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
2.《蔡秀才求予所作記作詩贈之時蔡移居》
年代: 宋 作者: 陳造
古人四壁居,今人猶嘆息。
蔡子攜百指,亦自無四壁。
分絕檳榔求,未斷文字癖。
此行誰知己,所向盡艱食。
予文久自知,不作杯水直。
方君忍饑雷,可語寧此石。
3.《下第送宋秀才遊岐下·楊秀才還江東》
年代: 唐 作者: 許渾
年來不自得,壹望幾傷心。風轉蕙蘭色,月移松桂陰。
馬隨邊草遠,帆落海雲深。明旦各分首,更聽梁甫吟。
4.《書王秀才壁》
年代: 作者: 李中
茅舍何寥落,門庭長綠蕪。貧來賣書劍,病起憶江湖。
對枕暮山碧,伴吟涼月孤。前賢多晚達,莫嘆有霜須。
5.《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
年代: 宋 作者: 蘇轍
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
溪上路窮惟畫舫,城中客至有罾魚。
東來只為林泉好,野外従教簿領疏。
不識徂徠石夫子,兼因女婿覓遺書。
壹、秀才解釋
1.優異之才。
2.舉士名目——漢時開始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
3.學生泛稱——元明以來用以稱書生、讀書人的壹種稱呼。
4.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
5.壹些成年人對學習較好學生的稱呼。
二、歷史淵源
秀才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壹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壹。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壹科,不久即廢。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水滸傳》以王倫為「不第秀才」,有輕蔑的意思,指他覓舉未成,在選拔考試中名落孫山。宋代秀才名銜,無需經過考試取得;但明清時代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必須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後也不壹定能夠應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