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
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愛國 *** ,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 *** 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譯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裏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壹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於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後從容就義。他後期的詩作主要記述了抗擊元兵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註釋 ①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
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壹經,指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壹名及第。
③幹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
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壹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裏四周星用整數。舊註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
④“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⑤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壹。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
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⑦汗青:史冊。
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制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誌而作。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概其餘。
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
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
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壹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
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2. 古代文人的生死觀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學命題。
有人談生因之苦惱,有人論死為之色變,也有人三緘其口不置可否。叔本華在他的《悲觀論集卷》中開篇就指出,人生來只以受苦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脫離悲慘世界的壹種不錯的方式,苦難“直至死亡才結束”,這與盧梭的“當我呱呱落地的時候就已進入競技場,直到身死時才能離開”①的觀點無二。
但美國哲人諾爾曼.布朗則不能接受死亡,他認為“生本能與死本能的重新統壹只能被設想為歷史過程的終結”②。更多的人則是順生順死,把握現時生活,不去追究死亡,更遑論談及二者了。
但中國文人的生死觀則大多居於豁達,所謂“民不畏死”,死當然難以奈何他們。東晉葛洪知道“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③,這點與漢代揚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④的看法相同。
而孟子雖然提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但他生不茍且死不躲避,能夠為義而慨然舍生凜然赴死,並沒有失其本心。再者如莊子所言的“死生為晝夜”,則將之視為瞬息間的交接,“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壹念之間就可能與死神打上交道,存亡之理要在達觀。
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測不清,而正是由於這種難以解釋的朦朦朧朧之情景,才催發了古今中外的學者們不斷探索的欲望。於是,史鐵生便又拿起筆,在字裏行間訴說對生命的真切感悟,對生死的哲學思考,所以就有了這篇被譽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之壹的《我與地壇》。
地壇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所在,過去每年夏至便是她的沸騰之期。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熱鬧場景而今雲散煙消,曾經聖地卻成了“壹座廢棄的古園”,以至荒蕪冷落如同野地,忍受著被人遺忘後的孤獨和寂寥。
或許可以說,地壇也經歷了壹番生死的輪回,而且最終大徹大悟。她以靜物的身份聆聽了死神的宣示,又以思想者的姿態進入了無余之涅盤。
她不張揚已有過的繁華,任憑人們從記憶中洗去那些於今看來似乎多余的影像。 可是園子荒蕪但不衰敗,她雖然讓風雨帶走了浮誇的琉璃,剝去了炫耀的朱紅,卻還留下有素樸的殿閣、蒼幽的老柏和坦蕩的野草供人憑吊任人感慨。
不過確切地說,地壇之所以如此,應該是在叫人悟道,叫人感悟生死之道。她裏面的壹草壹木眾鳥眾花,朝暉夕蔭晚景涼天,都是頷首不語的哲學家,為前來悟道的人沐以甘霖施之醴泉,解脫他們所遭受的創傷和痛楚,促使他們獲得心靈上的洗禮。
雙腿殘廢的史鐵生便是地壇裏的悟道者之壹。搬家幾次卻離地壇愈來愈近,與其說是他主動來到地壇,毋寧說是地壇在召喚他。
地壇等了四百年,等著為史鐵生傳授自己的思想,而他也傾心於地壇的觀瞻,就這樣,兩位並非哲人的哲人不謀而合地在以後流轉的時光中碰撞出了思考的火花。當他開著輪椅踏足這方靜穆的土地時,地壇便竭盡所能地為這位年輕人提供壹個寧靜的去處,超脫生死的她用草木競相生長所奏出的窸窣之音,讓處在絕望中的史鐵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
我們知道,壹個人如果常與寧靜為伴與思考為伍,那麽他總會有交談的對象,這個對象不是別的,正是自己的內心,是自己的靈魂。史鐵生跟著靈魂談論了許多年,也悟到了許多事,於是他不再壹味的沈郁苦悶恓惶落寞,他也能輕松快樂,也能優哉遊哉,這不能不說是地壇的恩賜,所以“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我的命運”。
地壇這座古園肅穆幽深,似壹位飽經滄桑歷覽世情的老人,她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都化做哲理,為史鐵生解答生死的意義。這位年輕人也以高超的智慧接受了這壹似乎宿命的安排,他也明白了,生命雖然混沌不清,但死亡也不是沒邊沒沿,人既生則必死,“死是壹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它像壹個節日,必然會降臨。
的確,死神對人的窺視從不曾停止過,但他也從不曾在時候未到的壹天拿走人的生命。既然他這樣公正,為何不活下去試試呢?超然於物外的人幾乎沒有,但泰然於心中的君子比比皆是,那麽何不泰然壹番,不去與死亡計較爭辯;何不坦直真誠地面對人世間的風雲變幻,心平氣和地作伴人生路上的滄桑浮沈呢? 史鐵生說有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前兩個都是關於生死的。
其壹便是“要不要去死”,這與莎士比亞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壹個值得考慮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如出壹轍,不過他已經解答了,“破帽多情卻戀頭”,即便生存有多痛,終究得活下去,他不會選擇提早把自己送給死神的這條路。第二是“為什麽活”,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像藤蔓壹樣壹直縈繞在他的心中,他在《寫作之事》中已提到:“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內的壹切生物的本能,那麽人比其他生物已然又多了壹種本能了,那就是不單要活還要活得明白。”
於是,為了活明白,他必須要清楚生活的目的。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可他呢?他只知道自己活著不是為了寫作,但寫作是為了活著。
盡管零二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授獎詞這樣評價史鐵生:“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壹起。”但是這也並不能說明寫作是史鐵生人生的目的,連他自己最終都不明其果,只得說“活著的問題在死前是完不。
3. 古代有關“生死觀”的詩句有哪些《西江月》 宋代:張伯端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妳。《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登樓》 唐代:李洞 川上值樓開,寒山四面來。
竹吹人語遠,峰礙鳥飛回。 生死別離陌,朝昏雲雨堆。
誰知獨立意,濺淚落莓苔。《贈王山人》 唐代:白居易 聞君減寢食,日聽神仙說。
暗待非常人,潛求長生訣。 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
假使得長生,才能勝夭折。 松樹千年朽,槿花壹日歇。
畢竟***虛空,何須誇歲月。 彭殤徒自異,生死終無別。
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訪嵩陽道士不遇》 唐代:孟郊 先生五兵遊,文焰藏金鼎。
日下鶴過時,人間空落影。 常言壹粒藥,不墮生死境。
何當列禦寇,去問仙人請。《夢李白二首·其壹》 唐代: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南北朝:佚名 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贈君壹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
4. 王羲之生死觀的詩句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
出處王羲之《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或取諸懷抱,悟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壹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壹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壹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壹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