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齊桓晉文之事這段議論采用了什麽論證方法

齊桓晉文之事這段議論采用了什麽論證方法

1、運用列舉論證的方法

(1)事例:以羊易牛

說明齊宣王具備仁心,他看到牛恐懼發抖,無辜被宰,興起不忍之心。

(2)語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齊宣王引用詩句稱贊孟子知道自己心意,並令他有所感悟。

語例: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說明以身作則,可以推展到治理國家。

(3)設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說明齊宣王雖有仁心卻說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來,只是不肯做。

2、運用了譬喻論證的方法

(1)以“見輿薪”、“舉壹羽”比喻保民。意思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2)“挾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為長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1)“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以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

(2)以“恩足以及禽獸”和“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表現齊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4、運用了遞進論證的方法

根據齊宣王的經歷來設問,引導其思考,然後說明事理,層層遞進。

5、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

用近義事例來推論“壹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