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伏流壹瀉汪洋意思:意思是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
壹瀉汪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xiè wāng yáng,意思是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出自《譚嗣同傳》。成語用法:作謂語;形容水流迅速。
瀉,漢語壹級字,讀作瀉(xiè),本義為傾瀉。引申指傾註、傾倒。又引申指排泄。汪(拼音:w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指水勢寬廣而深厚的樣子。引申為水池、水坑等義。也作量詞,用於液體,或作擬聲詞,形容狗叫的聲音。
洋,漢語壹級字,讀作洋(yáng),本義指古水名。舊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蓋的廣大的地區,約占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分成四個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洋字取名禁忌
1、洋字五行屬性為水,根據五行土克水,水克火的原理,洋字取名忌諱用五行屬土、屬火的字取名。
2、洋字取名忌諱與含有火的字起名,洋字為水,含有汪洋之義,與火不相容,乃天生敵對,忌用也。
3、洋字取名忌諱與屬蛇、屬馬、屬狗的孩子起名,蛇之地支屬火、馬屬火、狗為戊土,與水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