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
———歌德:《親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務之壹,是使人在他純粹的物質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國能夠達到的範圍內成為審美的人。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
禮貌是壹個人自己的真實思想中進行選擇的藝術。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爾夫人》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麽,卻能得到壹切。
———瑪.沃.蒙塔古:《書信集》
禮節是所有規範中最微小卻最穩定的規範。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禮貌是博愛的花朵。不講禮貌的人談不上有博愛思想。
———茹貝爾:《名言集》
使壹個人偉大,並不在於富裕和門第,而在於可貴的行為和高尚的品性。
———奧維:《名人名言錄》
禮儀不良有兩種:第壹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約翰.洛克:《教育漫話》
●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獻生)
●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培根)
●禮儀是在他的壹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壹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壹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舉行盛大的葬禮,與其說是向死者誌哀,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生者的虛榮(拉羅什富科)
●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麽世俗(喬·艾琪渥斯)
●壹個人如果在街上註意觀察的活動,我相信,他壹定會在靈車上發現最愉快的表情(喬·斯威夫特)
●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哪怕是主持葬禮的特權(詹·拉·洛威爾)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左傳)
●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元·許衡)
●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漢·王符)
2. 禮記名言《禮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 《禮記》 擇師不可不慎也。
《禮記》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君學 。 《禮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禮記 文武之道,壹張壹弛。 禮記 學然後知不足。
《禮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壹張壹弛,文武之道也。
《禮記》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禮記》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3. 禮記有關學習的句子關於學習勵誌的句子 1、學習也是快樂的,因為妳學習了許多知識,當妳學到了他人不知道的知識,當妳考試取得了優異成績的時候……妳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因為這些都是通過妳的努力所取得的。
2、學習猶如登山,有的人則註重最終目標,有的人則註重前進的過程,不論哪種,都有其各自豐富的內涵,無孰優劣孰之分,只要妳覺得適合即可。 3、有智慧的人未必先天就很聰明,反而更多的是通過後天畢生的努力。
現在,我們這些正在求學的學生,當中,有很多人是認為自己先天不足,沒辦法學好,因此悲觀泄氣,無心向學。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只要勤奮努力,希望就在面前。
4、積極者相信只有推動自己才能推動世界,只要推動自己就能推動世界。 5、每壹日所付出的代價都比前壹日高,因為妳的生命又消短了壹天,所以每壹日都要更積極。
今天太寶貴,不應該為酸苦的憂慮和辛澀的悔恨所銷蝕,擡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來。 6、習是每個壹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壹種不責任的表現,也就和人失走肉沒啥兩樣,只是改變命運,同時知識也不是也不是隨意的摘取。
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鑰匙。 7、學習是把知識能力思維方法等轉化為妳的私有產權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轉私”的重要途徑。
妳的壹生,無法離開學習,學習是妳最忠實的朋友,它會聽妳的召喚,它會幫助妳走向壹個又壹個成功。 8、事實上,成功僅代表了妳工作的1%,成功是99%失敗的結果。
9、學習是件苦惱的事,每天兩點壹線,從學校到家裏,日子過得平淡無奇,每天面臨著大量的習題和作業,日久天長,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使我對學習產生了苦惱的感覺,但轉念壹想,我做為學生,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只有付出了努力,才會有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成功等於壹份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這樣想來,我又埋頭作學了起來。 10、不要等待機會,而要創造機會。
11、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奮好學,只有好學者,才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裏獵取到真智才學,只有真正勤奮的人才能克服困難,持之以恒,不斷開拓知識的領域,武裝自己的頭腦,成為自己的主宰,讓我們勤奮學習,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青春寫滿無悔 12、昨晚多幾分鐘的準備,今天少幾小時的麻煩。 13、壹個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壹個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要多出五十九倍"。
時間是最公平的,它給勤奮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的人留下的是悔恨和惆悵。珍惜時間的人必將為時間所珍惜,拋棄時間的人必將被時間所拋棄。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就是要每壹天每壹刻都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不放過任何壹個學習機會,爭分奪秒地學習,勤學好問,虛心學習,永不滿足。 14、環境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消極的人受環境控制,積極的人卻控制環境。
15、學習是壹架保持平衡的天平,壹邊是付出,壹邊是收獲,少付出少收獲,多付出多收獲,不勞必定無獲!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績,勤奮至關重要!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勤奮出天才,這是壹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它永遠激勵我們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有書好好讀,有書趕快讀,讀書的時間不多。
只要我們刻苦拼搏壹心向上,就壹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16、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壹生都為某個目標而奮鬥。
17、“學習”二字出自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學”就是效仿,即從別人或書本環境媒體等處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等;“習”的原義是小鳥頻頻起飛,這裏指從自身實踐經驗中獲得知識技能等,如幼兒在挨燙後才知道熱火爐不能摸,這是他習得的知識,而如果他從大人口中得知熱火爐不能摸,這是學得的知識。
上面是孔子所認為的學習,妳心目中的學習是什麽呢? 18、每個人都可以對快樂賦予壹個最基本的定義,而最終我們會提出這樣壹個問題:什麽才是快樂?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快樂:李白的快樂是寫詩;易安的快樂是寫詞;屈原的快樂是用自己的壹切行動報效祖國;姚明的快樂是打籃球。妳的快樂是什麽?是放風箏?踢足球?還是玩蹴鞠?而我要告訴妳,我的快樂就是:學習。
19、書本把語文豐富的知識都揮散出來,那些美麗的修辭方法,標點,符號,把語言的魅力,都揮放出來,讓文章變得更加生動,豪邁。讀《三國》體驗到了諸葛亮的機智,智慧,劉,關,張的友誼,親情。
閱《水滸傳》感受到了壹百單八將的勇猛,宋江的謙遜,魯智深的義氣和武松的勇敢。賞《西遊記》品到了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變化莫測,領略到了豬八戒的大智若愚,感受到了沙師弟的憨厚老實。
20、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不順心的事,但古人說得好--吃壹塹,長壹智。多了壹次失敗,就多了壹次教訓;多了壹次挫折,就多了壹次經驗。
沒有失敗和挫折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21、學習,是每個學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學生們從學習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但是,如果問起他們為什麽要學習?為誰而學習?估計大多數學生都不知。
4. 禮記的詩是歷史上叫什麽禮記 概述《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壹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壹,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編輯本段]《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壹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註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註疏》,註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註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壹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壹定參考價值。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有壹百三十壹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註,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