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贊美蝗蟲詩句

贊美蝗蟲詩句

1. 關於蝗蟲的詩句

關於蝗蟲的詩句 1.關於螞蚱的詩詞

1、《白雀群飛益高》——明代陳獻章

安能隨蚱蜢,跳躑在泥塗。

譯文:怎麽能跟蚱蜢壹樣,在汙泥中上下跳躍。

2、《春日閑居》——明代錢宰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貍狌。

譯文:春暖花開,天氣晴朗,蚱蜢在草地上跳躍,野貓在花下睡覺。

3、《比那蓮山雜詩·山中即事》——近現代·汪精衛

小妹捉蚱蜢,荊棘創其指。

譯文:小妹去捉蚱蜢,結果山野間的帶刺小灌木使她手指受傷。

4、《早起》——宋代楊萬裏

霜中蚱蜢凍欲死,緊抱寒梢不放渠。

譯文:在寒霜中的蚱蜢都快要凍死了,還緊緊抱著掛著霜的樹梢不放。

5、《戲題常州草蟲枕屏》——宋代楊萬裏

黃蜂作歌紫蝶舞,蜻蜓蚱蜢如風雨。

譯文:黃蜂嗡嗡的叫著,紫色的蝴蝶給它伴舞,蜻蜓低飛蚱蜢跳預示著大雨到來。

2.描寫“螞蚱”的詩句有哪些

1、安能隨蚱蜢,跳躑在泥塗。——明·陳獻章《白雀群飛益高》

譯文:怎麽能跟蚱蜢壹樣,跳躍在淤泥中。

2、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飛。——《六月二十日雨》宋代詩人方回

譯文:心中想著在田埂之上,秋天收割水稻螞蚱就飛出來。

3、霜中蚱蜢凍欲死,緊抱寒梢不放渠。——《早起》宋代詩人楊萬裏

譯文:在冬天的霜雪中螞蚱將要凍死了,但是還緊緊的抱著枝頭不放手。

4、但聞畦隴間,蚱蜢如風雨 —— 宋 · 蘇軾《東坡八首其壹》

譯文:只聽說田壟之中,蚱蜢多如風雨。

5、小妹捉蚱蜢,荊棘創其指。——《比那蓮山雜詩·山中即事》近現代·汪精衛

譯文:小妹去捉蚱蜢,結果山野間的帶刺小灌木使她手指受傷。

6、安能隨蚱蜢,跳躑在泥塗。——《白雀群飛益高》明代陳獻章

譯文:怎麽能跟蚱蜢壹樣,在汙泥中上下跳躍。

3.關於蚱蜢的詩句

誰雲解療饑,如虎得蚱蜢。——明·李之世 羽甫兄采松花和茯苓作餅餌見貽詩以酬答

矯捷中流飛蚱蜢,崢嶸高峽鎖風雷。——當代·陳永正 望江南 錫 其壹 斯奮同遊清遠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貍狌。——元末明初·錢宰 春日閑居

安能隨蚱蜢,跳躑在泥塗。——明·陳獻章 白雀群飛益高

跡混塵中猶蚱蜢,身居物外悟蜉蝣。——清末民國初·潘榕 望江梅 其二

草際躍過青蚱蜢,路旁蹲得老蟾蜍。——清末近現代初·高燮 望江南六十四闋 其三十

小妹捉蚱蜢,荊棘創其指。——近現代·汪精衛 比那蓮山雜詩四首 其壹 山中即事

噤口訝觀吞蚱蜢,縮身未敢試檳榔。——當代·陳振家 山居雜詠六首 其四

身小蹦高怔蚱蜢,足多行笨笑蜈蚣。——當代·陳振家 看蟲

草間紅背籽蚱蜢,田埂手電照泥蛙。——當代·秦鴻 如玉歌

真個小舟如蚱蜢,難憑杯酒遣離悰。——當代·蔡淑萍 浣溪沙 其壹

4.關於蝗蟲的詩壹首,並解釋整首詩的含義

君王有意誅驕虜,椎破銅山鑄銅虎。

聯翩三十七將軍,走馬西來各開府。南山伐木作車軸,東海取鼉漫戰鼓。

汗流奔走誰敢後,恐乏軍興汙質斧。保甲連村團未遍,方田訟牒紛如雨。

爾來手實降新書,抉剔根株窮脈縷。詔書惻怛信深厚,吏能淺薄空勞苦。

平生學問止流俗,眾裏笙竽誰比數。忽令獨奏鳳將雛,倉卒欲吹那得譜。

況復連年苦饑饉,剝嚙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

憂來洗盞欲強醉,寂寞虛齋臥空AA8。公廚十日不生煙, 更望紅裙踏筵舞。

故人屢寄山中信,只有當歸無別語。方將雀鼠偷太倉,未肯衣冠掛神武。

。展開君王有意誅驕虜,椎破銅山鑄銅虎。

聯翩三十七將軍,走馬西來各開府。南山伐木作車軸,東海取鼉漫戰鼓。

汗流奔走誰敢後,恐乏軍興汙質斧。保甲連村團未遍,方田訟牒紛如雨。

爾來手實降新書,抉剔根株窮脈縷。詔書惻怛信深厚,吏能淺薄空勞苦。

平生學問止流俗,眾裏笙竽誰比數。忽令獨奏鳳將雛,倉卒欲吹那得譜。

況復連年苦饑饉,剝嚙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

憂來洗盞欲強醉,寂寞虛齋臥空AA8。公廚十日不生煙, 更望紅裙踏筵舞。

故人屢寄山中信,只有當歸無別語。方將雀鼠偷太倉,未肯衣冠掛神武。

吳興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補。自従四方冠蓋鬧,歸作二浙湖山主。

高蹤已自雜漁釣,大隱何曾棄簪組。去年相従殊未足,問道已許談其粗。

逝將棄官往卒業,俗緣未盡那得睹。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雲如白羽。

應憐進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評論|贊同02013-05-06 10:31lxylanhe|三級劉孝叔即劉述,湖州吳興(今屬浙江)人。

熙寧(1068-1077)初期任侍禦史,彈劾王安石“輕易憲度”,出知江州,不久提舉崇禧觀。蘇軾所謂“白簡(彈劾官員的奏章)威猶凜,青山興已多”(《劉孝叔會虎丘》)即指此事。

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赴密州任途中與劉孝叔等六人會於吳興,著名詞人張先作“六客詞”,成為文壇佳話。1075年(熙寧八年)四月十壹日蘇軾作此詩,對王安石變法作了相當尖銳的譏刺,並抒發了自己在仕途上進退維谷之情。

這首詩可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譏時,譏刺宋神宗,王安石對外開邊,對內變法,本想富國強兵,結果事與願違。

神宗即位不久,鑒於宋王朝同遼國和西夏的屈辱和約,有增強兵備,“鞭笞四夷”之意,先後對西夏和南方少數民族用兵,故此詩前八句首先譏刺開邊。為了鑄造銅制虎符,調發軍隊。

已“椎破(以椎擊破)銅山”,大量采銅,可見征調軍隊之多,這是誇張的寫法;但1074年(熙寧七年)九月置三十七將,皆給虎符,則史有明文記載;這壹年八月遣內侍征調民車以備邊,十壹月又令軍器監制造戰車,“伐木作車軸”也是事實;取鼉(揚子鱷)皮以張戰鼓,雖史無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軍用卻與此相似。而這壹切征調,誰也不敢怠慢,否則就有資斧(利斧)之誅。

蘇軾並不反對抵抗遼國和西夏,他青年時代就表示要“與虜試周旋”(《和子由苦寒見寄》),就在寫這首詩前不久還表示“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就能效壹揮”(《祭常山回小獵》);但是,他反對“首開邊隙”,反對為此而開礦、置將、伐木、取鼉,加重百姓負擔,鬧得雞犬不寧。 “保甲”四句是譏刺新法的。

團,聚集。“團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壹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斷腕),還未完全組織起來。

“方田”指方田均稅法,丈量土地,均定獻稅,引起民間訴訟紛紜。“手實”指手實法,令民自報土地財產,作為征稅根據,“尺椽寸土,檢括無余”(《宋史·呂惠卿傳》),這就是“抉剔(搜求挑取)根株窮脈縷”的具體內容。

“詔書”二句是對第壹部分的小結。這些詔書表現了宋神宗對民間疾苦有深厚的哀憐同情之心,但這些新法壹個接壹個地頒布,事目繁多,吏能淺薄,並未取得實效。

紀昀稱這兩句是“詩人之筆”,意思是說它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沒有把矛頭直接指向皇帝。但卻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觀願望同客觀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1069年(熙寧二年),蘇轍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罷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神宗問王安石:“蘇軾如何,可使代轍否?”王安石不贊成,認為他們兄弟“學本流俗”。

“眾裏笙竽”,即《韓非子·內儲說》所載濫竽充數壹典的活用。《鳳將雛》是漢代樂曲名。

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說:他早被王安石判為“學本流俗”,像濫竽充數壹樣,平庸得無可比擬(“比數”指相提並論);現在突然要他擔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長官,獨奏壹曲,這就像要南郭先生單獨吹竽壹樣,怎麽吹得好呢?這是從主觀上說的,接著又以“況”字領起,進壹步講客觀上的困難:密州仍然旱災、蝗災不斷,老百姓餓得以草木泥土充饑,作為知州的詩人自己也“齋廚索然,不堪其優,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過著“攬草木以誑口”的生活(《後杞菊斌》),更談不上置酒宴、賞舞聽歌了。“紅裙踏筵舞”,是從韓愈《感春》“艷姬踏筵舞,清眸刺劍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為詩的最後壹部分,是答“故人”(劉孝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