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描寫月亮的詩句賞析

李白描寫月亮的詩句賞析

關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望邊邑 壹作:望邊色)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賞析

《關山月》 是漢代樂府歌曲之壹,屬於 “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李白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四句尤如影視文學的蒙太奇手法,將“詩題”壹壹化出。“關”“山”“月”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詩的物象,奠定了全詩邊塞苦寒的蒼涼基調。“月”,出於天山雲霧間,壹派雲海蒼茫、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景象。“風”,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氣勢多麽龐大,異域何其粗獷。詩人巧借“長風”把“關”與“月”有機地聯系在壹起。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壹去不再生還。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因此詩人將“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廣闊無垠的物象淋漓盡致地渲染,營造出雄偉壯闊而又蒼涼悲壯的意境。詩人通過對邊塞巨幅畫卷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裏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出“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的主旨。“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詩人引用典故,在“關山”自然邊塞風光之上叠印出沙場點兵征戰的宏大場景。據史料載:漢高祖劉邦曾領兵征戰匈奴,在白登山壹帶(今山西大同市西)展開了殊死搏鬥,劉邦的將士被匈奴於此圍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灣壹帶也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歷代這種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將士幾乎難以生還故鄉。那無奈的開懷痛飲,也許就成為未來沙場征戰的最後訣別。此種痛苦的心情,惟有壹醉解之。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裏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壹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沈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沈思著壹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沈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壹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壹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寫都是為後面的做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離人思婦之情,在壹班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與過於愁苦,與之相適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裏邊塞圖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綜觀全詩,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沈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如果說李白的詩大多用“月”“旅”“酒”來排泄個人的憤懣的話,那麽,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壹種情操。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淒涼而又雄渾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