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求學困難的古詩或文言文

求學困難的古詩或文言文

1. 誰有積極面對困難的古詩或文言文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前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

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壹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

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

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

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壹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壹

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

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 描寫艱苦學習的古詩或詩句

古人自古就有勸學以及奮發學習的傳統,也留下眾多的名言名句,根據目的不同解釋如下: 1、勸學類的: 宋代詩人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朱熹的《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雜感類的: 宋代詩人劉過《書院》: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清代詩人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壹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壹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組詩之《春》: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

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

3. 壹篇求學的古文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壹,火就燥也,平地若壹,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 qú ) 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壹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壹之也。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4. 誰知道高中的壹篇古文,講的是求學的困難

送東陽馬生序

在百度查查這古文就行了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於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引導,趨百裏外,從師叩問。經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辛勤的勞動,經歷了無數辛酸後,終於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壹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誌。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作者最後以“勤且艱”小結自己的學習生涯,想必馬生能從中受到啟發。

5. 關於求學上進的古文名句

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自唐代詩人顏真卿的《勸學》

原詩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出自兩漢佚名的《長歌行》

原詩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雕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3、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出自宋代詩人朱熹的《勸學詩》

原詩

《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壹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

4、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出自唐代孟郊的《勸學》

原詩

《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

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壹點兒煙也不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來。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壹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詩人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原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6. 描寫艱難求學經歷的詩句——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出自《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明代)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

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

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壹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

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

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

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擴展資料: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壹篇贈序。

在這篇贈序裏,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

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賞析

此篇贈序是宋濂寫給他的同鄉晚生馬君則的。

作者贈他這篇文章,是以勉勵他勤奮學習,但意思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中引申而出,婉轉含蓄,平易親切,字裏行間充滿了壹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後輩的殷切期望,讀來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