之神(藥王)。徐福保存社是1915年由信宮官員、社會賢達和各界市民成立的。1931年,徐福事跡博覽會成立,每年都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徐福會成立於1955,徐福會的掃墓祭祀每年都會舉行。除了當地市民,還有來自日本各地和海外華人的1萬多人。1982 9月1,市裏還建了壹座紀念碑,紀念徐福東渡江2200周年。1994年,市裏還建立了徐福公園。

九州的佐賀縣也有供奉徐福的金立神社。還有徐福的登陸地。昭和五年(1930)和昭和五十五年(1980),佐賀市分別舉辦了兩次徐福節,是佐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節日。京都府和謝軍著名的神社也供奉徐福。日本山梨、和田、廣島、青森、秋田、愛知縣等縣都有徐福川的故事和遺物。在日本,有超過100的徐福遺骨。昭和五十四年(1979),日本千光社出版了山本紀綱《徐福東來考》、《徐福東俗信仰植根日本》等書。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徐福的研究相當重視。目前從事徐福研究的人員不局限於中日韓,還擴展到東南亞和歐美部分地區,成為今年的國際研究課題。

從1985開始,在江蘇連雲港、蘇州、龍口、膠南、河北、浙江等地成立了徐福研究會、徐福千兒童會。1993,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徐福會在北京成立。連雲港市、龍口市、膠南市、蘇州市、河北燕山等地先後召開徐福東學術研究會議,發表余本論文、專著20篇,在國家級、省級報刊上發表徐福研究的報道和文章500余篇。龍口市已連續舉辦了九屆徐福故裏文化節,連雲港市贛榆縣也舉辦了多屆徐福文化節,吸引了中外經濟、文化、社會各界人士,成為壹次盛大的大型招商大會。

徐福會於1950年代在香港成立,臺灣省也成立了徐氏宗親會。韓國濟州島早就成立了徐福會。日本佐賀縣、信宮市、和歌山縣、東京、大阪府、山梨縣等。還成立了徐福會或徐福研究會。日本的徐福會也是1991在東京成立的,他們也出版了幾十本關於徐福研究的專著和各種期刊。中國國際吹拂文化交流協會5438+0997+10月組團赴日韓吹拂遺址考察。山東歌舞劇院演出的大型歌劇《徐福》榮獲文化部“文華獎”。這些都標誌著徐福的研究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從戰國到秦朝,中日兩個民族就開始了各種各樣的交往。歷史上,日本的經濟和文化壹直受到中國的影響。徐福東渡江傳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徐福東橫渡是壹個涉及歷史、考古、民間文學、民俗學、宗教、民族、航海、中外交流等學科的重要課題,構成了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當前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廣泛深入地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團結,加強友誼,促進* * * *的發展和完善,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

徐福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日本和韓國都是中國文化圈的壹員,今天日本文化、韓國文化、中國文化的遺存還是很重的。在中日韓文化交流史上,徐福是壹位先驅者。壹些日本人把徐福豐視為祖神,認為自己是中國移民的後代。

時至今日,徐福依然是聯系中日韓三國人民,尤其是中日兩國人民的紐帶。隨著中日韓經濟文化交流的進壹步發展,這個紐帶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繼承和發揚其寶貴的歷史遺產,也將有利於進壹步促進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安·《關於“徐福文化”的思考》,收錄於《徐福文化整合與徐福文化反思》,山東友誼出版社,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