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詞的格律中什麼是領格字,雙調,變格

詞的格律中什麼是領格字,雙調,變格

詩詞格律略談

壹詩

詩之有格律,猶如人之有原則,人不能跨出原則,格律詩亦不能出其格律 。這規矩仿佛封建社會女人要遵從的三從四德,使人生厭,但入鄉必隨俗,聞壹多先生說舊體詩是帶著鎖鏈的跳舞,所以有意進入這個舞池的,就必須遵守舞會的舊矩,否則只好不客氣的逐出了。關於格律,本來照黛玉的說法“不過起承轉合虛實平仄相對之類”,可謂極精練的概括,但對眾多初學者而言,此說猶不免予人隔霧看花之感。是以我不揣鄙陋作此文,以期稍解初學者之迷惑於萬壹。

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又律詩實為絕句重疊而來----其關系猶如哥哥牽其弟之手,內容有別,形式壹也。故為著篇幅的關系,僅把絕句做壹分析;又七絕格律稍復雜於五絕的格式,故若能把七絕格式掌握,就不難掌握五絕的格式了。下面舉唐代王翰的那首名作為例,並將其格律附於其右:

蒲桃美酒夜光杯 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飲琵琶馬上催 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臥沙場君莫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來征戰幾人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難看出,絕句采取的格式是循環往復的形式:首句和次句相對,次句和三句相粘,三句和四句又相對,簡單點說就是起承轉合了。基本的句式也就兩種,壹為平起平收(如上詩首句和末句),衍生出平起仄收(如姑蘇城外寒山寺);二為仄起平收(如上詩次句),衍生出仄起仄收(如上詩第三句)。

講起舊體詩的格律,有壹個廣為人知的規則: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由此可以看出二四六這三處平仄斟選的重要性。具體說就是,二字為平,四字必為仄六字為平;若二字為仄,則四字必為平六字為仄。這兩點不難從上面這首詩裏得到驗證。但既然說“壹三五不論”,是否就意味著壹三五處可隨意呢,從前朝大量的絕句作品來看,並不是這樣的。先看平起平收的類型,有:壹,平平仄仄仄平平,如蒲桃壹句;二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春城無處不飛花;三,仄平平仄仄平平,這壹格式要特別註意前四字是“仄平平仄”,亦即首字為仄,則三字用平,這是古人極為常用的壹種格式,如故園東望路漫漫(漫字古為平聲),古來征戰幾人回,悔教夫婿覓封侯,每逢佳節倍思親,獨憐幽草澗邊生,受降城外月如霜,等等,可以說在唐宋大半絕句中都能見到這種格式的使用,所以有誌為格律詩者不可不留心此格。

上面說的都是平起平收的句子,下面再看平起仄收的類型。這類句子素來在押平聲韻的絕句的壹三五七句處使用,主要有:壹,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紅顏未老恩先斷;二平平平仄平平仄,如姑蘇城外寒山寺;三,又是前四字運用“仄平平仄”格式的類型,仄平平仄平平仄,如洛陽親友如相問,舊時王謝堂前燕,錦江春色來天地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時平起的絕句第五字也作仄聲,如兒童相見不相識中的不字,卻嫌脂粉汙顏色中的汙(古為仄聲)字,等等,本都該作平聲的,那麽是否出格了?若不算出格,又當如何處理?答復是:這種句子屬於拗句,本來詩貴順暢,既有拗句,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故須補救之。方法是在下句對應第五字處換做平聲,上面兩句詩下句都是這樣處理的,分別是:問客從何處來,何作平;淡掃蛾眉朝至尊,朝作平。還有更出名的例子,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上句碧處拗,下句天字救之,又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舟字救晚字之拗。

再簡要說說“仄起平收”的句子,主要有: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如月落烏啼霜滿天,雙袖龍鐘淚不幹,惟見長江天際流;以仄(或平)仄平平仄仄平最為常見。

對於“仄起仄收”的句子則有些特別,有:壹,仄(可平)仄平(可仄)平平仄仄,這種類型特殊在第三字可仄,相對應後句三字為平聲,如:月殿影開聞夜漏 ,水精簾卷近秋河。影聲仄,簾聲平,正好相對。又如: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洲;二,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這是壹類特殊而常用的句式,例如,宮女如花滿春殿,行到庭前數花朵,日暮東風怨啼鳥等等,為詩者須靈活用之。

七絕中只有上述的平起和仄起兩種句式,把它們弄懂,對於五絕,很容易得出:平起的有: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平平仄仄,或平平仄平仄(此句式壹般首字不作仄聲,因不符合仄平平仄等格式;仄起的有:仄(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變成拗句是仄(或平)仄仄平仄)等格式。具體例子很多讀者諸君不妨自己去找。

二詞

有了格律詩的底子再去填詞,舞姿雖未必精妙絕倫,但步子卻不至亂了套。看壹個簡單的例子,白樂天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兩句七言(壹仄起壹平起),兩句五言(兩仄起),壹句三言。想想前頭珠峰都上去過,還怕登什麽廬山黃山嗎?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著寫就成了。但有兩點要註意,壹是首句白詞作“平平仄”,但後來詞家都作“平仄仄”,如劉賓客作“春去也”,溫飛卿作“梳洗罷”,皇甫崧作“蘭燼落”等;二是上面所談絕句的壹種特別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卻絕對不能放入此詞,須知詩詞雖親如兄弟,但兩兄弟也很少有吃同壹鍋飯菜的。此句式在多數詞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詞牌裏卻需要這種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

再看壹個字數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上下片格律同,不錄。)這裏有兩個七言句(壹平起壹仄起),四個四言句,前者應該不在話下,後者呢?其實更簡單,它們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壹剪梅》壹調上下各三平韻,可網上竟有人認為裳處也要押韻,真是信口開河,使人為之羞也!當然這兩處的相連的四字句可以疊韻,如後片末兩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就使用了這種手法。對於這類簡單的詞牌,我們看幾首古人的作品應該就可以模仿從而熟記了。對於那些復雜壹些的,如《蘭陵王》《賀新郎》等等,則不妨買本專列詞律的書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學習。

當然有押平韻的詞,自也有押仄韻的;可是能開桑塔納的,終不成換了奔馳就不會開了。順便羅嗦著說壹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壹個例子,稼軒的名作《清平樂》的後片: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幾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兩種格式,與七言句其實類似,分析同上,恕不贅述。

講了這許多,初學者填壹般的詞都不至於在格律上犯迷糊了。然而有些奇怪的“精靈”趁人不註意時,會鉆出來給人搗亂,所以不能不特別指出,以防被它戲弄。這即是領格字。它的定義其實是和人們朗讀詩詞的語氣停頓有關。我們都知道家書抵萬金句逗是家書/抵/萬金,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但若撞見柳屯田的名作《八聲甘州》中的壹些句子,如“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那又應該如何作逗點呢?對於壹些並不熟悉詞牌的人來說,這類句子的逗點很出人意料,粗劃是: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對字領後面七字,而漸字領後面十二個字,這即是所謂的領格字。此詞後面也還有“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喁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等句,其中的嘆字和想字也做同樣用途。壹般虛詞做領格字的還有“又、便、欲、算”等,實詞做領格字的更多,難以列舉。這類特殊用法在詞中雖不常見,但其作用卻至關重要,前人論詞多言及之。常見詞牌的除上面的《八聲甘州》大量使用領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長調中《沁園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頭》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領格字。

附註:壹,平起仄起都是依據句子第二字定義的,故“古來征戰幾人回”雖首字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則依據末字來定義依據末字來定義。

二,“仄平平仄”壹格雖在詩句中廣泛運用,但“仄平仄仄”也偶爾可見,如“此情可待成追憶”,為詩者須視情況而定。

三,文中詩句全引自《唐詩三百首》,讀者可自己詳查之。

四,文中並未涉及韻腳的問題,只因筆者好用今韻,於古韻了解甚少。欲從古韻者可自購詞譜以研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