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滔滔汨羅江 流淌屈子魂

滔滔汨羅江 流淌屈子魂

滔滔汨羅江 ? 流淌屈子魂

王傳學

?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於是端午節這個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以他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憂國憂民、行廉誌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也以他氣魄宏偉的詩篇“逸響偉辭,卓絕壹世”。從古到今,多少仁人誌士在端午節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讓後人充分感受到屈原品格的獨特魅力。

先看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人寫道:端午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麽而設立的,千百年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壹片煙波浩渺,空空蕩蕩,不由得發出感嘆:為什麽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壹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於說真話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

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相傳此日為我國第壹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後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並劃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這首詩更提出了壹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屈原,而像屈原沈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幹凈的。

再看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系端午節之別稱。

蘇軾壹生坎坷,幾上幾下,最後客死異鄉,與屈原很有壹些相似之處。

上片“述今”,描繪端午節的民俗風情、活動盛況。兒童虎符纏臂,家家門前掛著青翠的艾蒿菖蒲,孩子們在野外放著風箏。人們端著飄香的粽子,攜帶著酒樽肉俎,到江邊看龍舟競渡。江面上龍舟競發,彼此吶喊助威,還有壹些人在江邊悲壯地大聲吟誦屈原的《離騷》!

下片“懷古”,追敘楚懷王昏庸糊塗,屈原放逐,投江自盡的悲劇。汨羅江邊,屈原已死,只留下了讓人痛斷肝腸的詩句。

此詞詠今嘆古,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感嘆屈原的悲慘遭遇,意在述今懷古,“借古”而“啟今”。詞中明暗結合,明寫屈原,直接抨擊楚王“昏庸”;暗諷時政,鋒芒直指北宋王朝,將詞人自己的愛恨情仇寓於其間,卻不露痕跡。詞的內容虛實相間,敘說眼前慶祝端午諸景,是“實”;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虛”;“虛”寫屈原,實及自己,慨古人之憂,發今人之嘆。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不遇情懷”: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屈原已沈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裏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後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借屈原以抒發他的“不遇”情懷。寫屈原沈江自殺,實際上是寫自己壯誌未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詩人趙蕃的《端午三首》(其二),深切祭念屈原:

忠言不用竟沈死,留得文章星鬥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壹長歌。

詩人感嘆道:屈原說的明明是忠言,卻不被楚王采納,最後落得個沈江而死的下場,但是他留下的文章卻像星星壹樣永垂不朽。不如再倒壹杯昌歜酒,為屈原而擊節歌唱吧!詩人對於屈原忠不見用沈江而死,但是詩文流傳千古發出了深沈的感嘆,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感。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對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寫道:

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

試為問大鈞,舉杯三酹地。

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

生為薛城君,死作汨羅鬼。

高堂狐兔遊,雍門發悲涕。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

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

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

百年如壹日,壹日或千歲。

秋風汾水辭,春暮蘭亭記。

莫作留連悲,高歌舞槐翠。

詩中將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戰國四公子之壹齊國孟嘗君)與同壹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對比,兩人壹為“薛城君”,壹作“汨羅鬼”,但“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榮華富貴只不過像風吹過罷了,“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靈不隨著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荊楚人民年年端午節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榮耀的田文,只記得死者屈原的尊貴。

詩人滿懷崇敬之情,贊揚屈原的品格魅力和愛國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為楷模的高尚情懷。

元代詞人舒頔的《小重山?端午》,抒發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描摹出壹幅闔家團圓***度佳節的溫馨,及節日之中***享天倫的樂趣。但是,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壹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位愛國詩人屈原呢? 不過詞人確信,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屈原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屈原的千古大義如日星之光,永世長存!

元代散曲家貫雲石的《殿前歡》,用反語為屈原鳴不平:

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壹場,笑妳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汙妳,妳汙滄浪。

此曲起首便控訴楚懷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作者誦讀《離騷》,贊美屈原品格與“日月同光”。同時又引起種種傷感、迷惑、反思,嘲笑屈原過於固執,活得不夠灑脫,不懂得從“忠臣”的硬殼中自我解放身心,落得可悲的下場。其實,作者對屈原的嘲笑,不過是冷峭苦澀的反詰,以擺出玩世不恭的姿態蔑視現實,以說屈原不值得為現實犧牲,進而徹底否定醜惡的現實。

元代詩人貝瓊的《己酉端午》,抒發對屈原的仰慕之情: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壹處可以憑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詩人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而那些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於是詩人只好引用陶淵明的事跡來自嘲:像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何況自己呢。全詩在平淡的環境描寫和議論中,抒發了自己深切悼念屈原的情感。

端午競渡的習俗,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壹。《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載:“是日競渡。”其下註曰:“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隋書·地理誌下》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在荊楚地區,水神人格化為屈原,因而祭祀水神的儀式發展成了紀念屈原的活動。到了隋唐壹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就不局限於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壹直流傳到現在。

在描寫龍舟競渡的詩詞中,常含有悼念屈原的悲痛之情。

先看北宋詩人余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

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

詩人在端午節給庶回都官寄酒,並以詩相贈。詩中寫道:楚江上的龍舟競渡爭先恐後,以此悼念屈原時人們心中特別悲愴。我把家釀的美酒寄給您,您要喝得酩酊大醉,因為從古至今人們不願見到獨自清醒的人。

詩句中,隱隱透露出壹種於競渡中悼念屈原所產生的悲愴之情,以及憤世嫉俗的慨嘆。究其始因,在於表達了壹種劃船施救打撈屈原的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沈江所蘊含的悲劇,在後來各朝代時有發生,成為了壹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北宋詩人張耒的《和端午》,有種慷慨悲壯之情: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詩人感嘆道: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壹去千載,哪裏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麽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這首詩淒清悲切,情意深沈。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壹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而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壹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再看南宋詞人劉克莊的《賀新郎》: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壹笑、吊千古。

此詞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看龍舟競渡,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於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來寫自己的輕閑自在,實質卻有“閑愁最苦”的意味。“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感很強。

下片贊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眾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詞人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茍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清代詞學家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壹針砭。思理超越,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

明代詩人邊貢的《午日觀競渡》,流露出對屈原的崇敬:

***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此詩首聯寫端午節人們觀看賽龍舟的場景。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又驚又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這原來是裝飾成龍形的船在競渡。寫出了人們對龍舟競渡的驚奇之感。頷聯描寫了龍舟的裝飾,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船上彩旗獵獵作響在空中翻飛;雷鳴般的鑼鼓聲震天喧響,激蕩著清清的水流。頸聯轉向了對屈原的思念。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祭念屈原,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風俗仍然存在。尾聯抒發感慨: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人們誦讀《離騷》,哪裏理解其中蘊含的憂愁?流露出詩人對後人只在形式上紀念屈原,不能理解屈原精神的憂慮。

這首詩沈穩平淡,風格樸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心情。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唐﹒戴叔倫《三閭廟》),歷來寫端午的詩詞,大多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抒發自己郁郁不得誌的失落情懷,或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滔滔的汨羅江水,流淌著屈子的精神之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壹。

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