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標識厲害的文言文

標識厲害的文言文

1. 標識的古文解釋誰知道

1. 記號,符號或標誌物。用以標示,便於識別。

三國 魏 嵇康《聲無哀樂論》:“夫言非自然壹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壹名以為標識耳。”壹本作“摽識”。 宋 郭彖《睽車誌》卷壹:“嘗夢入冥,吏引至壹處,若官府,兩廡皆大屋,貯錢滿中,各以官為標識。問之,曰:‘此俸祿也。’”《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兒,壹面大大寫個‘秦’字,壹面寫‘汴梁’二字,將油桶做個標識,使人壹覽而知。” 蕭紅《王阿嫂的死》:“在村裏, 王妹子 、楞三 、竹三爺 ,這都是公***的名稱。是凡傭工階級都是這樣簡單而不變化的名字,這就是工人階級壹個天然的標識。”

2. 標明;做出標誌。

標識(標誌)的詞義 標誌”與“標識”,在現代漢語中是等同的。他們具有相同的讀音,即biāozhì。“標誌”與“標識”是同音、同義、異形詞。

《現代漢語詞典》中,標識biāozhì 同“標誌”。

識(zhì)①記:博聞強識。②記號:款識│標識。

標誌:是壹個事物的特征。

標識:是壹個讓妳認識的特征。

2. 形容壹個人特別厲害,戰鬥力超強的詩句或者文言文

壹、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1、出處:唐·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二》

2、譯文: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搖晃晃,颯颯作響,李廣將軍認為有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二、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1、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

2、譯文:身高八尺,豹子壹樣的臉型長了壹雙圓眼睛,相貌威武,聲音大如打雷,走路氣勢如奔騰的駿馬。

三、身輕壹鳥過,槍急萬人呼。

1、出處: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2、譯文:盛唐某日晌午,蔡都尉於練武場演武。但見其身輕如燕,槍法出神入化,演至酣處,壹時之間竟是萬人驚呼。

四、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1、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

2、譯文:劉備看這人:身高九尺,胡子長兩尺;面色如重棗壹般紅,嘴唇像塗了胭脂壹般厚;丹鳳眼,臥蠶眉,長相英俊,威風凜凜。

五、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壹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

1、出處:羅貫中《三國演義》

2、譯文:張飛就厲聲大喝說:“我是燕人張飛!誰敢與我決壹死戰?”聲如巨雷。曹操的軍隊聽了,全部都嚇得大腿發抖。

3. 語文文言文表被動的標誌主要有哪壹些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用“於”或“受……於……”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2>;無標誌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註意」“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但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偏指壹方,“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都是此種用法,後面要舉例詳細講。

4. 楊氏之子贊美別人很厲害的文言文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壹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壹戶人家中的聰明的九歲男孩的故事。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譯文

在梁國,有壹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壹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壹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孩子說:“這是妳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我可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壹事不約時間來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並且還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禮貌。並與小兒關系很好。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聯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有楊梅。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妳家的水果。”意思是,妳姓楊,它叫楊梅,妳們本是壹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21世紀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 。從這裏可以看出楊氏子是個聰慧、能言善辯的孩子。他的壹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楊氏子表現了孩子應有的禮貌,他的語氣委婉、機智、幽默而思維敏捷,又表達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鳥,楊梅又怎麽是楊家的果”,使孔君平無言以對。既沒有傷了兩家的和氣,又讓人壹笑而過。

5. 誰能提供些描述大腦厲害和記憶力強大的古文,最好寫出出處

松笑曰:“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修曰:“公居邊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試令公觀之。”呼左右於篋中取書壹卷,以示張松。松觀其題曰《孟德新書》。從頭至尾,看了壹遍,***壹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畢,問曰:“公以此為何書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準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無才,此堪以傳後世否?”松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壹遍,並無壹字差錯。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後人有詩贊曰:“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壹覽更無余。

三國演義張松獻圖壹段,大概意思是曹操嫌張松長得醜,不待見他。楊修將楊松請到府上招待,楊修取出曹操所著兵書給楊松過目,楊松略過看了壹遍,說這書是戰國無名氏所著,連蜀中小兒都能背誦。楊修不信,張松立馬背給他聽,從頭到尾壹字不差,楊修大驚。把此事說給了曹操聽,曹操真的以為是他與古人暗合,怕後人說他抄襲剽竊,便把自己所著兵書全部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