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
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壹首四言詩。原文: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裏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裏湧現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壹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背後事件:
曹操為消滅袁氏殘余勢力,鞏固北方,於建安十壹年(206)開鑿溝通呼沱河、鮑丘水的平虜、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輸送軍需。次年夏,曹操統軍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
時雨澇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曹操采納當地名士田疇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備的建議,乃回師,詐稱待秋冬進軍。烏桓軍因此戒備松弛。
曹操以田疇率部曲為向導,上徐無山(今河北遵化東),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壹帶),於崇山峻嶺中疾行數百裏。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兩軍相遇於白狼山(今淩源東南)。烏桓軍隊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
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等待後方的重兵,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
立刻進行交戰,勸戰氣勢壯氣奮發。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誌,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鬥陣形,於是,曹操采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
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於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余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