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於描寫贊美孔雀牡丹的詩句
3. 有關於孔雀和牡丹的詩句
關於孔雀牡丹的詩句 1.又些牡丹又些孔雀圖的詩句
答:圖片中有牡丹和孔雀的國畫寓意為花開富貴。形容此圖的著名古詩有
《題折枝牡丹圖》
年代: 明 作者: 劉崧華
清野塵未曾來,孔雀屏深扇影開。
九奏樂停春日午,綠衣初進紫霞杯。
花開富貴: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長期以來,牡丹享有“國色天香” 、“花中之王”的美譽。中國人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過去,人們用牡丹仙子,來贊美女子的美麗,如果家中有壹幅牡丹圖,更是如獲之寶,將其掛在大堂之上,引以為榮,素有花開富貴的美好願望。河南洛陽和山東荷澤因牡丹而聞名世界,牡丹成為當地發展旅遊的拳頭,牡丹花季成了那裏的狂歡節,招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去觀賞。
2.中國畫中孔雀和牡丹配畫的寓意
中國畫中孔雀喝牡丹配畫代表著吉祥如意,富麗端莊,代表繁榮昌盛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孔雀常作為吉祥、美麗、富貴的象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經常出現在詩文和繪畫中。牡丹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素有"國色天香"之美稱,被譽為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征意義。
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國人民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還讓牡丹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秀品格的象征,也成為美的化身,有純潔與愛情的象征意義。
擴展資料:
牡丹的典故1、隋煬帝與牡丹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辟地二百裏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
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壹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2、楊貴妃與牡丹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沈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癡。
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3、歐陽修與牡丹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
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壹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國畫牡丹參考資料:
人民網—性靈飄逸 袁曉岑《孔雀》賞析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牡丹。3.關於蓮、牡丹、菊的詩句各五句,名段各壹段
壹、蓮1、名段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宋代:周敦頤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
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
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
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2、詩句 (1)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白蓮》唐代:陸龜蒙 譯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艷花欺,冰清玉潔的白蓮真應該生長在瑤池裏。(2)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
——《秋蓮》元代:劉因 譯文:淡淡的清香也不再引起路人欣賞的興趣了。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讓人忍受的是秋蓮的花葉已經敗落了。
(3)水清蓮媚兩相向,鏡裏見愁愁更紅。——《蓮浦謠》唐代:溫庭筠 譯文:水流清澈見底,美麗的蓮花和嬌媚的人臉兩兩相對,水平如鏡,清清水裏映出了那因愁而紅的臉。
(4)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贈荷花》唐代:李商隱 譯文: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相映,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5)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荷花》清代:石濤 譯文:五寸的荷葉托著嬌艷的荷花,荷葉密密的貼在水面,但這並不妨礙彩舟的蕩漾。
二、牡丹1、名段 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壹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 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
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
’壹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壹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
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壹死,其壹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牡丹說》清代:袁枚 譯文 您沒見過善於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所以人和花常能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壹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摧殘損害他們,移栽不按時節,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
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統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並不曾自己說:‘應該看重我的身價,應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鏟除妳原有的舊花,(把地方)讓給我這新來的。
’壹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壹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壹定名貴,妳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
(如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個更好,然後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擡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
那麽,您的毛病在於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性情專斷而缺乏見識,自以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後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
2、詩句 (1)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賞牡丹》唐代:劉禹錫 譯文: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詠牡丹》宋代:陳與義 譯文:作為身在異鄉的龍鐘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3)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惜牡丹花》唐代:白居易 譯文:惆悵地看著臺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
(4)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壹事又空枝。——《詠牡丹》宋代:王溥 譯文:可笑牡丹花大得像鬥,卻什麽也不能作,不過白白長壹條枝子。
(5)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牡丹芳》唐代:白居易 譯文: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三、菊1、名段 菊有賢友朋之象,而先生猶愛之如此,況世之賢士子乎?是故無賢士子則已,有則必為先生之所愛,如愛斯菊矣。先生愛賢之心,豈果有異於愛菊之心乎?嗚呼!菊不能以自賢,惟先生能賢之。
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賢,惟先生能知之。賢也吾其愛,不賢也吾其棄。
嗚呼!安得賢如是菊、陶姓而潛名者,與之論先生之交際哉!——《愛菊說》元代:戴良 譯文 菊花具有賢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這樣喜愛它,更何況世間的賢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沒有賢能之人就罷。
關於描寫贊美孔雀牡丹的詩句 1.又些牡丹又些孔雀圖的詩句
答:圖片中有牡丹和孔雀的國畫寓意為花開富貴。形容此圖的著名古詩有
《題折枝牡丹圖》
年代: 明 作者: 劉崧華
清野塵未曾來,孔雀屏深扇影開。
九奏樂停春日午,綠衣初進紫霞杯。
花開富貴: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長期以來,牡丹享有“國色天香” 、“花中之王”的美譽。中國人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過去,人們用牡丹仙子,來贊美女子的美麗,如果家中有壹幅牡丹圖,更是如獲之寶,將其掛在大堂之上,引以為榮,素有花開富貴的美好願望。河南洛陽和山東荷澤因牡丹而聞名世界,牡丹成為當地發展旅遊的拳頭,牡丹花季成了那裏的狂歡節,招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去觀賞。
2.贊美孔雀的詩句
《和孫樸韋蟾孔雀詠》
作者:唐·李商隱
此去三梁遠,今來萬裏攜。
西施因網得,秦客被花迷。
可在青鸚鵡,非關碧野雞。
約眉憐翠羽,刮目想金篦。
瘴氣籠飛遠,蠻花向坐低。
輕於趙皇後,貴極楚懸黎。
都護矜羅幕,佳人炫繡袿。
屏風臨燭扣,捍撥倚香臍。
舊思牽雲葉,新愁待雪泥。
愛堪通夢寐,畫得不端倪。
地錦排蒼雁,簾釘鏤白犀。
曙霞星鬥外,涼月露盤西。
妒好休誇舞,經寒且少啼。
紅樓三十級,穩穩上丹梯。
傷韋令孔雀詞
可憐孔雀初得時,美人為爾別開池。池邊鳳凰作伴侶,
羌聲鸚鵡無言語。雕籠玉架嫌不棲,夜夜思歸向南舞。
如今憔悴人見惡,萬裏更求新孔雀。熱眠雨水饑拾蟲,
翠尾盤泥金彩落。多時人養不解飛,海山風黑何處歸。
相關的就找到這兩個,可能不完全算是贊美孔雀。
3.關於贊美牡丹的詩句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牡丹詩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牡丹詩 唐 唐彥謙 顏色無因饒錦繡,馨香惟解掩蘭蓀。
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 牡丹詩 唐 殷文圭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艷裊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牡丹 唐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
牡丹詩 元 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牡丹詩 唐 李山甫 邀勒東風不早開,眾芳飄後上樓臺。 數苞仙艷火中出,壹片異香天上來。
4.贊美孔雀的古詩詞有哪些
1、《南鄉子·岸遠沙平》(唐)歐陽炯
岸遠沙平,日斜歸路晚霞明。
孔雀自憐金翠尾,
臨水,認得行人驚不起。
2、《滇海曲》(明) 楊慎
海濱龍市趁春畬,江曲魚村弄晚霞。
孔雀行穿鸚鵡樹,錦鶯飛啄杜鵑花。
3、《靜女春曙曲》(唐)李賀
嫩蝶憐芳抱新蕊,泣露枝枝滴夭淚。粉窗香咽頹曉雲,錦堆花密藏春睡。
戀屏孔雀搖金尾,鶯舌分明呼婢子。冰洞寒龍半匣水,壹雙商鸞逐煙起。
4、《傷韋令孔雀詞》(唐)王建
可憐孔雀初得時,美人為爾別開池。池邊鳳凰作伴侶,羌聲鸚鵡無言語。
雕籠玉架嫌不棲,夜夜思歸向南舞。如今憔悴人見惡,萬裏更求新孔雀。
熱眠雨水饑拾蟲,翠尾盤泥金彩落。多時人養不解飛,海山風黑何處歸。
5、《漁家傲·七寶池中堪下釣》(宋)凈端
七寶池中堪下釣。八功德水煙波渺。池底金沙齊布了。羨魚鳥。
周回旋繞為階道。白鶴孔雀鸚鵡噪。
彌陀接引毫光照。不是修行何得到。壹般好。西方凈土無煩惱。
5.關於描寫牡丹花的詩句
描寫牡丹花的詩句包括:
1、唐代李正封《牡丹詩》
原文: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譯文:
白天牡丹美麗的顏色如美人醉酒,夜晚牡丹濃郁的花香以浸滿衣衫。
2、唐代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原文: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花開重瓣,層層疊疊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3、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原文: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4、唐代王維《紅牡丹》
原文: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譯文:
紅牡丹的綠葉在悄悄地舒展,紅牡丹的花色有鮮有暗。
5、唐代李商隱《牡丹》
原文: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譯文: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郁金裙子正爭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6、北宋王溥《詠牡丹》
原文: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壹事又空枝。
譯文:
可笑牡丹花大得像鬥,卻什麽也不能作,不過白白長壹條枝子。
有關於孔雀和牡丹的詩句 1. 又些牡丹又些孔雀圖的詩句
答:圖片中有牡丹和孔雀的國畫寓意為花開富貴。形容此圖的著名古詩有
《題折枝牡丹圖》
年代: 明 作者: 劉崧華
清野塵未曾來,孔雀屏深扇影開。
九奏樂停春日午,綠衣初進紫霞杯。
花開富貴: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長期以來,牡丹享有“國色天香” 、“花中之王”的美譽。中國人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過去,人們用牡丹仙子,來贊美女子的美麗,如果家中有壹幅牡丹圖,更是如獲之寶,將其掛在大堂之上,引以為榮,素有花開富貴的美好願望。河南洛陽和山東荷澤因牡丹而聞名世界,牡丹成為當地發展旅遊的拳頭,牡丹花季成了那裏的狂歡節,招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去觀賞。
2. 中國畫中孔雀和牡丹配畫的寓意
中國畫中孔雀喝牡丹配畫代表著吉祥如意,富麗端莊,代表繁榮昌盛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孔雀常作為吉祥、美麗、富貴的象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經常出現在詩文和繪畫中。牡丹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素有"國色天香"之美稱,被譽為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征意義。
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國人民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還讓牡丹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秀品格的象征,也成為美的化身,有純潔與愛情的象征意義。
擴展資料:
牡丹的典故1、隋煬帝與牡丹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辟地二百裏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
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壹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2、楊貴妃與牡丹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沈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癡。
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3、歐陽修與牡丹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
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壹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國畫牡丹參考資料:
人民網—性靈飄逸 袁曉岑《孔雀》賞析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