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維的古詩古詩有哪些 還有古詩的意思呢

王維的古詩古詩有哪些 還有古詩的意思呢

青溪

王 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每當我來到這黃花川上,總得要經過青溪的流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裏。 那曲折的山路千回萬轉,其實這段路途不滿百裏。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 水流過亂石發出喧鬧聲,靜謐地融化松林的翠影。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水波蕩漾泛出碧綠水草,水面澄明倒映青蔥蘆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 我的心境早已恬靜安然,就像清澈溪水平靜淡泊。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請讓我留在溪邊巖石上,竟日悠閑垂釣了此終生。

評點

本詩寫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維在藍田南山隱居初期寫的,又叫《過青溪水作》。詩人通過歌頌青溪的寧靜,表明自己喜愛閑適生活的情趣。

前四句總體介紹了青溪。黃花川在今天陜西鳳縣,青溪在今天陜西沔縣,兩地距離不遠。“每逐”表明詩人曾多次順著青溪進入黃花川遊玩。山勢的蜿蜒曲折使得這段不足百裏的路程顯得豐富多彩,非常吸引人。

接下來的四句,詩人用了“移步換形”的手法,寫了青溪的各種景色。詩人穿行於山間亂石之中時,青溪的水聲喧鬧,壹個“喧”字在聲音上形成了很強的震撼力。流過松林平地時,溪水又變得安靜起來,沒有任何聲音。清澈的溪水與兩旁翠綠的松樹相互映襯。第五、六句,詩人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詩的意境有聲有色地營造出來。青溪流出松林後,到了壹片開闊地,只見荇菜、菱葉浮在水面上,青翠蕩漾;蘆花、葦葉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滿詩意。這裏的“漾漾”形容水動的樣子,“澄澄”形容水靜的樣子,動靜相應,非常生動。

結尾四句表達了詩人的想法。青溪的景色談不上秀美絕倫,但為什麽這樣吸引人呢?這是因為詩人的心情。詩人將青溪清新的景色的自己閑適的心境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統壹。之後,詩人用了東漢嚴子陵在富春江上垂釣的典故,表明隱居的意願。

本詩清新雅致,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很自然,詩意無窮。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 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聖明的朝代沒有隱居的人,精英俊秀都來為朝廷獻力。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於是使那些東山中的隱士,不效法伯夷叔齊山中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妳雖然落第離金馬門很遠,誰能說妳的才能主張不對?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妳經過江淮時度過寒食節,進入京洛時已經縫制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擺酒在長安路上為妳送別,感嘆知心好友要與我分離。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妳將要乘船回歸南方故裏,不多久就要回到自己家門。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綠樹伴隨著妳遠去的身影,眼前孤城映照著落日余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我們的謀略雖然暫不見用,但不要因此就說知音稀微。

評點

本詩為詩人送落第友人歸鄉的贈行詩。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季通,王維好友。

落第可謂人生中的沈重打擊。綦毋潛落第返鄉,心情必然沮喪。作為綦毋潛的好友,詩人力圖多方面給予他安慰。在這首贈行詩中,詩人不僅稱頌“英靈盡來歸”,還為“吾謀適不用”而由衷慨嘆。這兩句看似矛盾,卻恰是詩人構思精巧之處。詩人對前者是譏諷,對友人是勸解和安慰,安慰友人不必灰心喪氣,勉勵他,並令他相信在聖明的朝代有才幹的人最終會被重用。

整首詩在“勸慰”的主旨上進行渲染,熔敘事、寫景、抒情於壹爐,既有慨嘆,也有鼓勵。全詩寫景清婉,抒情自然,慨嘆由衷,鼓勵真摯,讀來讓人振奮不已。“反復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憂”,是清人對本詩的評語。

送別

王 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請君下馬來喝壹杯酒,敢問朋友妳要去何方?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妳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

評點

本詩為詩人送友人歸隱之作。詩人對友人的歸隱是支持的,但友人的歸隱是仕途不得意所致,詩人對友人的遭際不順也表現出了惆悵,但更多的是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全詩含蓄委婉,意味深長。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很平淡自然,每句皆是按照事情的發展淡淡道來,絲毫不見雕琢的痕跡,仿佛詩人信筆寫來,分外隨意。然而細品之後不難發現,這首詩內涵深刻,意境悠遠,可謂藏而不露。就像詩人的其他詩壹樣,這首詩也是詩中有畫,而且這壹畫景並非詩人有心為之,而是渾然天成:詩人下馬和友人***飲美酒,兩人之間的問答,友人遙指遠處的高山,白雲無邊飄蕩。除了展現出壹副淡雅的畫面外,這首詩又體現了壹個“情”字:兩人相見時苦澀的歡悅,兩人間的關心,友人的不得誌,以及詩人對白雲無邊飄蕩的慨嘆。這些皆來自詩外,但卻是詩中所包含的東西。

詩的開頭四句看起來平淡,其實寫得很樸實。第壹、二句寫飲酒話別,文字質樸、意境藐遠。詩人開篇點題,提出疑問,借此表達對朋友的關心:詩人在路旁遇見友人,下馬和他***飲美酒,之後關切問他要到哪裏去。第三、四句簡練說明了友人隱居的因由和處所。其中,“不得意”除了表達友人的隱居因由和不得誌的真實情緒外,還從詩人的角度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意。“南山陲”指終南山邊,離長安不遠。

在第五、六句中,詩人對友人進行寬慰,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他的羨慕。詩人說:“我不再問了,妳只管去吧。妳不必感到沮喪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雲,世間的壹切都是有盡頭的。”這兩句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不以為然,也流露出了壹種無奈的情愫,既是對友人的寬慰,也是對歸隱的向往。結尾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使全詩韻味驟增,詩意頓濃;詩人羨慕有心,感慨無限,讓全詩耐人尋味。

渭川田家

王 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夕陽映照著安靜村莊,深巷裏歸來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老人惦念著放牧小兒,倚著杖棍在門口眺望。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麥苗開花野雞啾啾啼,春蠶休眠桑葉已采光。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田夫們扛著鋤頭回家,相見時依依說短道長。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我多麽羨慕農家安閑,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評點

本詩是壹首田園詩。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初夏傍晚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閑逸自得。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家生活圖景也是詩人閑適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稱渭河。

本詩的核心為壹個“歸”字。詩人壹開篇,首先描繪了夕陽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蒼蒼暮色的濃烈氛圍,作為全詩的總背景。隨後,詩人用壹個“歸”字,描寫了牛羊緩緩回到村裏的情景,讓人不禁想起《詩經》中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癡癡地看著牛羊回到村裏,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時,詩人見到了更加動人的情景:柴門之外,壹個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著放牧回來的小孩。這樣壹種質樸的感情,深深觸動了詩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樂趣。剎那間,他感覺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這日落時分,似乎“皆在思歸”。所以又寫下“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四句,這四句更著重於體現“思歸”的情愫。

詩人親眼看到這壹切,不禁聯想起自己的處境及遭遇,內心充滿感慨。自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張九齡遭人排擠而離開朝廷後,詩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進退維艱。在這種心情下,他來到田野,看見眾人都有所歸,只有自己沒有歸處,怎麽能不羨慕而悵惘呢?因此,詩人慨嘆道:“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式微》為《詩經·邶風》裏的壹篇,詩人反復吟嘆“式微,式微,胡不歸”,是借此表達自己非常想隱退田園的心情。這兩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陽照墟落”相呼應,而且在內容上也與“歸”字相合,令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壹起,點明了全詩的主題。讀完最後壹句,才明白詩人在前面著重寫“歸”,原來是為了以“人皆有所歸”來反襯自己“無所歸”;以他人都能及時、自在、歡悅地歸去,反襯自己隱退太晚和混跡宦途的孤苦、愁悶。本詩的最後壹句,可以說是整首詩的重心及靈魂之所在。

西施詠

王 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美麗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長久低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早晨還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吳宮的貴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貧賤時不比別人特殊,顯要後才感覺到稀奇。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招呼女傭人替她搽粉,用不著自己打扮穿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吳王寵愛更嬌態迷人,愛憐過度竟不明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過去壹起浣紗的同伴,不能夠壹同乘車回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奉勸西施鄰家的女子,怎能夠效法西施之美?

評點

這首詩借詠贊西施,比喻為人。本詩描寫古代美女西施,贊頌西施的美艷絕倫不可仿效。西施,又稱西子,名為夷光,春秋戰國時越國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當時越國臣服於吳國,越王勾踐身臥柴薪、口嘗苦膽,謀求復國。在國家危難之時,西施將身許國,由越王勾踐敬獻給吳王夫差,成了吳王最寵幸的妃子。吳王因為迷戀西施美色,無心朝政,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相傳吳國滅亡後,西施和範蠡壹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於首位,成為美麗的化身及代名詞。

在本詩中,詩人借西施由浣紗女到吳宮妃,由低微卑賤到無比尊貴這種偶然的命運變更,來諷喻有才能之士只能憑借偶然機遇獲得君王看重的社會現實,抨擊了不重才學重機遇的不平世態。恰如陳子昂曾經在《隗君》詩裏所寫的“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詩人也在本詩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賢臣”這種際遇的難得。“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兩句詩,對那些趨炎附勢、平步青雲的權貴進行了嚴厲的諷刺,表達了詩人宦途失意、壯誌難酬的憤慨。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四句,寫西施有傾國傾城的美貌,不可能長時間處於低微地位。接下來,“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六句,寫西施壹旦獲得君王的恩寵,身價便壹下子高出百倍。“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四句,寫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簡直是自不量力。全詩語句盡管淺顯平淡,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裏寫道:“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這句評價頗為中肯。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 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黃昏山色變得分外蒼翠,秋天江水日夜緩緩流動。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倚著棍杖站立在柴門外,迎風聆聽那傍晚的蟬鳴。

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 渡口邊斜映著落日余暉,村落裏的炊煙徐徐上升。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又遇到醉酒的狂人接輿,在我面前縱情高歌狂吟。

評點

這是詩人隱居輞川與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詩人通過描繪輞川壹帶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寫了隱居生活的閑適情懷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輞川,本水名,在今陜西藍田縣終南山下。王維在此建有別墅,並常與裴迪遊樂其中,賦詩唱和。

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緩慢流淌,叮咚作響;天色漸晚,山色也顯得更加蒼茫。詩句並沒有說出壹個“暮”字,讀者卻感受到黃昏將至。“轉”字和“日”字用得極好:山本呈靜態,詩人用壹“轉”字,便通過顏色的轉變使它有了動感;水是流淌的,詩人用壹“日”字,就讓人體會到水流源源不斷、流動不息的永恒。短短十個字,描摹出壹幅動靜皆宜、音色俱佳的畫面。

頷聯刻畫詩人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詩人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詩人靠著柴門,迎風聽蟬鳴。這兩句將詩人閑適的心態、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繪得生動傳神。

頸聯寫原野暮色。水邊有渡口,陸上有村莊,夕陽西下,炊煙裊裊,這是傍晚鄉村的典型景觀。夕陽是自然景觀,炊煙則是人文景觀,由此可見詩人在選景時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渡頭余落日”壹句,準確地將落日與水面相切的瞬間定格,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悠長。“墟裏上孤煙”壹句明顯化用了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詩句。不同的是,陶詩是以擬人手法表現遠處村莊上空炊煙繚繞、不忍離去的情味,本詩則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圖展現傍晚第壹縷炊煙裊裊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謂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極妙,生動地寫出了炊煙飄然升空的動態。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壹幅和諧幽靜而富有生機的田園風景畫。

尾聯贊裴迪。王維自稱五柳,以陶潛自況。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沈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暗含對裴迪的欣賞之意。這兩句成功地刻畫出兩個隱士的形象。

全詩風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壹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堪稱佳品。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蕩。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連。

評點

本詩描寫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蓮動的景色描寫得極富生氣,充滿了詩情畫意。而詩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於隱居生活的愜意,也被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本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作品之壹。秋暝,秋晚。

本詩開篇點題。首聯僅用十個字就將空山雨後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現出來。寫法大氣,非常有寫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極妙,壹語雙關,既將雨後天高雲淡的情景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突出了世間萬物之美,又暗示了詩人恬淡悠閑的心情。由此,新雨過後,山谷裏空曠清新、涼爽宜人,讓人流連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現在了讀者眼前。

頷聯緊承上聯而來,繼續寫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後,鄉村的壹切都顯得那麽清新、幹凈,令人心曠神怡。松林被雨沖刷後,壹塵不染,青翠欲滴;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幽靜的松林,四處壹片靜謐。到此,詩人描寫的都是靜景。緊接著,詩人筆鋒壹轉,開始寫動景:清澈的泉水緩緩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響,猶如天籟般清脆悅耳。“明月”與“清泉”,“照”與“流”,這壹上壹下,壹靜壹動,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將幽靜清新的鄉村美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從表現手法上來看,詩人在此並未著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將景物的動人之處展現在人們面前,其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可見壹斑。

頸聯的畫面動感很強,由寫景轉而寫人:竹林中傳來了陣陣歡歌笑語,原來是少女洗衣歸來了;碧綠的蓮葉晃動著向兩邊傾倒,原來是漁船輕輕地搖蕩過來了。少女和漁船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寧靜氣氛,使本詩更加具有動感的魅力。在這裏,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當時正值傍晚,這種寫不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襯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聯兩句為詩人的主觀感受:詩人很鐘情這裏寧靜安詳的鄉村生活,想留下來。即使現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動人。另外,詩人將《楚辭·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義雋永,誌趣高雅,令人回味無窮

本詩語言清麗優美,字裏行間滿溢感傷情懷,頗為感人。

歸嵩山作

王 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清澈的川水環繞壹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自在悠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流水啊好像對我充滿情意,晚歸的禽鳥同我壹道回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評點

本詩為詩人辭官歸隱回嵩山途中所作,寫出了詩人辭官歸隱途中的所見所感。全詩清新淡遠,描寫了嵩山下江野清冷蕭條的暮色,抒發了詩人淡泊的情懷,也流露出詩人淡淡的感傷情緒。整首詩景的展開很有層次,前六句可以說是壹句壹景,壹景壹畫,每句中都有壹個主導的意象:清川、車馬、流水、暮禽、荒城、落日,把整個畫面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時稱中嶽,因居五嶽之中山勢又高,因此被稱為嵩高,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

首聯寫詩人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環繞著壹片長長的水草豐茂的沼澤地,詩人乘坐的車馬從容不迫、緩緩前行。

頷聯寫水與鳥,其實是托物寄情,移情及物。詩人將“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展而來,承接自然。

頸聯寓情於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寥寥十字,四組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壹幅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詩人歸隱途中所見秋景,黯淡淒涼,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變化。

尾聯寫山之高,點明詩人的歸隱地,並表明詩人歸隱的宗旨。“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嵩高”,即嵩山,交代歸隱的地點,照應詩題;“閉關”,不僅指關門,而且暗含閉門謝客之意,表明詩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世事的宗旨。

全詩層次整齊,情景並舉,於景中寄寓深情。在詩人筆下,既有歸山途中的美麗景色,也有隱約可見的詩人感情的細微變化:從安詳從容,到淒涼悲苦,再到恬淡安適。詩人既表現了對辭官歸隱的向往,也表現了對現實的憤激不平與無可奈何。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不知道香積寺在什麽地方,攀登好幾裏才登上了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裏何處傳來悠悠鐘聲。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中泉水撞危石響聲幽咽,松林裏日光照射也顯寒冷。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傍晚在空潭彎曲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練功制服毒龍。

評點

這是壹首寫遊覽的詩,詩人抒寫了探訪香積寺的所見所感。探訪香積寺,是詩人尋仙奉佛生活中的壹個片段。本詩為寫寺院的名篇,描寫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寫詩人消除世俗雜念安心修禪的心願。香積寺,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南。

首聯寫香積寺隱在深山裏,常人不知,詩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詩人想要尋訪。詩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走了好幾裏路,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卻還沒見到寺院,表面寫雲峰,實則映襯香積寺的幽邃深遠。這句詩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灑脫不羈的性格。

頷聯、頸聯寫詩人在山中的所見所聞。頷聯寫,詩人來到山裏,只見古木參天,杳無人跡,忽然,不知何處傳來隱隱鐘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壹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於山深林密,詩人不知道鐘聲從何而來,只聽見“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何處”二字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時也巧妙地寫暗示了詩人尋覓知音的急切心情。

頸聯寫得最傳神。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裏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也是絕妙。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塗抹在壹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僅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詩人此時暗淡的心態,與紅塵官場喧囂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尾聯抒發感想。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壹個水潭中,曾有壹毒龍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詩的題意在於寫山寺,但詩人並不正面描摹,而是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詩在寫寺院,又未見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

終南山

王 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終南山高聳入雲靠近天都,山勢連綿壹直延伸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回頭望可見白雲連成壹片,走進山中卻又看不見雲霧。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高高的中峰劃定不同分野,大小的山谷陰晴變化懸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想要投奔壹個人家去住宿,隔著溪水問那打柴的樵夫。

評點

這是壹首詠嘆終南山宏偉壯大的五言律詩。寥寥四十字,便將偌大壹座終南山傳神地刻畫出來,足見詩人創作功底之深厚。本詩是山水詩名篇。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終南山的雄偉壯麗,筆墨豪雄中又有細膩,壯美中又有嫵媚。全詩氣勢磅礴,境界闊大。終南山,在今陜西省長安縣南。

首聯以誇張的語言寫遠景,極言山之高遠,勾畫出終南山的總輪廓。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詩人卻說它“近天都”,是誇張,也有道理:詩人在遠處遙望終南,終南的主峰“太乙”在詩人的視野裏的確與天連接,這顯然是壹種視覺上的真實。同時,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未到海隅,詩人卻說它“接海隅”,固然也是誇張,然而從長安遙望終南,西不見頭,東不見尾,確實有“接海隅”之勢,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頷聯寫近景,寫的是詩人身在山中的所見。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之間;然而繼續前進,白雲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兩邊的白雲又合攏成茫茫雲海。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看不見了;回頭看,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這兩句,詩人用細致的筆法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

頸聯進壹步寫詩人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山之南北遼闊和巖石溝壑的形態。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收全景於眼底,見南北遼闊,千巖萬壑,千姿百態。

末聯寫,詩人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便有了“隔水問樵夫”句。詩人既到“中峰”,這裏的“水”可能是指深溝大澗。這兩句中,人物的出現使全詩更加生意盎然。

總的看來,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在於以個別顯示壹般,以不全求全,從而使詩歌產生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萬壑古樹高聳雲天,千山深處杜鵑啼囀。

山中壹夜雨,樹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壹夜未停,樹叢梢頭流淌百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 漢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訴訟爭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望妳發展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評點

本詩的主題是贈別。壹般的贈別詩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描寫眼前的景物抒發離別之情。但這首詩中,詩人卻將送別之情含於勸勉之中,鼓勵李使君入蜀後效法先賢有所作為。全詩毫無壹般送別詩的感傷氣氛,情調昂揚開朗。此外,詩人開篇便用想象的手法,寫了李使君將要任職的梓州的雄奇秀美風光,令人浮想聯翩。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縣。

前四句主要描寫了梓州山川樹林的勝景。首聯用了互文的手法,統寫景色,頗有氣勢,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被後來的詩評家稱為律詩工於開頭的典型。頷聯承接前首聯,從細節處去寫,將壹幅奇妙的景色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下過壹夜雨後,山泉湧出,遠遠看去,好像掛在樹上壹樣。山的高險和山泉的奇美赫然展現在讀者眼前。第三句對應首聯中的“山”字,第四句對應首聯中的“樹”字,構思巧妙。無論從畫面、氣勢,還是意境、語言、結構,這四句都寫得很奇妙。

寫完當地的自然景物後,詩人開始寫那裏的民風,勸勉李使君要為百姓謀福利。頸聯中的“漢女”、“巴人”、“幢布”、“芋田”都極具蜀地特點,代表了那裏的風俗:梓州的婦女要按時向官府交納用幢木花織成的布匹;梓州的農民會因芋田發生糾紛。尾聯,詩人借用了漢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勸勉李使君要學習文翁,有所建樹。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在蜀地興建學校,培養人才,使蜀地慢慢發展起來,不再落後。

本詩堪稱唐詩中送別的佳作,全詩意境高遠,體現了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

酬張少府

王 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自思沒有那良好的謀策,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妳問什麽是通達的道理,請看江深處唱歌打魚人。

漢江臨眺

王 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漢江在楚地連接三條湘水,西起荊門往東與九江相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遠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縹緲若有若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岸邊都城好像在水上浮動,天水相接波濤滾滾蕩雲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襄陽的風光是多麽美好啊,我願在此地酣飲陪伴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