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銀礦床數量最多,分別占22%和17%。高品位銀礦床和半低品位含銀礦床很少,以中小型為主。碳酸鹽巖中熱液銀礦床較多,且多為獨立* * *成因礦床,居各類之首。兩類銀礦床的分布各有特點。在天山和內蒙古的黑吉造山體系中,矽卡巖型占多數。含礦地層為元谷峪(哈密玉溪、肅北塔爾溝)、寒武系(林曉曦、翠紅山)、奧陶系(四平山門)、石炭系(花牛山、天寶山)、二疊系(白音諾等)。),產於二疊紀。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其次為加裏東期和海西期。秦嶺地區也以矽卡巖型為主,青海省鄂拉山地區以層控矽卡巖為主。李付東等人(1993)認為它是由海洋噴流沈積改造形成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也以矽卡巖類型為主,包括富鐵矽卡巖(大冶型)、富銅矽卡巖(銅綠山、程門山、鳳凰山等)。)、鉛鋅銀矽卡巖(徐橋貴池肅州地區)和含鉛、鋅、銅、銀的硫基新橋矽卡巖。絕大多數礦床為含銀矽卡巖型,只有徐橋礦床為A級,肅州地區b級較多,長江中下遊地區只有著名的棲霞山鉛鋅銀礦床發現於熱液礦床的碳酸鹽巖中。含礦地層從寒武系(徐橋)到三疊系,三疊系礦床最多,其次是石炭-二疊系。
圖9-6中國東部火山巖及其金銀礦床示意圖。
華北地臺北緣、湘南、粵北和右江是產於碳酸鹽巖中的矽卡巖型熱液礦床的發育區。華北地臺北緣著名的矽卡巖型礦床有青城子礦區的南山、馬貴溝、梆子溝,八家子礦區的鐵、鉬、鉛鋅、銀矽卡巖帶、銀葉嶺、大灣、吊泉等。除燕山期花崗二長巖與寒武系灰巖和奧陶系灰巖接觸形成的後期矽卡巖外,其他礦床多為元谷峪大石橋組、高於莊組和霧迷山組碳酸鹽巖形成的矽卡巖。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期。關門山是華北地臺北緣碳酸鹽巖中最著名的熱液鉛鋅銀礦床。高家堡子是新近在青城子礦田上部含礦層中發現的大型獨立銀礦床。八家子礦床最外圍為含菱錳礦和菱錳礦的應時脈型銀礦體,奧陶系碳酸鹽巖中的山門銀礦屬熱液型。
南嶺地區著名的矽卡巖礦床有黃沙坪、柿竹園、水口山和銅山嶺[Cu-Pb-Zn-(Ag)]。贛南的保山、李嬌;姚剛賢(鎢鉛鋅銀);大廠毛拉、個舊老廠、獨龍滿家寨[錫-鉛-鋅-(銀)]等。產於碳酸鹽巖中的熱液礦床有凡口、安塘嶺、大廠龍頭山、獨龍族南黨場、個舊鹿塘壩等,均為獨立或* * *銀礦床。除凡口礦床外,其他幾個礦床都有相應的矽卡巖型伴生銀礦床相鄰。含礦地層從震旦系到三疊紀,其中泥盆系最重要,其次是石炭系和二疊紀,然後是寒武系。南嶺地區兩類礦床的礦石工業類型也較多,但以鉛鋅銀為主,以錫鉛鋅銀和鎢鉛鋅銀為特征(見表9-4)。
康滇黔地區。熱液礦床主要產於碳酸鹽巖中。含礦地層主要為康滇地軸上的震旦系、雲貴交界的石炭系和二疊系,寒武系至泥盆系均產於滇東北。成礦時代為印支-燕山期,以* * *和伴生銀為主的鉛鋅礦床。
產於碳酸鹽巖中的大型銀礦床大多受斷裂帶控制,如凡口礦床。中心區是北北東向F3和F4斷層與北東向斷層的交匯處。在剖面上,礦體沿F3斷層呈瓜蔓狀或串珠狀沿斷層兩側分布。棲霞山礦床產於F3斷層沿線的上泥盆統和上石炭統斷裂帶中,斷層角礫巖和崩塌角礫巖是最好的含礦巖石。關門山礦床也受溶洞構造控制。會理天寶山和大梁子礦床的主礦體是受兩組構造交匯控制的大型角礫巖狀礦囊。
與巖漿侵入和交代作用有關的矽卡巖礦床與富銀熱液礦床伴生。矽卡巖型靠近接觸帶,熱液礦體位於外帶,如水口山和康家灣礦床、銅山嶺和安塘嶺礦床、香花鋪含銀矽卡巖型鎢錫礦床和茶山鉛鋅銀礦床。李嬌礦區的礦石也是分帶的。靠近巖體的外接觸帶為含銀矽卡巖白鎢礦帶,向外為* * *含銀鎢鉛鋅帶,外側為獨立的銀鉛鋅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