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當過朝廷官員或地方官員。然而,他“三歲時感到孤獨”,由他的哥哥韓暉撫養長大。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壹書中說“七歲讀書,十三歲會寫字”,這可能與韓暉的教養有關。韓雲卿是個有文化的父親,李白稱他為“天下第壹文豪”。韓愈還說:“越是大叔,越是偉人,妳的話在中國和朝鮮都是絕無僅有的。”由此看來,韓愈出身於官宦之家,其叔侄二人皆以文章著稱,對他後來的走向有壹定影響。當韓愈出生時,他的家庭財富已經下降,韓暉會死得早。韓愈帶著喪偶的妻子顛沛流離。《祭鄭夫人》說:“只吃江南,我寂寞。”韓愈二十歲時,到京城求官,壹度“窮而不自足”。
韓愈初抵長安考進士時,在《答崔立誌書》中說:“我十六歲時,不知人事,讀聖賢書,以為人官職都是為人耳,不是為己。20歲那年,我壹貧如洗,溫飽不足,我尋求親近我的親人,然後我才知道,做官不只是為了人。來到京師,看到有提拔秀才的,很多人都貴。仆若誠樂,必求其技。”但此後又升任進士,三次排名第三,最後給人送飯。
直到貞元八年(792年),韓愈二十五歲,開始做學問。在這次考試中,魯直是主考官,梁肅和楚王是助手,即所謂的人。“妳所說的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韓愈,還有李灌、姜立、崔群、歐陽詹、王婭、蘇峰等。,“世界上所有的選擇”。之後,韓愈在吏部參加了博學多才的詞學考試,但最終在三年前落選。此後,韓愈為文達上書宰輔。貞元十壹年(795),三月寫了三次,都沒有消息。於是他離開京城,去當地方助理,先輔佐汴州,後輔佐徐州。直到貞元十八年(802),韓愈才獲得國子監博士。貞元十九年(803)十月,柳宗元、劉禹錫也被視為禦史。
韓愈得到了壹個秀才的官職,馬上寫信說事,不料《論旱饑》壹演,就得罪了“獨裁者”,被貶為連州陽山令。當官十年,降職兩個月。“永貞革新”時期,韓愈被貶。永貞元(805)八月,憲宗即位,韓愈被赦免,遷至江陵參軍為法曹。元和元年(806年)被送回長安當大夫。為免謗毀,謀求分司東都,遷都洛陽。因“倭寇為官”,被貶為河南縣令。
韓愈這幾年的貶謫生涯,有利於思想文章。可惜,他被貶後不久,就回到了長安。元和六年(811),移任尚書員外郎,坐劉簡,調任郭子博士。元和八年,遷閬中部,史館編。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借調打淮西,被任命為行軍司馬。成功後,他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當憲宗試圖在福田拜見佛骨時,他寫了壹封勸諫信。《佛骨桌上》的疏漏引起了憲宗的震怒。早上壹封信打完,晚上退化到朝陽。壹到降職處,他立即上表認罪,並於長慶元年(821)回到長安做官。從兵部侍郎到吏部侍郎,荊。
韓愈二十年間,兩次被貶,都受到了偏激的諫阻,可見他確實有氣節。但很快被降職提拔,是他的不幸。長期被降職,成就可能更高。晚年定居長安,沒有寫出更好的文章。
韓愈死於長慶四年(824),享年57歲。關於韓愈的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160)、《新唐書》(卷176)、皇甫石的《墓碑》和李敖的《向星》。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
綜上所述,韓愈的人生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24歲之前。三歲時失去了父親。由我哥哥韓暉撫養長大。後來,他隨韓國人協會被貶到廣東。哥哥去世後,我和嫂子鄭回到了合陽。後來遷到宣城。他7歲讀書,13歲能寫字。他師從杜、、梁肅,研究古代學說,關心政治。他自稱“昔之興亡,而不思之,今世之得失,而不留之”(《與鳳翔行尚書》書),這決定了他壹生努力的方向。20歲去長安考進士,第三次考砸了。
第二階段,25歲到35歲。先做壹個學者。然後,經過三次選拔,他沒有被選中,去了汴州靳東和徐州張建峰擔任幕府,然後到了首都,在那裏當了醫生。這壹階段重要的詩歌有《原道》、《原性》、《答李益信》、《師說》、《送李去盤古序》、《送孟冬野序》、《今日給可惜》、《巖石》等。
第三階段,36歲到49歲。我是帝國的第壹任主管。因為寫了壹封關於旱災饑荒的信,要求妳減免徭役稅,斥責朝政,被貶陽山令。順宗即位,利用王集團進行變法,但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被赦免,回到北方,成為郭子的壹名醫生。他改河南令,轉任員外郎,經過官至太子右庶子。因為與宦官和權貴的對抗,官方壹直失意。這壹階段的重要詩作有《張中丞傳及後記》、《茅穎傳》、《看窮》、《學記》、《中秋節給次官張》、《送禮物給...翰林三學士,往江陵途中,停於衡山壹寺,題此詩於門樓,南山詩秋懷詩+65438。
第四階段,50歲到57歲去世。壹是從沛都平定淮西和武元吉叛亂,擔任行軍司馬,貫徹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思想。懷西平被任命後,升任刑部侍郎。他壹生拒絕佛教。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竭力諫阻,故貶為潮州刺史。遷元州。回國後不久,李官至國子獻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顯要職位。時任兵部侍郎,鎮王庭,謀反。他去了傅玄並獲得了成功。在這個最後階段,有更多的政治成功。重要詩作有《平淮》、《佛骨桌上》、《劉子厚墓誌銘》、《左遷蘭冠示侄孫項》、《龍立》等。
第二,創作
韓愈的散文和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他的賦、詩、論、說、傳、錄、頌、贊、書、序、悼、銘、形、表、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思想源於儒家,但也有離經叛道的話。他以儒家道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靜和神權的迷信,卻相信鬼神之命;他稱贊孟子驅逐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家忽視正道,主張用孔、墨。他主張孔子應該為王,應該謙和霸道。而且還稱贊了管仲和商鞅的功績。他批判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方面,與二王無異。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雜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的中長篇小說有《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師說》等。大部分都是井井有條,井井有條。《雜記》《悟道》等嘲諷社會時局的雜文,比喻巧妙,寓意深刻;長篇小說,如《寄窮篇》、《學解》,采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妙。敘事在韓文中占有很大比重。學經學者,如平淮西貝,用《尚書》、《雅》、《賦》之體,篇幅大,句子重,酣暢淋漓;《季華》直接講述了許多人物,其寫作風格超脫於《尚書·顧銘》和《李周考公基子·人治》。繼承《史記》中歷史散文的傳統,如著名的《張中丞傳》,集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借鑒《史記》、《漢書》刻畫生動奇特的人物而不加討論,如《大理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背文學朋友可以突出不同作家的特點,如《劉子厚墓誌銘》、《南洋範少舒墓誌銘》、《姚震先生墓誌銘》等。但在大量的墓碑和墓誌銘中,韓愈也寫了壹些“輕侮墓”的作品,這在當時已經被嘲諷了。
抒情文章中的頌詞,如《十二郎頌》,以散文形式寫成,突破了四韻的常規。壹類寫朋友情誼和生活患難,四韻,如《河南外語》、《劉子厚篇》。此外,《與孟冬野的壹封野信》、《送楊少隱序》等書信也是具有壹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的其他雜文,如《茅穎傳》、《丁士聯詩序》,完全是虛構的,接近傳奇小說。韓愈的散文氣勢磅礴,縱橫開合,奇偶交錯,比喻巧妙;或狡黠,或莊重,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壹掃六朝以來溫婉嫵媚的文風。
韓愈的散文氣勢磅礴,縱橫開合,奇偶交錯,比喻巧妙,狡黠或莊重,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柳宗元的《答魏衡解韓愈解筆墨故事》說他“肆無忌憚,恣意妄為”,與司馬遷“不相上下”,“遠勝楊雄”。蘇洵的《歐陽內漢》壹書說“如長江,浩浩蕩蕩,魚隨龍遊,甚為迷惑”,可以描述韓語的主要特征。這種散文對六朝以來的夫婦文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韓愈也是語言大師。他善於在前人的語言中推陳出新,提煉人們的口語。比如韓文忠有不少新奇的詞,如“飛上狗營”(《送窮》),“貪多事”,“同作異曲”,“全單向儲”(《學解》),“不停不停不走”(《原路》),壹直沿用至今,豐富了中國語言的寶庫。他主張“每壹個官員都要按詞序知道自己的位置”(《南陽範少舒墓誌銘》),創造了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拓展了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但另壹方面,他也有壹種翻筋鬥的句子,說“天時不行,自娛自樂”(《見窮》),這也影響了後來的壹些文人。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壹直被稱為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奇、宏、奇。如《魯渾山火與皇甫□用其韻》、《玉川子作月蝕詩作品》等詩,既是西藏曼陀羅的“奇奇怪怪”畫(沈評《魯渾山火》詩),又有深刻的時代現實內容。那種瑰麗的境界,也存在於南山詩、嶽陽樓別鬥四知等眾多山水詩,以及孟冬野《失子》等抒情詩中。但韓愈的詩歌在追求奇觀的同時,往往也有接近文字遊戲的缺陷,如填怪字、生僻字、賭危韻等。朝鮮詩歌的另壹個藝術特色是質樸。壹些反映社會現實、關心政治得失、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江陵途中贈翰林三學士》,繼承杜甫“自京到豐縣詠五百字”、“北伐”的傳統;短篇小說如《汴州之亂》接近白居易和張繼的風格。有些寫景詩,如《巖》、《南溪初傳》、《興化》,還有壹些抒情詩,如《題彜良》、《答張十壹宮草》,也有樸實自然的優點。
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這是他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思想在詩歌領域的落實。主要表現為:①將散文的文本結構、句式、虛詞運用到詩歌寫作中,使詩歌的形式平淡無奇。例如,在《石頭記》和《月令》中,次官張、、指出他們用的是“古文寫作”和“古文作文”(趙魏)。《龍裏》用古文《金學傑》的結構布局作詩。這種詩性散文文化的優勢在於相對自由流暢,拓展了詩歌表達的功能。缺點是散文中的虛詞有時引入詩歌過多,如“放縱是誰的錯”(《送魯通》),“知者自知其愚”(《誰的兒子》),其實是文章而非詩歌。後世詩人,如錢載、翁方綱等,都受此影響,愈演愈烈。(2)大量議論元素引入詩歌,以議論為詩,有時甚至貫穿議論始終。比如《君子之命》這首詩,通篇用荀子的論點和語句作詩,味道像嚼蠟。《誰的兒子》後半段和謝自然的詩排除了道教,而《見靈師》第壹段排除了佛教,與原道押韻,在佛骨桌上。《推薦學者》前半部分是詩歌發展的介紹,也是《送孟冬野序》文學理論的臨摹。這些都不符合形象思維的寫作規律,與《詩三百首》和杜甫稍加論述的作品不同。宋人的壹些作品,如歐陽修、王安石,尤其是宋明理學的詩歌,都受此影響。(3)用辭賦家的奢雕畫技作詩。在傳統的文學作品分類中,賦被列為文章的體裁。韓愈的賦詩也是文詩的壹種表現形式。南山詩最具代表性。宋代洪興祖指出“似子虛、商”(引自《漢書五百集註》)。朱尊說它是“壹首以賦為題材的詩,氣勢磅礴,氣勢磅礴”(韓昌黎詩集雙色版)。這首詩中有50多個“或”、“或如”、“又如”,14個重疊句,吸收了高唐賦、神女賦、洛神賦、七發、文賦、佛經中的句式,並加以擴展。《城南聯》寫長安各種事,也用賦體。這類詩歌具有奇詭、壯闊、恣意的藝術特征,但也有繁瑣、隱晦、沈悶、充滿奇言怪語的缺點。
韓愈以文學為詩,有成功也有失敗。沈括說:“《閉關詩》的押韻詞,雖壯健,非詩也。”然而,呂惠卿說,“詩歌就是這樣,我不認為有哪個詩人不幹了。”(惠洪《寒齋夜話》)側重壹面,得出不同結論。
韓愈以散文為詩,所以在各種詩體中以古風見長,律詩中絕句數量不多。但其法條中不乏佳作和絕作,如《遷左至蘭關以示侄孫項》、《答張十壹公操》、《題彜良》、《送張十二亭老人先至潼關》、《條竹昭王祠》、《初春示張十八水部員》等七篇絕作,得到了史學界和評論界的贊賞。
對韓愈詩歌的評價,自唐代以來由來已久,尤以古漢語為甚。杜牧把韓語和杜甫的詩並列,稱為“杜甫的韓筆”(讀杜甫集)。蘇軾稱韓愈為“八代文學之衰”(潮州韓文公祠碑)。毛坤選的是《唐宋八大家筆記》,以韓愈為第壹。詩歌方面,評論褒貶不壹。司空圖贊韓詩,謂其“驅氣勢,若雷電舉,立於天地之間”(《柳集後》),宋人以為“雖不及也”(引自《唐》張潔詩),趙秉文以為“昌黎滿古文,溢詩,古今變盡”(。除沈括外,陳師道認為“退詩無解”(後山詩),王士禎認為“退詩無解”(藝苑言)。近代以來,王□雲、張等人也對朝鮮詩歌進行過貶損。兩種評論走極端。陳說:“我們不應該病態地以文學為詩,而以犧牲獨特為代價。”這是對朝鮮詩歌藝術成就的壹個相當公正的評判。
在文章方面,他善於揚棄前人的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飛為狗》(下稱《寄窮篇》)、《異作同作》、《皆收存》(下稱《學解》)等小說詞語,在韓文忠中較為流行。他倡導“文序”,創造了從口語中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拓展了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壹種尷尬的句子。“天時不可為,自娛自樂”(《送窮》)的自作主張,對後世有壹定影響。韓愈也是著名詩人,其藝術特點主要是奇、雄、奇。如呂渾的《山火與皇甫之韻》、《月蝕詩》、《玉川自作》等,內容奇特而深刻。南山的詩,嶽陽樓的別鬥四誌,孟冬野的失子等。非常壯觀。然而,在追求奇特的過程中,韓國詩歌往往充滿了奇怪的詞和韻。韓愈還有壹種樸實無華的詩。朝鮮詩古而體短,但也有絕句佳作。例如,七律《遷左至蘭關以示侄孫項》、《答張十壹宮操》、《題彜良》、《七絕詩》中的《送張十二閣舊首於潼關》和《題楚昭王殿》等。
後人對韓愈評價甚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朝鮮語和杜氏並列,稱為“杜韓石比”。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劉漢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代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國詩歌力求新奇,強調氣勢和獨創性。韓愈以散文為詩,將中國古代新的語言、規則和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功能,拓展了詩歌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 ~ 780)以來平庸的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愛評頭論足、追求冒險等陋習。特別是以議論為詩,甚至全議論,以詩為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後的詩歌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漢紀古本,以魏懷中《南宋五百樂派昌黎先生作品集》和《外紀》為最佳;最受歡迎的是唐版《昌黎先生集》、《外集》和《遺風》(明代許氏董再版)。清代顧和方世舉各有壹首詩的單行註。錢仲連《韓昌黎詩年集釋》是另壹年的筆記集。此外,為《漢紀》作校勘或補註而未列出文字的有、朱、景雲、王、沈欽翰、方成、現代徐震等。宋代洪興祖撰寫的《子涵年譜》最為詳盡。趙翼的《甌北詩》中的相關部分,方的《趙梅》和林紓的《韓研究法》是評論其詩的代表性著作。
韓愈生平年表
唐貞元二年(786),韓愈十九歲。他懷著做學問的誌向去北京參加進士考試,連續三次都失敗了。直到貞元八年(792),他才通過第四次進士考試。按照唐律,考上進士後,還必須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辭考試。韓愈三次參加官選,都失敗了。我給總理寫了三封信,但沒有得到回信;執政三次的都被拒之門外。
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二十九歲,被董晉推薦為宣武軍觀察提升官。這是韓愈政治生涯的開始。韓愈在三年的察官升官中,壹方面指導李敖、張繼等青年學習文學,並利用壹切機會宣傳他的散文革新思想。
貞元十六年冬,韓愈第四次考官,第二年(801)通過官選。這壹時期寫的《答李亦舒》,闡述了自己將古文運動與儒家復古運動緊密結合的思想,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代表作。這年秋末,韓愈三十四歲,被任命為國子監四校博士,這是韓愈進入京城政府機構的開始。任四校博士期間,積極推薦青年作家,敢為人師,廣教弟子,被稱為“漢家之子”。貞元十九年(803)寫了壹部名著《師說》,是韓愈系統提出的師道論。
貞元十九年冬,韓愈升任監察禦史。他上任僅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他寫下了《論荒人之饑》。因被權臣誹謗,被貶為連州陽山令。韓愈在陽山嶺工作三年,深入民間,在村民中參與農耕漁獵活動,愛民、惠政、禮讓、文明。所以《新唐書·韓愈傳》專書是“愛民,民生以其姓命名。”陽山任上,大批青年到韓愈家門口與青年學生討論詩歌,作品相當豐富。今天,昌黎有20多首古詩和幾篇文章。特別是此時構思和撰寫的《原陶》等篇章,構成了“五源”說這壹重要的漢學著作,是唐宋理學的先聲,對理論成果影響很大。
貞元二十壹年(805)夏秋,韓愈出陽山,八月,在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六月,韓玉豐召回長安,官方授權治國子大夫。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為正牌大夫。元和四年,韓愈改京師官職袁外郎為京師,太廟。同年冬,他被貶為豫令,後又先後擔任方元外郎和郭子大夫。
元和八年(813),晉升為碧碧閬中史館選,完成了著名史書《順宗實錄》的編纂。
元和九年(814),韓愈被任命為考公大夫,第二年升任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817),輔佐宰相裴度平定淮叛亂為行軍司馬,因戰功被授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派使者到鳳翔迎佛骨,京城壹度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在佛骨桌上上書,痛斥佛骨的不可靠,要求將佛骨“擲於水火,永垂不朽,斷世人之疑,惑後世之惑。”憲宗得了表,閆隆大怒,判了他死刑。幸好宰相裴度和朝中大臣極力說情,才不至於死而被貶為潮州刑史。韓愈在潮州當了八個月的罪犯。總的來說,他驅趕鱷魚,殺死人民。請老師辦鄉鎮學校;還債,釋放奴隸;領導人民,興修水利,排灌。千百年來,潮州已經成為壹個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已經成為壹個禮儀之邦,壹個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韓愈上諭,向全國敬酒。長慶元年(821)七月,韓愈調任兵部侍郎。第二年,他鋌而走險,到鎮州告慰亂軍。他在歷史上被稱為“勝三軍統帥”,他以壹兵壹卒媾和,平定了鎮州之亂。9月,任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被提升為京人、古進士。京兆之地,據說復雜難管。在韓愈的整頓下,社會穩定,盜賊止步,米價不敢上。後來又先後調任兵部侍郎、部侍郎。
長慶四年,韓愈因病請假。12月2日,韓愈在長安病逝,享年57歲。
縱觀韓愈壹生,他最大的成就是文學。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總教練,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評價韓愈為中國的“泰山”、“北鬥”、“百代文人”。
韓愈壹生從事時間最長,最完整的作品之壹是教育;立場變了,回報後人,支持青年學生,從來沒有停止過。盛唐時期,文人無數,但韓愈的學識得以廣為流傳。這種“漢學現象”是中國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中壹道獨特的風景。
韓愈孜孜以求的是復興儒學。面對唐代佛道的興盛,韓愈深感道統的重任,著有《五原》,系統闡述道統,改革儒學,為宋明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是思想史上的又壹偉大成就。
雖然韓愈壹生仕途坎坷,但即使在地方做官時,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於加入中央三省六要,他在禮、官、刑、兵四部發揮了巨大的才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唐朝功不可沒,載入史冊。
韓愈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壹生成就卓著。陽山被韓愈任命為陽山令所改變,是壹個偏僻的小縣城,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韓愈從陽山出發,因為被任命為陽山而走向人生的輝煌。唐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會長張清華先生說得好:“韓愈改變了陽山,陽山創造了韓愈。”(《西安方齡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