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屈原的古詩如下:
1、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3、五月五日午,贈我壹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裏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4、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節屈原概述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節日,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涵豐富而深厚。而屈原則是端午節的重要人物之壹,他的詩作《離騷》和《天問》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字淵明,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和愛國詩人,他為國憂民痛,辭官歸隱,多次上書勸諍君主,但都遭到了貪官汙吏的陷害和迫害,最終在湖南嶽陽投江自盡。屈原的悲慘遭遇和他的愛國精神在後人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符號和象征。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傳說屈原死後,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在江中撒下了大量的粽子,以免魚蝦噎住了屈原的身體。後來,端午節也逐漸演變成了壹種祭祀活動,人們在這壹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等,以紀念屈原的犧牲和緬懷先人。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壹首秦漢以前最長的散文詩,***有十九篇,具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濃郁的愛國情懷。通過這首詩,屈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對周圍環境的不滿和對楚國政治腐敗現象的批判,同時,他也強烈地呼籲君主應該為百姓著想,順應民意,推行改革,使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
另外,《天問》這首詩也被稱為屈原的“天文詩”,包含了大量地球科學知識和天文學知識,尤其是對太陽、月亮、星辰等天體的描述和探討,十分精妙。這首詩是屈原在楚國做官期間所寫,並將其獻給了當時的君主,希望君主能夠重視和發展天文學科,提升國家的科技水平。
總之,屈原的詩作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不僅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哲學,更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在今天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不僅應該品味屈原的詩作,更應該銘記他的愛國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