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惠的璇璣圖詩句有

蘇惠的璇璣圖詩句有

千古流芳的《璇璣圖》 關中農村,特別是武功、扶風、岐山、興平壹帶,姑娘出嫁時有種講究:結婚當天,娘家要送女婿及吃筵席的眾親友藍、白、紅等三色線織就的方形手帕,寓意著女婿及夫家對婚事不得“三心二意”。久而久之,“織帕相贈”成為關中婚俗中的壹項重要內容。追究其文化根源,應與關中民間傳說——蘇惠《璇璣圖》有關。 《璇璣圖》的傳說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中有壹位蘭心蕙質的才女叫蘇惠(字若蘭)。據說,她是縣令蘇道質的第三個女兒,自幼聰穎過人,三歲學畫,四歲作詩,五歲撫琴,九歲織布,遠近鄉人都嘆其機智過人。16歲時,蘇惠嫁給書香世家的竇滔,夫妻恩愛,情同魚水。竇滔“風神秀偉,精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在秦州(今天水)任上政績卓著。誰知卻遭小人讒言密謀造反,竇滔被抄沒家產,並被發配至流沙(今敦煌)服苦役。七八年過去,竇滔杳無音信,蘇惠思夫與日俱增,遂將無限情思寫成七八千首詩文。後來,竇滔官復原職,再得重用,往襄陽赴任。此時,蘇惠才知竇滔已納能歌善舞的敦煌女子趙陽臺為妾。為此,夫妻反目,竇滔赴襄陽任時,蘇惠沒有跟隨。後來,蘇惠悔恨難當,為表達堅貞愛情與分離之苦,她用五彩絲線織成長寬8寸的詩文錦帕,托人送給丈夫。竇滔看後大為感動,立將寵妾趙陽臺送回關中老家,然後隆重迎接蘇惠到身邊,夫妻和好如初。這詩帕便是千古流芳的《璇璣圖》。有關蘇惠璇璣圖傳說的文字記載有多處,最有代表性的是《晉書·列女傳》和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而故事的發生地也有“武功說”、“扶風說”和“天水說”。 《璇璣圖》由於奇巧善變、文采斐然,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興趣,人們不斷地解讀、玩味它。“璇璣”本是中國古代天文測量的器具,而“璇璣圖”的名稱是因為《璇璣圖》的中心有“璇璣圖”三個字而得。《璇璣圖》***29行每行29字,除去後人加上的“心”字,總***840個字。無論從左右、上下、裏外、交互、疊壹字、退壹字、半段順逆、旋回誦讀,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格式的詩文。依據目前的統計,璇璣圖可組成7958首詩,故有“情詩八千”之說。其詩句節奏明快、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情真意切、如怨如訴。傷感處催人淚下,愉悅處涕破笑來,真可謂妙手天成。例如:“蘇作興感昭恨神,辜罪天離聞舊新。霜冰齊潔誌清純,望誰思想懷所親!”幽怨、不平盈胸的同時,又表達了霜冰壹樣的純潔真情;又如,“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描述了悲思滿懷的主人,獨坐空堂撫琴,琴聲嗚咽,心曲悲傷;“寒歲識雕松,貞物知終始。顏衰改華榮,任賢別行士。”用歲寒而後雕的松柏作比喻,表達了作者對夫君矢誌不移的真情。而這首詩倒讀也行,同樣也是文詞通順,意境甚至更佳。 回文的集大成者 回文是西晉出現的壹種文學體裁,其字句回旋往返皆可成文,而且符合格律規範。朱存孝《回文類聚序》說:“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據說,蘇伯玉出使在蜀,久不回家,其妻思念以極,作詩於盤中寄與他,取其盤旋回環之意。蘇伯玉讀後即感悟回家;而蘇惠的《璇璣圖》則是回文詩的集大成者,壹出現就達到了頂峰,後人無有能及者。此後,歷代解讀、模仿者不計其數。皮日休、蘇東坡、王安石、秦觀、湯顯祖、袁枚等著名文人都寫了不少的回文詩詞,凝練的文字蘊含著復雜精妙的內容。據說有壹次,蘇軾拜訪秦觀不遇,寫信去和尚寺裏詢問情況。秦觀見信後,回了壹封14個字排成壹圈的怪信: 暮賞 已花 時歸 醒去 微馬 力如 酒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通過這首回文詩描述了他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可讀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壹首七言絕句,而且每個字出現兩次,遣詞用字功力極高。較之人們耳熟能詳的這壹回文典故,《璇璣圖》則變換更多、組合更巧、更為奇特。武則天特別喜歡《璇璣圖》,她在《蘇氏織錦回文記》中贊道:“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文章,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南宋的朱淑真重金購得《璇璣圖》,研讀之後作有《璇璣圖記》,曰:“於是坐臥觀究,因悟璇璣之理。” 《璇璣圖》的價值與影響 蘇惠的回文織錦精妙絕倫,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武則天稱其“上陳天道,下達人情,中稽物理,博引廣譬,寄意深遠,玄妙至極,堪稱千古奇文。”《詩藪》外編卷四雲:“蘇若蘭璇璣詩,宛轉反覆,相生不窮,古今詫為絕唱。” 首先,當時多數的普通大眾是看不懂《璇璣圖》的,蘇若蘭笑言:“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但文人雅士卻對其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嘗試破解織錦詩句。從《晉書》開始到唐,有武則天、李白、李善、呂延己;到宋,有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直到明清時期,研究《璇璣圖》的人依舊很多,代代不絕。人們從各自的角度,探索出了奇妙精絕的各種讀法。1600多年了,《璇璣圖》魅力不減,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圍繞著《璇璣圖》,歷代的文人雅士盛贊、抒懷不已。南朝詩人江淹《別賦》雲:“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隋朝薛道衡詩雲:“采桑秦氏女,織錦竇氏妻。關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李白的《閨情》憐香惜玉:“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而《烏夜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則對蘇惠的辛酸感同身受,堪比知音;而宋朝的黃庭堅似在譴責竇滔的行為:“千詩織就回文錦,如此陽臺暮雨何?亦自英靈蘇惠子,只無悔過竇連波。”清代的王士禎也為蘇惠叫屈:“慧絕璇璣手,當如棄置何?憐她蘇惠子,枉嫁竇連波。”圍繞著蘇竇傳說,蘇東坡也有三首七絕,其中壹首雲:“春機滿織回文錦,粉淚揮殘露井桐。人遠寄情書字小,柳絲低目晚庭空。”《璇璣圖》後,回文詩高潮叠起,但都沒有能超過《璇璣圖》的。同時,歷代畫家也都喜歡以蘇惠為題作畫,她的故事還被編成戲劇小說廣為流傳。 第三,《璇璣圖》的出現讓人驚嘆漢語語言的博大精深。像“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辣妹子“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不可隨處小便”、“小處不可隨便”;“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壹樣,1600年前的《璇璣圖》就充分展示了漢語潛在的巨大表現功能。蘇惠固然是巧思善構、聰明絕頂的奇女子,但是,如果沒有漢語靈活的組合能力與巨大的表現功能二者的結合,《璇璣圖》恐怕也無從談起。而在壹張8寸的錦上,有7958首詩的解讀,更使回文詩的表現能力達到極致。在驚嘆的同時,人們深感祖先發明的漢字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第四,《璇璣圖》的出現在中國工藝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國織錦史上第壹次用文字織成的錦,而壹反過去花紋圖案的常規。841個字織在8寸見方的錦上,並且“點畫無缺”,“五彩相宜,瑩心耀目”,實乃千古絕技。蘇惠的織錦工藝對後世影響巨大,到了唐代,這種織錦工藝最為流行和昌盛。 如今,為了使《璇璣圖》重現人間,蘇州絲綢博物館查閱了大量史書,請教了眾多專家,做了大量實驗,終於使《璇璣圖》重新面世,現收藏在法門寺博物館內。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璇璣圖》在創造巨大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浸透了蘇惠的痛苦與淚水,從這壹點真實地反映出了幾千年來,中國婦女在封建禮教的壓抑束縛下隱忍生活的現實。所以說,關中女子出嫁織三色帕送人的習俗,從深層映射出了婦女地位的從屬與旁位,而這種傳統觀念,至今在壹些地方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