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貢父①舊與王荊公甚款②,每相遇必終日。
荊公為參政③,壹日,貢父訪之,值其方飯,使吏延入書室。見有草稿在硯下,取視之,則論兵之文也。
貢父善強記,壹過目輒不忘,既讀復置故處,念吾以庶僚④渴⑤執政,徑入其便座,非是,復趨出,待於虎⑥下。 荊公飯畢而出,始復邀入座,語久之,問:“貢父近為文乎?”貢父曰:“近作《兵論》壹篇,草創未就。”
荊公問所論大概何如,則以所見稿為己意以對,荊公不J悟其窺己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硯下稿裂之。 蓋荊公平日論議欲出人意表,有同之者,則以為流俗之見也。
(選自《宋人軼事匯編》卷九) 註釋] ①劉貢父:宋代詩人、學者,做過長安、蘇州郡守等職。與王安石、歐陽修交遊甚密。
②款:誠懇,懇切。在文中指兩人交往密切。
③參政:參知政事,宋時官職,相當於副宰相。④庶僚:壹般的僚屬。
⑤渴(y。):動詞,進見。
⑥房(w五):正房對面和兩側的房子。 譯文 宋代詩人劉貢父原先與王安石交往十分密切。
每次見面必交談終日。王安石在朝廷擔任參政時,有壹天劉貢父去拜訪他,恰好王安石在後廳吃飯,就派侍從請貢父到書房休息,貢父在書房案上見有壹份草稿壓在硯下,就取來閱之。
(本文***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2. 荊公拒參文言文翻譯荊公拒參原文: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颒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荊公拒參翻譯:
王荊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山人參入藥,確找不到這東西。恰好當時薛師政從河東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安石幾兩用,王安石卻不接受。
有人勸荊公說:“大人您的病不用這味藥沒法治,這病著實令人擔心哪,沒必要退回這些贈藥啊。”王安石說:“我壹輩子沒用紫團參,也活到今天了。”最後也沒接受。
荊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門人因此而擔心,便向醫生詢問。醫生說:“這是出汗後的淤垢,不是病。”於是這些門人向荊公進獻澡豆(估計是皂豆壹類類似肥皂的洗面東西)讓他洗臉。王公說:“既然老天賜我壹副黑面孔,澡豆又能拿我怎麽樣呢”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壹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鐘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3. 吳王欲伐荊文言文答案春秋時,吳王欲伐楚荊.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
(譯文)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壹個青年侍衛官想出壹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壹只蟬,它壹面唱歌,壹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壹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壹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4. 荊公拒參文言文翻譯荊公拒參原文: 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
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
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醫曰:“此垢汗,非疾也。”
進澡豆令公颒面。公曰:“天生黑於予,澡豆其如予何!” 荊公拒參翻譯: 王荊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團山人參入藥,確找不到這東西。
恰好當時薛師政從河東回來,剛好有這種人參,便贈送給王安石幾兩用,王安石卻不接受。 有人勸荊公說:“大人您的病不用這味藥沒法治,這病著實令人擔心哪,沒必要退回這些贈藥啊。”
王安石說:“我壹輩子沒用紫團參,也活到今天了。”最後也沒接受。
荊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門人因此而擔心,便向醫生詢問。醫生說:“這是出汗後的淤垢,不是病。”
於是這些門人向荊公進獻澡豆(估計是皂豆壹類類似肥皂的洗面東西)讓他洗臉。王公說:“既然老天賜我壹副黑面孔,澡豆又能拿我怎麽樣呢”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
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壹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
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鐘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5. 翻譯文言文《荊公改字》原文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①家藏其草②。
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註曰“不好”。
改為“過”,復③圈去而改為“入”。旋④改為“滿”。
凡⑤如是⑥十許⑦字,始⑧定為“綠”。 (選自《容齋續筆·詩詞改字》卷八)譯文王安石的壹首絕句詩寫道:“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州那個地方的壹個讀書人家裏收藏有這首詩的初稿,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後來圈去了“到”,批註說“不好”,改為“過”,又圈掉“過”改作“入”。
隨後又改作“滿”。總***照這樣修改前後選用了十多個字,最終才確定為“綠”字。
字詞解釋①士人:讀書人②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這裏指初稿,底稿)③復:再④旋:又⑤凡:總***⑥如是:像這樣⑦許:表示大約接近某個數⑧始:才⑨吳中:地名,指蘇州壹帶。初用到、過、入三字,著眼於時令的變化,體現出了江南回春;待用滿字,著眼於春深似海,體現出春意正濃;最後定用綠字,著眼於春的偉大生命力。
春風作為春天的使者,把江南的草木都吹綠了。壹個綠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可見詩人在藝術手法上,善於翻新出奇,富有獨創性。這種註重垂煉字句,認真寫作的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6. 荊公煉字閱讀理解荊公煉字(答案) 1.劃掉:①確實 ②確能2.壹揮而就:壹動筆就寫成了.情不自禁:激動的感情自己不能抑制.3.山:連綿青山.花:紅似火.水:碧如染、滔滔、波瀾起伏.4.第壹段:(1—2節)段意:寫王安石觀景賞月.觸景生情寫出泊船瓜洲壹詩.第二段:(3—5節)段意:寫泊船瓜洲詩成後,王安石斟酌潤色煉字的經過.5.指王安石 煉是說用心琢磨,幾次修改使詞句精確、生動.分四步:①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圈去“到”改為“過”.②又覺不妥,抹去“過”改為“入”“滿”……③撂筆出艙,使頭腦清醒.④想到王維的詩句,最後選用了“綠”字.。
7. 課外文言文《範文正公罷宴》閱讀答案範仲淹罷宴
範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絰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鄰,賵殮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註釋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陜西境內.②觴:酒杯.③缞絰:喪服,此指穿著喪服.④營理:籌辦.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讀書人.⑥賵殮:下葬時入殮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徹:通“撤”,撤去.⑨周:救濟.
文化常識
謚號,上文所說的範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他死後,朝廷給他的謚號叫“文正”,所以後人敬稱他為範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後賜謚號“孝肅”,故後人稱他為包孝肅;嶽飛謚號為“武穆”,故又稱**穆;明徐光啟謚號為“文定”,故又稱徐文定;清紀昀的謚號為“文達”,故又稱紀文達.
考點
①守②卒③殯④具⑤泣
2、翻譯: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②公亟令詢之
3、“公憮然”有以下理解,哪壹項是正確的?
①大家感慨的樣子;②大家憂傷的樣子;③範仲淹憂傷的樣子;④範仲淹默不作聲的樣子.
4、理解:這件事可以用來證明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過的壹名名言:
8. 範文正公逸事 文言文答案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範文正公①,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②常稔之田③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出納焉。日食,人壹升;歲衣,人壹縑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屏⑧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誌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⑨,於是始有祿賜之人,而終其誌。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⑩,承其誌,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註釋:①範文正公:範仲淹,字希文,卒謚文正。②負郭:靠近城郭。負,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莊稼成熟。④縑[jiān ]:細密之絹。⑤千:壹千錢為壹貫。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鬥為壹斛。⑦沛然:充裕的樣子。⑧屏:指罷官或離職。⑨參大政:指導範仲淹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⑩修其業:指主持義田之事。
1、(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4分)
①平生好施與( ) ②日食( )
③嘗有誌於是矣( ) ④及參大政( )
(2)下列句中劃線詞的用法與意義不相同的壹項是(2分)
A.①既而為西帥 ②及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擁覆
C.①而終其誌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
D.①此其大較也 ②常蹲其身
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公 雖 位 充 祿 厚 而 貧 終 其 身。
3、翻譯句子。(4分)
(1)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
(2)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4、本文是錢公輔為範仲淹立的碑,主要講述了什麽內容?(2分)
答案
1、(1)①喜歡。②每天。③曾經。④等到。 (2)D
2、公/雖 位 充 祿 厚/而 貧 終 其 身。
3、(1)選擇關系親近卻很貧苦、關系疏遠卻很賢能的人,都給他們以接濟。
(2)(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壹道呢?
4、範仲淹置義田幫助自己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