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福建武夷山有什麽風景

福建武夷山有什麽風景

曲溪景區 

閩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為第壹,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澈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風景區,盈盈壹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

九曲溪全長約9.5公裏,面積8.5平方公裏。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壹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畫意。“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形象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廊。

九曲溪次序是逆流而數的。武夷宮前,睛川壹帶為壹曲。主要景點有:大王峰、幔亭峰、鐵板嶂、水光石等;右折,從浴香潭北上,是為二曲。主要景點有:玉女峰、仙榜巖、仙館巖等;經雷磕灘,溪水折而向南,形成壹人灣環,是為三曲。主要景點有:小藏峰、仙遊巖、升日峰等;由臥龍潭,向北至古錐灘,為四曲。主要景點有:大藏峰、仙釣臺、禦茶園、小九曲等;從題詩巖、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為五曲。諸曲唯五曲地勢寬曠。主要景點有:雲窩、武夷精舍、茶洞、隱屏峰等;由此經北至老鴉灘為六曲。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主要景點有:天遊峰、曬布巖、仙掌峰、響聲巖等;經老鴉灘,至百花莊附近的獺控灘,是為七曲。主要景點有:三仰峰、天壺峰、瑯巖等;芙蓉灘東西為八曲。此曲有“水上動物園”之稱。主要景點有:上水獅石、上、下水龜石、象鼻巖、駱駝峰、貓兒石、海蚧石等;從幛巖附近的淺灘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是為九曲,主要景點有:齊雲峰、白雲巖、雙獅戲球石等。古人遊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曲序逆流而上。自崇桐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壹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更加輕快、迅疾。遊九曲,所乘之舟為8-9根去皮毛竹烤後紮成。吃水淺、浮力大,遊人乘坐安穩舒適,視野開闊,可見山景,能賞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間,既輕松愜意,又有驚無險,是現代旅遊中頗帶刺激性的旅遊項目。

大王峰、武夷宮景區 

大王峰又名沙帽巖、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紗帽,獨具王者威儀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北面,是進入九曲溪的第壹峰。大王峰海拔530米,上豐下斂,氣勢磅礴,遠遠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稱。

大王峰四周懸崖峭壁,僅南壁壹條狹小的孔道,可供登臨峰巔。這是壹條直上直下的裂罅,寬僅尺許,中鑿石級,可拾級盤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臨者需側身縮腹,手足並用而過。明代徐霞客稱其為武夷三大險徑之壹。峰腰有張仙巖,相傳是漢代張垓坐化之處。有天鑒池,池水極清沏,雖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側為宋羽士林文能結廬處。從這裏再升壹梯,有升真觀故址。從觀左拾級而上,則為通天臺。再往上登數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頂。

山頂有清庚子年(公元1900年)崇安南門潘氏建立的“雲屏山房”。這個潘氏雲屏山房,當時還出版過宋大學者劉子?的代表作“屏山全集”。潘氏祖孫三代都熱衷地方教育,在大王峰上編著史籍,刊印大量書籍發行。可稱為壹個小型出版社。 大王峰巔地勢平曠,古樹參天,積葉遍地。東壁巖罅間有升真洞,洞內有虹橋板跨空,船棺架臨其上,歷數千年而不朽,人亦莫能取。山頂上還有壹條深不可測的巖罅,寬約壹米多,下窺黝黑,投以石,聲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傳這就是宋代屢遣使者送“金龍玉簡”的地方,故名“投龍洞”。站在峰巔,俯瞰武夷群峰碧水,江山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壹。

據《武夷山誌》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壹座宮殿,迄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壹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遊、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現在的武夷宮。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裏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壹。

據《武夷山誌》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壹座宮殿,迄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壹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遊、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現在的武夷宮。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近年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裏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

仿古街

巍然獨聳的大王峰下,壹處幽靜的去處武夷宮,是遊人向往之處。新崛起的仿古商業街,組成了個雅俗***賞的商業文化環境,格調統壹,形式多樣,無壹雷同。這條古街長達二百米,南北布局有武夷宮、玉皇閣、彭祖山房、五銖錢莊、茶觀、鄉土寨、百家歡、巖頂香、仙姿館、碧丹酒家等建築。集茶文化、酒文化、

旅遊文化於壹體。每個單體建築都便於遊人購物,旅遊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文化的發展。古街建築有意識地運用門、窗、廊柱的空間為畫框,借武夷山優美的風光組成壹幅天然圖畫,便於觀賞。還以花墻、雲墻、漏窗、水面等為借景相互輝映。河卵石砌成的林蔭道加上了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展現出濃郁的山區風土味,中外遊人紛紛贊揚這裏的環境美,他們說漫步其間,詩情畫意,鳥語花香,地方風物,琳瑯滿目。武夷山的古街建築是園林藝術中的瑰寶,如同壹顆明珠在閃爍。

武夷山建築文化的琴鍵,把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彈奏出華彩的樂章,將吸引更多的中外遊人尋找知音而紛至沓來。

遊罷九曲,登上古街茶觀晴川閣,西望武夷群峰,但見丹崖碧壁,蒼松翠竹;俯視九曲清流,喜睹百筏爭流。叢竹梢頭紅嘴長尾相思鳥比翼齊飛,楓葉和丹山***浴秋陽,江山如畫,壹派中興氣象。甲子年四月,費孝通遊覽後熱情賦詩贊頌:

九曲清溪知何從,神劈千仞山萬重。

武夷雲霧迷離處,人間仙境兩朦朧。

武夷宮裏草青青,放翁詩句意猶新。

玉女回眸仙欲問,皓首奔波為那情。

幔亭峰

幔亭峰橫欹在大王峰北側,其麓相連,高不及大王峰。峰頂地勢平坦,有壹片巨石,狀如香鼎,叫做宴仙壇。相傳當年武夷君曾在此設幔亭宴會鄉人,“幔亭”之名即由此而來。

據宋祝穆《武夷山記》載: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與皇太姥、魏王子騫等十三仙人,在又平又寬的峰頂張幔為亭,結彩為屋數百間,大宴鄉人。應召而來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橋魚貫而上,到了峰頂,幔亭、彩屋鋪著紅雲茵、紫霞褥,金宇綴花,馨香氤氳;鼓樂齊鳴,歌聲嘹亮;席間食品全非人世間所有。這個幔亭招宴的故事,流傳千年,至今不衰。

幔亭峰丹崖峻拔,蒼松環簇,好似壹座巨大的翠屏,南宋辛棄疾有詩道:“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鐫在幔亭峰東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為明吳思學所書。峰的半腰有壹片巨石,渾然方正,上大下小,約莫可坐數十人,俗名“棋盤石”。相傳當年漢武帝派遣使者來武夷山,是在這裏用乾魚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稱漢祀壇。司馬遷《史記》上都有記載。?

換骨巖

換骨巖又名均峰,位於幔亭峰北面。相傳方外之士得道屍解,都要在此“換骨”,方能羽化登仙,巖之得名,由此而來。

換骨巖有兩個巖洞:靈雲洞和雲虛洞。靈雲洞分上、下兩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東壁,上下盤旋,互相溝通,宛如高樓上的回欄曲檻。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時不竭,名為七星泉。傳說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災除病。雲虛洞在巖的北壁。洞內方廣數丈,可納百余人。洞壁中有小樓兩楹,不施片瓦,風雨不侵,俗稱“仙女梳妝樓”。相傳這是武夷孔、莊、葉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仙女梳妝樓”南有壹大石穴,築有72板墻,約6層樓高,不施片瓦,當地人說是嘉慶年間武夷巖茶制作的工場。武夷茶歷史上曾繁榮壹時,於此可見壹斑。

換骨巖北面,有石三塊立於巖巔,即人們所說的三姑石。三姑指的是“太素孔元君、太微莊元君、太妙葉元君”。相傳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龜裂,禾苗枯焦。有壹天,農人江小三在換骨巖下灌田,忽見三位道裝打扮的女子沿山徑走來。他們見江小三等農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蘆和秘訣便飄然而去。江小三如法施行。頃刻間,烏雲密布,大雨如註,救活了枯焦的禾苗。為感謝這三位仙姑指點之恩,便將換骨巖巔的這三塊巨石取名為三姑石。

三姑石下,有壹深潭,名龍潭。潭裏的澗水從崖上奔瀉而下,落入潭中,卷起了壹堆堆雪白的水花。相傳潭中有龍蟄居,每當降雨之前,它就騰空而出。宋白玉蟾有詩道:“滿天沆瀣起清風,白鶴飛來上翠松。月冷山空吹鐵笛,壹聲喚起碧潭龍”。

升真觀

升真觀在大王峰次級,過去有壹個不知姓名的道士,在那裏建了道院,宋代朱熹有詩寫道:

絕壁上千尋,隱約巖棲處。

笙鶴去不還,人間自今古。

南宋末年,道士遊道淵、江妙靜、江妙正等重建。從鹹淳巳(公元1269年)夏天動工、到鹹淳已卯(公元1279年)告成,歷時10年。

觀的前面是太清殿,殿上祀皇太姥、武夷十三仙中的胡氏仙、李氏仙、魚道超、魚道遠四個女仙。太清殿後是法堂,堂上有樓,樓上安放著眾仙的畫像。

觀裏門、廡、寮俱全。

升真觀前有壹股清泉,叫寒碧泉、泉下有壹石臼,寬七尺、深三盡,水十分清澈,大旱時也不幹枯,這石臼名叫天鑒池。池後石壁上,張廣微真人勒“寒碧”二字。

升真觀後,石壁上勒有玉笥山屏四字,這是十七洞天胡為書題的。玉笥山是女至尊神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觀的東南,石磴迤邐,不太高的地主,地面平坦,這裏叫通天臺。臺四周耄松耆柏掩映蔥綠,遙望溪山,九曲溪和崇陽溪宛如飄帶壹樣,玉女、鏡臺諸峰就在腳下。宋時,道人吳懷玉曾經在這裏設壇禮鬥,因此又叫禮鬥壇。

吳懷玉,崇安新豐人。他年紀很大了都沒有衰老的樣子。他走路和坐著教閉著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麽閉著,他說:“世俗沒有什麽可看的。”所以被人稱為眇翁。他活到96歲,沒有任何疾病去世。他被白玉蟾尊稱為先輩道士。

明嘉靖年間,福建方伯趙維垣在通天臺上蓋了壹座小亭叫小宇。

升真觀年久倒圮,現存天鑒池。

朱熹紀念館

造型莊重、嚴謹的武夷山朱熹紀念館,是壹座於1990年落成的廡殿式大院。館內懸掛著新近書寫的匾額、楹聯,其中有不少聯文,語言精練、寓意深長,文彩斐然。

古樸的大門上高懸著壹塊大匾,題為“朱熹紀念館”五個醒目大字。是方毅同誌在武夷山視察時留下的墨寶,莊重、蒼勁,有書法大家的風範。

朱熹在武夷山講學40余年,繼承和發展了理學體系。殿前大門兩側的草書楹聯表達了朱熹繼承和發展的深邃意義。聯曰:“接伊洛之淵源,開閩海之鄒魯”,聯文說明朱熹的理學思想已成為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壹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這副楹聯懸於大門顯得端莊典雅,醒目點題。

大殿前有壹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聯,表述了朱熹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處世的規範。

大殿前橫匾上書寫的“學達性天”四字,字體雄渾、碩壯。這塊原為清康熙皇帝於公元1787年為“紫陽書院”禦題的匾額,其大致意思是:“學”為格物,“達”為致知,“性”為道,“天”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認識論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體現。即通過道德修養,追求“至誠”的境界,以感應天地,達到“天人合壹”。

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最欣賞掛在大殿內、由潘主蘭先生撰寫的壹副篆體楹聯。對聯敘事寫意,辭簡意賅,闡述了朱熹的理學以孔孟等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大量的唯物主義樸素思想與自然科學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為與孔孟等先哲並列的地位。全聯是:

反躬踐實,窮理致知,傳二程而分流;

講學授徒,著書立說,配十哲之永馨。

趙樸初先生參觀紀念館後,對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創建閩學體系的功績表示欽佩。他應主人之請,揮毫書寫了壹副對聯,以示對朱子崇仰之情。聯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學述二程子;

三字“不遠復”,心地功行九曲溪。壹線天-虎嘯巖-兜鍪峰景區 

壹線天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壹個幽邃的峽谷裏,有壹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長數百丈,高千仞,名“靈巖”。巖端傾斜而出,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巖洞:左為靈巖洞,中為風洞,右為伏羲洞。從伏羲洞而入巖內,到了深處,擡頭仰望,但見巖頂裂開壹罅,就像是利斧劈開壹樣,相去不滿壹尺,長約壹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壹線,宛如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壹線天。大殿前有壹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聯,表述了朱熹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處世的規範。

大殿前橫匾上書寫的“學達性天”四字,字體雄渾、碩壯。這塊原為清康熙皇帝於公元1787年為“紫陽書院”禦題的匾額,其大致意思是:“學”為格物,“達”為致知,“性”為道,“天”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認識論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體現。即通過道德修養,追求“至誠”的境界,以感應天地,達到“天人合壹”。

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最欣賞掛在大殿內、由潘主蘭先生撰寫的壹副篆體楹聯。對聯敘事寫意,辭簡意賅,闡述了朱熹的理學以孔孟等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大量的唯物主義樸素思想與自然科學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為與孔孟等先哲並列的地位。全聯是:

反躬踐實,窮理致知,傳二程而分流;

講學授徒,著書立說,配十哲之永馨。

趙樸初先生參觀紀念館後,對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創建閩學體系的功績表示欽佩。他應主人之請,揮毫書寫了壹副對聯,以示對朱子崇仰之情。聯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學述二程子;

三字“不遠復”,心地功行九曲溪。壹線天-虎嘯巖-兜鍪峰景區 

壹線天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壹個幽邃的峽谷裏,有壹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長數百丈,高千仞,名“靈巖”。巖端傾斜而出,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巖洞:左為靈巖洞,中為風洞,右為伏羲洞。從伏羲洞而入巖內,到了深處,擡頭仰望,但見巖頂裂開壹罅,就像是利斧劈開壹樣,相去不滿壹尺,長約壹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壹線,宛如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壹線天。

壹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說頗多。有的說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的;有的說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據科學分析認為,武夷山的紅色巖層,是由砂巖、礫巖和頁巖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松脆。在地殼擡升的過程中,巖層受到不均勻的應壓力的影響,就產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理”。這種垂直的節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而巖層底部質地松軟的頁巖,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為扁淺的巖洞。於是,三洞並列,壹線見天的自然奇觀就出現了。

在伏羲洞中觀賞壹線天,沿石罅右行約數十步,就可以折入風洞。涼風從石罅中習習吹來,即使是盛暑時節到此,稍坐片刻,也會感到肌骨透涼。洞口石壁上的“風洞”二字,十分醒目,為宋徐自強所書。出了風洞,再繞過壹道石廊,就是靈巖洞了。相傳先前有個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稱葛仙洞了。洞內有壹口古井,叫聖水井。

壹線天南面,與之相對立的,是樓閣巖。這是壹座壁立如屏的石巖,半壁上有幾處洞穴,相傳這就是所謂的神仙樓閣。在它左邊,又有壹巖,名蘭巖。巖壁石刻縱橫。巖下壹石,倚於崖壁,石徑伸入其間,如同壹道關隘,號稱天門。巖前的亂石堆中還有壹個妙趣橫生的螺螄洞。

虎嘯巖

蟠踞在壹線天北面。相傳曾有仙人騎虎吼嘯其上,故名。其實“虎嘯”之聲,來自巖上壹個石洞,山風穿過洞口,有如虎嘯,聲傳空谷,震撼群山。

虎嘯巖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幾與大王峰相仿。其登巔的路徑,宛轉曲折,仿佛登天的雲梯。從巖底盤折而上,到了半壁,有壹上覆危崖,下臨絕壑的巖洞,名“駐真洞”。此洞深廣可容數十人。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遊此,見其洞前臨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靈洞”四字於石壁,赫然醒目。從虎溪洞再往上,便是天成禪院的故址。這裏,上面巖壁斜覆,下面山溪回流,地勢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僅有四堵土墻,不施片瓦,風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內,擡頭可見星月,側耳可聞水聲,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雲中”。禪院右壁,有壹道久負盛名的泉水。它進出於石隙,循崖而流,因而水石相激之聲,若小兒呀呀學語,故名“語兒泉”。按明吳拭《武夷雜記》記述,這道泉水“濃若停膏,瀉杯中鑒毛發,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所以有飲茶嗜好的,每每攜帶茶具來此,取泉烹茶,得天然真味。

大紅袍茶樹景區 

大紅袍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的大紅袍茶樹,生長於九龍窠最後壹窠巖腳下。大紅袍茶之所以能獲得“茶中之王”的美稱,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壹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茶樹兩旁巖壁直立,日照短,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時,壹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特殊的藥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茶沖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沖至7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茶中之王”桂冠。

關於大紅袍茶樹名稱由來,民間傳說頗從禪院北行,繞出巖背,下了茶坡,便踏上了登頂之路,這是壹條就崖鑿築的磴道,其陡峻驚險之狀,並不亞於接筍峰的“龍脊”、“雞胸”。而在絕頂上,又有壹條深不可測的裂罅,猶如大王峰上的投龍洞。其間橫架壹橋,左右無所依靠,人在橋上,命系其間。因此,石壁上鐫有“定命橋”三字。

虎嘯巖不僅具泉石之趣而且還是個“溪深可潛,徑隘可守”的屯兵之處。據《武夷山誌》記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區的農民為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和民族壓迫,在陳德容、霍武等人領導下,以虎嘯巖為據點,揭竿而起,占領崇安縣城達數月之久。隨之又轉戰建陽、建甌等地,威震閩北。這次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余波不已。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陽賴響兄弟,聚眾數百人,在虎嘯巖壹帶,修築寨柵,謀劃起義,但因事機泄露,遭到了官府的鎮壓。

在武夷,壹巖而兼有群峰之勝的,唯有虎嘯。所以,虎嘯巖可說是壹處“極目皆圖畫”的佳境。 兜鍪峰

位於獅子峰的西面。這是壹座奇峭的山峰,前高後低,淩空舒展,渾圓的巖頂上,古松挺立;巖背傾斜而下,從北面望去,活像壹個古代武士的頭盔。因而,人們便給它起了個“兜鍪峰”的雅號。

兜鍪峰西壁,有壹洞穴,內藏有兩個架壑船棺,故兜鍪峰又有“擱船巖”之稱。峰後,有太極巖、虎窟諸勝。

峰下現建有觀賞茶果園,收成季節,碩果累累。此處靠近玉女峰,環境清幽。許多文化人都稱其蒼松翠竹、小橋流水,富於詩情畫意。

大紅袍茶樹景區 

大紅袍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的大紅袍茶樹,生長於九龍窠最後壹窠巖腳下。大紅袍茶之所以能獲得“茶中之王”的美稱,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壹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多。有的說是天心廟的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壹位進京趕考舉子的病,後舉子得中狀元,為感謝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脫下身上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後人便給這茶取名為“大紅袍”。也有的說某朝壹位皇太後患病,終日肚疼鼓脹,臥床不起,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均不見效。後天心廟老方丈得知便獻上九龍窠神茶壹盒,治好了皇太後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帶上壹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謝恩。大臣到武夷山後便將大紅袍披在神茶上,並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但更多的人認為大紅袍茶樹是因為早春時節,葉芽勃發,滿樹艷紅,遠望宛如壹件件大紅袍覆蓋樹冠而得名。

大紅袍茶樹僅有四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