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東諸城,這個地方不僅經濟實力強,而且歷史上出過許多的名人,比如清明上河圖的畫家張擇端、宰相劉墉都是諸城人士。連宋朝的大學士蘇軾都十分的喜歡諸城,我們十分熟悉的《江城子》、《水調歌頭》都是在諸城所寫的。從蘇軾在諸城所寫的詩句當中可以發現蘇軾的豪情壯誌和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感,有此可見蘇軾對山東諸城還是十分有感情的。
壹、蘇軾與諸城初識要說蘇軾與山東諸城的關系就要從蘇軾為父守孝回京的事情開始,當時蘇軾的父親去世之後,蘇軾回鄉守孝三年後回到京城。這時王安石的變法才剛剛開始實施,當時蘇軾的很多朋友,甚至連蘇軾的知已大文學家歐陽修都因反對新的變法而與王安石不合,被貶離京。這時的朝廷已經不是三年前的景向了,後來蘇軾上書皇上說新法所存在的缺點,王安石大怒與他人在皇上面前誣陷蘇軾,於是蘇軾請求離京出任杭州為官,後來過了三年,蘇軾又被調派到山東諸城擔任知州壹職。
二、蘇軾與諸城的情感蘇軾只在諸城待了短短的兩年,但是這卻是蘇軾壹生詩句創作最高峰的兩年。這兩年期間留於世上的詩詞就達到了兩百多篇,其中包括我們所知的《江城子》和《水調歌頭》都是在這個時段所寫的。從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對於渴望報效朝廷的雄心壯誌,雖然他在諸城沒有在京城當官那麽意氣風發,但是小地方的安逸也過得十分舒心。其實朝廷派蘇軾前往諸城當官也是比較重視他的,因為諸城是屬於繁華的城市,人口十分的多,在農業發達的社會中人口數目眾多代表著城市的發展越好。
雖然蘇軾是被貶派入山東諸城為官,但是我們從蘇軾在諸城所寫的詩句中讀出了他內心的抱負與誌向,也從詩句的描繪當中看出了他對諸城的情感。雖然只是在諸城待了兩年,但是這兩年間讓他對諸城產生了深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