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興是古代詩歌中壹種常見的創作手法。
起興手法是先說其他事物,再說要說的事物。起興手法壹般用在詩章或各節的開頭,是壹種利用語言因素建立在語句基礎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藝術表現手法。
起興手法有起情,營造作品氣氛,協調韻律,確定韻腳和音步,拈連上下文關系等的作用。運用起興手法還可使語言詠唱自由,行文顯得輕快、活潑。《詩經》中大部分都運用了比興手法。
按興句與接句的關聯性,起興有兩類:
壹、興句與接句有意義聯系的。
1、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賀敬之《回延安》)
2、以樹木各部分的關聯派生關系,引出山水、人的親緣關系。以羊媽媽哺育小羊羔成長的情景,引出延安人民對“我”的養育之恩。興句與接句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
二、興句與接句之間無意義上的聯系,只是作為吟詠的引子,並確定韻腳。
1、百靈子雀兒百靈子蛋,誰不知道哥哥是好漢。百靈子雀兒百靈子窩,誰不知道哥哥沒老婆。(《陜北民歌·信天遊》)。
2、興句與接句在意義上無甚關聯,主要是制造吟詠的氛圍,使上下句韻腳相諧。句末的“蛋”與“漢”押韻,“窩”與“婆”韻腳相諧,適於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