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士誌,出師表見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壹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 乘木牛流馬 持連弩 驅吐火木獸 創八陣 服三國演義群將
逍遙子 踏淩波微步 遊北冥 於天山折梅 擺珍瓏 會天龍八部眾生
各地諸葛武侯祠題聯
兩表酬三顧 壹對足千秋
——題成都武侯祠
壹對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縱八陣圖
——題陜西祁山五丈原諸葛廟
壹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題成都五侯祠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題成都武侯祠
異姓三賢:臥龍、謫仙、天下士
數代壹堂:漢相、宋儒、戰國才
——題山東恒臺三賢祠
草廬三顧,鼎足三分,不朽當年三義
君臣壹德,兄弟壹心,無雙後漢壹人
——題湖北襄樊古隆中
壹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誌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題四川成都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頭點四十九盞星燈,壹心只望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通用
佐玄德,破孟德,而後南北三國分鼎
生陽都,仕成都,從此東西兩地生輝
——題山東臨沂五賢祠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龍,師臥龍,龍友龍師
——題安徽祁門關帝廟
曰宮、曰殿、曰幸且曰奔,詩史留題,千古猶存正統
書吳、書魏、書漢不書蜀,儒臣特筆,三分豈是偏安
——題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題四川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
淡泊以明誌 寧靜而致遠
——題河南南陽臥龍崗寧遠樓
贊諸葛亮聯解
勉縣定軍山武侯墓
水咽波聲,壹江天漢英雄淚;
山無樵采,十裏定軍草木香。
清.(嘉慶間漢中知府)趙洵題
漢水的波濤聲如悲泣哀鳴,壹江河水滿是天下有誌之士懷念諸葛亮的淚水;
武侯墓古跡周圍的樹木不遭踐毀,十裏定軍山內盡見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隕將星於五丈原頭,司馬尚警余烈;
扶漢祚於三分天下,臥龍不虧宗臣。
嘉慶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縣事,山東泰安範掄策題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馬懿追兵受警而遺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漢帝業於鼎立之中,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銅雀臺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軍山古,百千載血祀常新。
清(嘉慶,涇陽知縣)馬學賜題
漳河邊的銅雀臺早已荒廢,傳說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墳哪裏在;
定軍山雖然十分古老,千百年來到山下血祭武侯墓總覺得非常新鮮。
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
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民國二十壹年(1993)二月,漢中綏靖司令、戶縣趙壽山出巡經此,展謁武侯墓,題書並敬制楹聯。
為了蜀漢帝業不偏據壹方而自安,諸葛亮上書的前、後《出師表》於日月同輝;
諸葛亮說要竭盡勞苦,親率朝廷的軍隊長駐漢中,以對付天下變幻的局勢。
前書案,後筆峰,看幾畝青疇,數千載隆中宛在;
襟軍山,帶沔水,留壹抔黃土,四百年漢祚猶新。
虛白道人李復心
從前面的書案梁,到後面的筆峰山,看起來武侯墓只有幾塊蔥郁的土地,但數千年來,使人覺得仿佛古隆中就在這兒;
武侯墓襟連定軍山,旁帶沔水,留下了諸葛亮壹捧黃土之墳,在四百年來的漢代國統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鮮的事情。
數畝疏筠,山光猶擬南陽臥;
幾林翠柏,鵑血常啼蜀道難。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充剛題
武侯墓畝古跡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諸葛亮再臥南陽;
武侯墓幾林翠柏裏鵑鳥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漢事業艱難。
我居白河水東,與南陽原系比鄰,知當日避難躬耕,人號臥龍,自況管樂,未出茅廬即名士;
公葬定軍山下,為漢中留此勝跡,壽終時對眾遺命,地蔔嘶馬,墓勿丘壟,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國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東唐河縣清優附生(府、縣儒學生員之壹學名)王恒?題
我住在白河水邊,東面與南陽原是近鄰,知道當年諸葛亮為避戰爭災難而在南陽隱居親耕,時人稱他臥龍先生。他自比管仲和樂毅,還沒出草廬,就已經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諸葛亮還葬在定軍山下,為漢中地區留下了武侯墓名勝古跡。他臨死時曾對大家遺命,墳地要占蔔選擇,不得喧噪,不壘墳冢,並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
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比經綸。
光緒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長安信士潘矩墉題。
諸葛亮全力輔佐弱蜀,使之與魏、吳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業績與功名,實在可以和伊尹、呂望比肩而論;
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蕭何與曹參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漢祚難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軍山在望,高冢靈通八陣圖。
光緒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縣典史(主管縣獄及捕盜的官職)街泉(亦名街亭,甘肅秦安縣隴城鎮。馬謖失街亭處)馮錫齡敬題
蜀漢的帝業難以延續,使諸葛亮忠君的靈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為三足鼎立;
定軍山舉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墳墓似靈應貫通著諸葛亮推演的八卦陣法。
古石幽香名士骨;
蒼松翠柏老臣心。
光緒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蕭執中題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發出諸葛亮高尚氣質與品格的清香;
青綠色的松柏樹,象征著諸葛亮忠於蜀漢帝業的高傑心靈。
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誌;
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墳。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陜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陜西全省司法之官職)文濡題
諸葛亮死後不歸葬於故鄉,是因為沒能完成統壹河山的誌願;
諸葛亮忠君的靈魂還在,過往的行人都爭相瞻仰拜謁武侯墓。
生為興劉尊漢室;
死猶護蜀葬軍山。
光緒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慶縣)李士瑛題
諸葛亮生前壹切都是為了興復劉氏帝業而尊敬事奉蜀漢王室;
諸葛亮死後仍然為保護蜀漢國土和事業而遺命葬漢中定軍山下。
二表竭忠臣,鞠躬盡瘁不負南陽三顧;
壹心扶漢祚,拓土開疆卒書正統兩朝。
嘉慶七年(公元1802)夏,欽命提督、甘肅全省軍門(壹省之最高武官)楊遇春題
前、後《出師表》竭盡了諸葛亮的忠心。恭敬謹慎,不辭勞苦,為的是不辜負劉備茅廬三顧之恩;
壹心扶持蜀漢帝業,擴展、開辟疆域和領土,終於使史籍記載了劉氏國統的劉備、劉禪父子兩代。
雖知天定三分鼎;
猶竭人謀六出師。
清.麥鳳岐題
諸葛亮雖然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變的客觀規律;
但是,他仍然竭盡人為的謀略,六出祁山進行伐魏而力求統壹。
隱居求其誌,行義達其道,王業偏安炎漢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鞠躬盡瘁大星落五丈原頭。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縣事(知縣)浙江莫增奎題
諸葛亮深居不仕為追求自己的誌向,多行義事為達到道德標準。他恨的是漢代的帝業編居壹方,不能統壹,成為三分天下;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攝壹國之政事全力輔佐蜀漢帝業。謙恭謹慎,不辭勞苦,死在了五丈原
勉縣武侯祠聯解
兩漢以來無雙士;
三代而後第壹人。
清.嘉慶(沔縣知縣)馬允剛題
諸葛亮自西漢、東漢以來沒有匹敵者;
夏、商、周之後,諸葛亮是第壹個傑出人才。
日月高懸處師表;
風雲長護定軍山。
清.馬履泰書
諸葛亮的《出師表》象太陽和月亮壹樣放射著光輝;
大自然的風和雲長期保護著定軍山下的武侯墓。
此地始終關大漢;
何年將相似先生。
清.光緒西蜀駱成驤題
漢中這個地方,始終關系著漢朝的基業和前程;
什麽時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類似於諸葛孔明先生。
兩漢之間見儒者氣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經綸。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進士,工部侍郎四川長壽韓鼎晉題
西漢、東漢之間,可以見到知識淵博的學者氣質與情態;
夏、商、周以後,有諸葛亮這樣輔佐帝王事業才能的人。
成大事以小心,壹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馮玉祥題於南京行營
諸葛亮為成就蜀漢統壹大事業,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壹生小心謹慎;
仰慕先賢崇高遺風於武侯祠,諸葛亮是永遠不慕榮利而潔身自好的人傑。
大名垂宇宙;
遺像肅清高。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於右仁書
諸葛亮的大名流傳在天地萬物之間;
諸葛亮的遺像肅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
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綽雲霄。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書
諸葛亮意誌堅定地匡扶蜀漢帝業。但是,只有謹慎小心,才能擔當起這樣重大的事業;
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聲譽和名望。他必然是隱居深藏後才能騰躍,去施展誌向和才能。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
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
戍子冬日廣州書抄
諸葛亮沒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統壹河山的誌願,其魂魄怎能甘心歸葬於家鄉故土?
為了永遠懷念、留戀蜀漢帝業,諸葛亮含恨遺命而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下。
羽扇綸巾天下士;
文經武緯後人師。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陜西總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師)、兵部尚書(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官職),四川崇慶(縣人)楊遇春撰
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瀟灑從容地指揮軍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國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諸葛亮堪稱為後代人的師表和典範。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懸力;
魚如得水,六出誠為盡瘁衷。
清:王鼎豐題
領兵打仗要以攻心為上策。三足鼎立中,諸葛亮依賴此戰術竭力瓦解敵方懸殊的軍事力量;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諸葛亮六出祁山竭盡勞苦,完全是為了盡內心的忠誠。
萃靈爽於壹堂,國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煙於億代,前有烈祖,後有慈孫。
清嘉慶:李復心題
武侯祠內聚集了諸葛亮父子的靈魂與精英之氣。他們堪稱為蜀漢國家之忠臣,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獻神明的煙火世代相傳。前面有諸葛亮這樣功業顯赫的祖先,後面有諸葛瞻、諸葛尚這樣忠孝的子孫。
勉縣五丈原諸葛廟
壹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
壹對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縱八陣圖
——題陜西歧山五丈原諸葛廟
此聯選取諸葛亮壹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為本聯社會意象的支點,以數字為紅線串引之。全聯采用數字羅列
並置的構圖方法,讀來的簡潔有力、精確具體,再現和褒揚了諸葛亮的卓越功績和傳奇人生。
成都武侯祠聯解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這兩句是從祠內清人書刻杜甫《古柏行》詩碑摘出來的。意思是回憶以前繞道成都錦亭的東邊,曾經見到劉備和諸葛亮的祠廟並列在壹處。“閟宮”出自《詩經》,這裏借指祠廟。原句本非律體,不能用平仄對仗格律衡量。
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
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壹堂上下***千秋。
近人劉鹹滎(字豫波)撰書。
上聯是說昭烈廟中合祀的諸人,體現了祖孫(劉備與劉諶)、父子(關羽、張飛與其子關興、張苞)、兄弟(劉備、關羽、張飛)、君臣(劉備與其文武群臣)的各種關系,他們意在輔佐翼護蜀漢,維系人倫綱常,爭得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相沿的正統(正統是歷代統壹天下、壹系相承的系統,和偏安、僭偽是相異的)。
下聯是說劉備在東漢末年黃巾後,起兵與群雄爭奪江山,經歷了齊(今山東)、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吳(今浙江、江蘇)、秦(今陜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後才在蜀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立國是很艱難的。後人為立祠廟,使他們壹堂上下***傳千古。
使君為天下英雄,正統攸歸,王氣鐘樓桑車蓋;
巴蜀系漢朝終始,遺民猶在,霸圖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顏崇實撰書。
上聯: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稱,後代常用來指州郡長官,劉備曾為豫州牧即州長官,故稱使君)。又載劉備屋舍東南角有壹株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如車蓋,時人說他家有王氣。作者據此說劉備是天下英雄,為漢王朝正統攸(所)歸,樓桑如車蓋就是王氣所鐘(聚集)的明證。
下聯:史稱劉邦創立漢朝,先從漢中還定三秦,然後統壹天下,劉禪在成都降魏,漢朝才最後滅亡,所以說巴蜀關系到漢朝的始終。遺民還在,懷想當年霸業,只剩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淚灑山河,誌在五倫存正軌;
縱極王侯非富貴,英靈照天地,身經百戰為斯民。
近人劉鹹滎撰,今人黃雅荃補書。
上聯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們浴血奮戰爭取江山,立誌要維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的道德準則和禮法正軌。
下聯說他們後來雖然分別作了王侯,卻不是為了貪圖富貴,而是英光靈氣,照臨天地,不恤身經百戰,只為造福人民。
兄弟君臣壹時際會,當年鐵馬金戈,樹神旗而開西川大業;
祖孫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畫棟,崇廟貌而誌後漢丕基。
清人張清夜撰,今人方濱生補書。
上聯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及文武群臣遇合在壹起,躍馬橫戈,轉戰疆場,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樹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開創了蜀漢的帝業。
下聯是說蜀漢王朝祖孫父子英明賢良,足以流勞百世。今日大殿裏紅色的楹柱,彩繪的棟梁,莊嚴雄偉的氣象,尚標誌著蜀漢當年宏偉的基業。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劉鹹滎撰,今人劉東父補書。
這副對聯懸掛在劉龕前,贊美他英勇殉國的壯烈精神。劉諶是劉備的孫子,劉禪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載魏軍進逼成都,劉禪束手無策,準備投降時,劉諶憤激地諫說:“若理窮力屈,便當父子君臣背城壹戰,同死
社稷,以見先帝”(指劉備),無奈劉禪不聽,諶便哭訴於備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故聯文頌美他生不忍見到強敵曹魏軍隊來到西川,但天意難說(指劉禪不聽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殺身殉國,去見劉備於地下。這樣英勇壯烈、大義凜然的氣概,當然是早沒有把南吳北魏的人看在眼裏的。
三顧頻煩天下計;
壹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同誌撰書。
上聯摘錄杜甫《蜀相》詩原句,意思是劉備曾三次拜訪諸葛亮於隆中(今湖北襄陽),不辭辛勞地向他請教平治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見於《隆中對》,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勢,先取荊州、益州、安撫南方,內修政治,外聯東吳,北伐曹魏,統壹全國。
下聯是作者贊美他們這番晤對,縱論古今大勢,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奠定了以後事業的基礎,古今傳為美談。
誌見出師表;
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同誌撰書。
《出師表》是諸葛亮統軍伐魏時上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章,他平生的誌向抱負都體現在裏面。《梁父吟》是壹種古樂府曲調,並非如有些書所說全屬葬歌類。諸葛亮在隆中時,喜愛吟誦這支歌曲,以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懷抱。傳說他曾寫過壹首《梁父吟》的歌詞,裏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兩表酬三顧;
壹對足千秋。
近人遊俊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的兩個《出師表》酬答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因為裏面提出了用人唯賢,賞罰嚴明的治國方針,體現了竭智盡忠興復漢室的願望,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隆中對》足以流傳千秋萬世而不朽,因為裏面提出了蜀漢建國治國的整個方針策略。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摘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上句贊揚諸葛亮的大名長垂宇宙而不朽(古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下句頌美諸葛亮是國家元老重臣,遺像端肅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今人馮灌父摘句並書。
這副聯語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意思是諸葛亮經邦濟國的政治軍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呂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間,不相上下。伊尹輔佐成湯、太甲兩代,呂望輔佐文王、武王兩代,勛勞特著,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情況亦極相似。至於說到老謀深算,指揮如定,則比漢初相繼為相的名臣肖何、曹參,更高壹著。
成大事以小心,壹生謹慎;
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近人馮玉祥撰書。
上聯是說成就大業必須兢兢業業,謹慎從事,諸葛亮壹生可為典範。
下聯是說今日晉謁武侯祠,瞻仰武侯風采,感到真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所說:“宗臣遺像肅清高”,“萬古雲霄壹羽毛”。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高風亮節,是足以流傳萬古的。
親賢臣,國乃興,當年三顧頻煩,始延得漢家正統;
濟大事,人為本,今日四方靡騁,願佑茲蜀部遺黎。
清人馮煦撰,今人郝謙補書。
上聯用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及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語意,說劉備能三顧茅廬,重用諸葛亮這樣才德兼備的賢臣,始得創建蜀漢,延續了劉邦創業,劉秀中興的劉氏王朝的正統。
下聯本劉備“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語意,說人民才是壹切事業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難,願能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寧生活。“四方靡騁”出自《詩經》“我觀四方,促促靡所騁”。靡的本義是無,四方靡騁即四方多難無處馳騁,黎即黎民,指壹般人民。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清末權四川鹽茶使者雲南劍川趙藩撰書。
這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軍、政兩方面的經驗,向為廣大人民所傳誦。
上聯說能使用攻心戰術,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那樣使其心服,則壹切懷異心、圖反叛的陰謀就自會消失,所以古來懂得用兵之道的軍事家並不是單憑武力取勝。我國大軍事家孫武在所著的《孫子兵法》裏就主張攻心為上,攻城次之,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聯著重指出審勢是為政的關鍵,意在勸勉後來治蜀的人,要深思熟慮,如諸葛亮那樣謹慎地審度時勢,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才能建功立業,而不至於犯錯誤。聯文意義深遠,可供借鑒。
文章與伊訓說命相表裏;
經濟自清心寡欲中得來。
這副聯語是清人陳矩集宋代文學家蘇軾、理學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趙藩手書。
上句是說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書?商書》的《伊訓》、《說命》兩篇相比美;
下句是說諸葛亮經國濟世的功業,系從“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中涵養培育得來。
異代相知習鑿齒;
千秋同祀武鄉侯。
近人鐘瀚撰書。
上聯是說後代深知諸葛亮的,是晉人習鑿齒。他著《漢晉春秋》,首先摒棄壹般史家以魏為正統的作法,推尊蜀為正統,並大力頌揚諸葛亮的勛業。
下聯是說曾封武鄉侯的諸葛亮,治蜀有功,遺愛在民,千多年來人民都到這裏來瞻仰祭祀他。聯文對昭烈武侯同祀備加頌揚。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嶽將軍。
近人劉鹹滎撰書。
諸葛亮曾經對臨終時的劉備說過:“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後來六出祁山伐魏,積勞病死於五丈原。他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都在蜀亡時殉國,真不傀是勤勞國事,三世忠貞。所以曾任過太子中庶子職務的陳壽,雖然是繼仇視蜀漢的曹魏立國的晉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國誌》裏,仍然對他們大加贊揚。
下聯是說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天地間驚人的文章,致後世也有“讀《出師表》而不下淚者不忠”的說法。傳說千年後的民族英雄嶽飛出師抗金,夜宿南陽諸葛廬時,閱讀《出師表》,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便和淚和墨壹氣書寫下全文,以誌其景仰之忱。書法氣勢磅礴,龍飛鳳舞,拓本廣泛流傳,至今祠內翻刻的石碑,尚吸引著眾多的遊人盡情地欣賞。
公本識字耕田人,為感殊遇驅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終,統壹古今難,效死不渝,遺恨功名存兩表;
世又陳強古冶子,應笑同根煎急,誰開誠心?誰廣忠益?安危天下計,先生以往,緬懷風義拂殘碑。
近人王天培撰書。
上聯是說諸葛亮本在讀書耕田,為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從隆中壹對,三分定局開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終為國事奔勞不息。遺恨的是統壹天下這件古今大難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後《出師表》,猶可想見他的勛業。
下聯是說如今世上又出現了陳強、古冶子(我國春秋時齊相晏嬰用二桃殺三士中的兩個武士)壹類恃強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語出曹植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殘殺。有哪個能象諸葛亮那樣“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系天下安危在壹身呢?撫今追惜,拭拂祠內殘碑,懷想壹千七百多年前的賢哲風義,不禁感懷萬端。(上聯已經用了兩個“以”字,下聯先生以往的“以”,似應用“已”字為佳,雖然兩字有時可以通用。)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這兩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後出師表》,意思是獻身國事,自當不恤勞瘁,死而後止。生封武鄉侯、死謚忠武侯的諸葛武侯,確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於他“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體國恤民的精神,則有出師兩表留下宏規碩範,足為後世準則。
三分割拒迂幬策;
萬古雲霄壹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並書。
這兩句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摘來。
上句贊美諸葛亮隆中壹對,分析當時大勢,定下三國鼎立局面,與魏、吳各自割據壹方,然後聯吳伐魏,統壹天下的大計。這種深謀遠慮的籌議策劃,是屈曲艱難,煞費苦心的。(紆的本義是屈)。
下句本《梁書?劉遵傳》“此亦威鳳—羽,足以驗其五德”立意,說諸葛亮的才德器識,有如雲霄鸞鳳,三分功業,屈處偏隅,胸中抱負,未能盡展,萬古而下所見到的,不過是雲霄的壹片羽毛罷了。鳳有威儀,故名威鳳,是世間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難得的賢才,這裏用來頌美諸葛亮是萬古唯壹的人傑。
只手挽殘局,常歸談笑;
鞠躬悲盡瘁,剩有謳歌。
清人陳廷楷撰,今人關山月補書。
上聯贊美諸葛亮大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挽回漢朝天下殘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在談笑間即操勝算,使敵人聞風喪膽。
下聯說諸葛亮為國宣勞,大功未成,就積勞病死在前線。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萬民景仰悲悼,歷代都立專祠祭祀,至今廣大人民還是對他謳歌頌揚。
壹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清人完顏崇實撰,今人劉孟伉補書。
上聯“壹抔土”即壹捧土,借指墳墓,意思是劉備的墳墓(史稱惠陵)現在還高高地聳立著,那曹操修築的銅雀臺卻早巳荒蕪,他埋在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冢(假墳,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後的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也無處尋覓了。
下聯是說三國分立的局面,已成歷史陳跡,但憑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獸,還能令人想見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