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賞析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壹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是壹首在戰亂中憂國思家的抒情詩。盡管春天來臨,草木茂盛,但滿目看去,壹片淒涼破敗。感傷國事,看春花落淚;悵恨離別,聽鳥鳴心驚。在戰亂中,特別思念親人,多麽想得到家人的音信啊!看著眼前的春光,心裏反而悲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壹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壹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壹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壹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內涵卻能相通,壹是觸景生情,另壹則是移情於物,可見詩內涵之豐富。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麽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壹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寥寥十字,使壹位愁緒滿懷的白發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作者望春,並沒有得到任何快慰,卻為“感時”、“恨別”所困,終至煩躁不安,頻頻抓撓頭發。盡管詩人這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煎熬,頭發越來越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從章法上看,這壹聯是把前面分別抒寫的“感時”、“恨別”兩種感情統壹起來,收結全篇。作者選用搔發這壹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很自然地引導讀者進入詩的意境,產生***鳴。
練習題:
①詩人寫此詩時,正身陷安祿山叛軍占領下的長安。國家動蕩不安,家人骨肉離散,眼前的春景更讓人感觸從生。沈痛的感情通過“感時花濺淚”“白頭搔更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②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到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沈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③言明春望所見的名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④用美景反襯憂傷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⑤寫戰火連天,家書難覓的千古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⑥寫自己心念遠方家庭安危,又自嘆年老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