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贈書的困境

贈書的困境

每次收到別人送的書,不管是好是壞,心裏總是開心的。畢竟贈書對於文化人才來說是壹件高雅的事情。不久前,我收到了幾本老同誌的書。和他們玩了壹會,不禁想到壹些關於贈書的話題,就寫了幾句。

自古以來,中國人壹直視書為貴族,讀書也成為貴族。他們甚至認為“壹切都低人壹等,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過去被批評為歧視勞動人民和勞動人民。我不認為作者打算這樣做。雖然做官壹定要讀書,但是做官不壹定要讀書。說讀書高,不壹定指當官,主要是文化高,人格高。在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出版業不發達的古代,書籍顯得尤為珍貴。傳統上,書籍被視為知識和道德的化身,與老師具有同等地位,被賦予了教育聖賢的使命。這種精神食糧和其他壹切東西相比,自然是壹種高貴的東西。高尚來自於精神、知識和道德的高尚。因為書是高尚的,所以讀書變得崇高,變得通俗易懂。

古人對這種高貴的東西很講究。第壹,他們必須端正心態,靜坐,甚至洗手焚香,把書當神。這種對書籍的崇拜,讓後人感到驚訝。能夠把這種昂貴神聖的東西送給別人,是壹種非凡的友誼。古代文人贈書的傳說似乎不多,但近代以來很多文化人物都樂於贈書。魯迅先生壹生贈書無數,贈人無數,壹時成為佳話。

隨著現代印刷業的發展,在現代世俗社會,贈書不再那麽高貴典雅。所以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看到,贈書成為了眾多送禮方式中的壹種,昂貴的禮品書也就應運而生了。雖然書在這些地方已經異化為整容的東西,但在書友中壹直保持著清新脫俗的氛圍。我想到了孔子,說:“可以以言而不用言,失人也;妳不能用言語和它對話,妳會失言的。“按照這個標準,送他壹本書而不是壹本書,就是‘丟書’。我想我也丟了我的書。書壹出,它的下場只能聽天由命了。

我也想過,贈書不能隨便,不能馬虎,不是因為書的高貴,主要是基於以下兩種看法。

第壹,非愛書人不要贈書。這被普遍認為是壹個值得關註的標題。贈送者和接受者都應該熱愛書籍。贈書人愛書很好理解,因為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不愛書的人會故作溫柔,讓人發笑。受書人也必須愛書,否則書就白送了,束之高閣,甚至下落不明。

第二,不懂書的人不要送書。畢竟贈書是給人看的,要考慮受贈人的知識、身份、興趣是否與贈書匹配。這需要對書籍有相當的了解。要看懂書,最好是自己去讀。對於贈書的對象來說,書的內容難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是不合適的。另外,送書畢竟也是禮物。書的種類很多,要選自己喜歡的,不然就是對牛彈琴。這些都需要有文化的人自己去考慮。

但是我想起了壹本書,慢慢改變了我的觀點。至今,我都把中學同學送給我的史記珍藏在家裏。雖然版本不是很好,但是很喜歡。我已經寫作和畫畫十多年了。這應該是我收到的第壹本書作為禮物。每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我的舊筆記,都會有壹種奇怪的感覺,仿佛我還是那個熬夜讀書的少年。正是這本書,作為我的入門讀物,踏上了讀史書的階梯。應該說我是幸運的。也許送書的同學只是把它作為文學名著送給我消遣,我卻用它找到了另壹個寶庫。

送書是如此的奇怪,仿佛給了人們壹扇窗戶,通過它可以看到壹個新的世界。即使這扇窗從未打開過,也許有壹天壹個調皮的孩子路過,忍不住好奇,輕輕打開。文化,知識,是不經意間偷偷流淌的。

古人遇到知己會贈書,長輩對晚輩和老師有殷切期望也會贈書。“君子送人話,庶人送人錢。”書籍作為“文字”的物質載體,是文字的大集合,自然是送給人的好禮物,比送人錢更珍貴、更高雅、更精致。

即使是那些“贈書”,贈書也是第壹件優雅的事。送花壹時不美,送錢太俗氣,有受賄嫌疑。送茶送酒只是曇花壹現的消費品。只有送書才能給人無限的、長久的精神慰藉,這種慰藉持續幾十年,持續很久。多年以後,我看到了老朋友給書上的題詞。如果這個人是師姐甚至是死黨,只有我才能細細品味。

壹方面不想隨便送書,另壹方面也想把好書作為友誼的見證分享。這似乎就是贈書的困境。但對於贈書的具體個人來說,似乎並不矛盾。書是給的,不是給的。

我還是希望社會上出現壹股贈書熱,哪怕是附庸風雅。畢竟能帶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去珍惜書籍,這也是進步。

(2017.8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