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我需要了解有關杜甫在甘肅的詳細事跡,大家幫幫忙,給我說壹些吧。謝謝!

我需要了解有關杜甫在甘肅的詳細事跡,大家幫幫忙,給我說壹些吧。謝謝!

公元759年初秋,48歲的杜甫攜帶妻兒逃離了戰亂和饑饉困擾的關中,在通往秦州(天水)的崎嶇山路中艱難地行進。他想在秦州住下來,等待戰亂的結束。然而,他在秦州徘徊了3個月,沒有找到理想的結廬之所,又把希望寄托在同谷(成縣),結果同谷也使他失望了。這年的年底,杜甫離開了甘肅到達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城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了壹座草堂。於是成都杜甫草堂成了中國文化的聖地,千百年來為人們敬仰和向往。

秦州和同谷沒能留住詩聖,杜甫與甘肅擦肩而過,成了隴右士人揮之不去的壹件憾事。杜甫原來是真心想在秦州住下來的,他曾同贊公和尚幾次前往西枝村(距天水五六十裏,通往麥積山的途中),希望找到壹處向陽的搭建草堂的宅地,但終究未能如願。

我們不妨作個設想,假如當年杜甫果真找到了滿意的結廬之所,將是怎樣的情景,歷史會改寫嗎?舉世矚目的杜甫草堂就坐落在了天水,而不是成都?流芳千古的詩句將把秦州人文送上中國文學史的最高殿堂?將不是丞相祠堂,而是伏羲廟堂,不是錦官城,而是“秦州城裏柏森森”?有詩聖的詩句為證,不怕別人把羲皇故裏搶了去。順著這條思路暢想下去,麥積山,南郭寺,卦臺山,三陽川應該早就名滿天下了。試想杜甫如果在秦州聽到平叛勝利的消息,那首千百年來使人們熱淚盈眶的名句豈不成了“隴外忽傳收薊北”?隴原便成了人們心儀和註目的地方?

歷史畢竟不能改寫,壹切都是自娛自樂的瞎想,可是當年杜甫為什麽要離開隴右呢?為什麽就住不下來呢?通常的說法是難以維持生計,而為什麽難以生計呢?僅僅是隴右偏僻,貧困,少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迫使杜甫去采藥,摘橡果嗎?為什麽不替杜甫設身處地想想當時的人文環境呢?

沒有官員的支持是最要緊的原因。當年秦州沒有慧眼識人才的嚴武式的官員,不能給杜甫特殊的關照。壹個同谷縣宰先是寫信邀請杜甫去同谷安家,而去了之後又爽約變卦,使杜甫進退維谷。杜甫當時是落魄棄職的小官,詩名還不大,詩聖的名號是唐以後儒家師徒封的,想必當時隴右文化界並未看重這位日後的詩壇巨星。隴右地僻,民風閉塞,大約待人漠然、冷落了我們的詩聖。

而杜甫到了成都頗為順利,有官員的支持,有鄉紳的資助,有鄉鄰的友善,還有詩友的唱和捧場,草堂很快落成。杜甫的身心也舒展起來,他欣賞語燕新巢,近水沙鷗,接受故人供米,村釀老酒。在歷盡困頓之後,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杜甫雖然在成都草堂只生活了4年,但這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最具標誌性意義的地方。他壹生漂泊,居無定所,就其本意來講,他最希望在長安天子腳下生活,以做官實現平生的理想。然而命運多舛,杜甫註定與京城和宦海無緣,卻成就了他永垂史冊的詩名。在成都及其後來在蜀地輾轉期間,是杜甫詩歌創作走向藝術顛峰的時期,因此成都草堂就成了詩聖的象征。

隴右士人深深遺憾這歷史的擦肩壹過,大約是為了彌補缺憾,考證出天水曾建杜甫草堂有八九處之多。成縣將杜甫住過壹個月的地方擴建為杜甫祠堂,後改名杜甫草堂,作為旅遊重點項目。其實杜甫在這些地方僅僅借住過三四個月,室未築,何言堂?不過是希望詩聖能在隴右多留些遺跡吧!難舍的文化情結使甘肅文化人念念不忘杜甫的100多首隴右詩,稱這是杜甫繼“三吏”“三別”之後,又壹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新高度,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

論起杜詩,不禁使人想起壹代偉人毛澤東的評價來,當他以政治家的角度看杜詩,曾大力推薦“北征”等反映社會狀況的作品,而他以詩人的口味品唐詩時,卻說杜詩少詩味,更喜歡三李,尤其是李白。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個人喜好,而當時壹位頂級名人卻為此寫了壹本揚李罵杜的書,惹出壹場超出文學評論的道德人品官司,至今為學術界所不齒。總之,將杜詩作為“詩史”看的,多是史論家和政治家,尤其研究文學史和社會史的專家,認為杜甫的每壹首詩都很重要。而從藝術角度來欣賞,人們更喜歡杜詩中詩味濃厚的篇章,更喜歡吟誦“潤物細無聲”“感時花濺淚”“不盡長江滾滾流”“門泊東吳萬裏船”這些韻味無窮的詩句。隴右詩,包括“秦州雜詩二十首”,多是記敘性的,恐怕是杜甫當年以詩為書信,告知親友自己的經歷和見聞的吧。其用來研究唐代隴右歷史和社會風貌有價值,但當做文學作品欣賞,畢竟少了些詩味。

隴右沒能留住詩聖的確遺憾,而遺憾的事卻不僅此壹樁。隴上這塊地方很奇怪,能夠孕育發源許多偉大的東西,但發展和輝煌卻是離開了它的時候。秦人發跡於隴南,而東去關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集權的中央帝國,禮縣大堡子山只留下秦公殘缺不全的陵園。無獨有偶,建立周朝的周人先輩也是在隴東興起的。再往前追溯,伏羲始起於隴地,而演八卦於中原;黃帝葬於橋山(即現在慶陽市正寧境內),而後來祭陵於陜西;許多歷史上甘肅籍或祖籍甘肅的著名人物,飛將軍李廣,詩仙李白,草聖張芝,針灸創始人皇甫謐等,都是建功於別地,揚名於他方。這種現象似乎遺傳了下來,凡是甘肅出生或在甘肅工作過的政界,學術界,企業界,藝術界以至新聞電視界的傑出人物,大都離開甘肅後作出非凡的業績。難道這裏缺乏人才成長和發揮的環境條件?難道這裏除了貧困落後還少了些人文關懷?難道這塊土地只耕耘不收獲?

杜甫離隴右而去,畢竟是歷史的過客。甘肅怎樣尋找過去那創造性的基因,優化環境和條件,留住人才並吸引人才,是應該謀劃並付諸行動的長久大計。(陳少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