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全詩有兩首:
其壹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冷雨連夜下遍吳地,天亮時分在楚山孤影下送別貴客。珍貴的客人呀,妳到洛陽後,親友如果問起我來,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裏的冰壹樣純潔,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的玷汙。
往丹陽城南望去,只見陰雨迷茫;向丹陽城北望去,只看到楚天層雲深深。高樓之上送別嘉賓,喝酒是不能喝醉的。寒冷寂靜的江面上只有高懸的明月照著我的心。
註解:
芙蓉樓:在今湖南省黔陽縣城西北隅,王昌齡任龍標尉時常在這裏宴請賓客。
吳:三國時的東吳,當時湖南全境皆東吳之地。
楚:春秋、戰國時湖南湖北皆屬楚國,後兩省皆稱楚。
丹陽:丹陽是楚國最早的國都,關於古丹陽的位置,近代學術界有丹江源頭水、當塗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等說法。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遊(今河南淅川境)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新都丹陽。楚人懷念故土,根據“山水陰陽,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新都,即為丹淅說之理論依據。我們今天可以把詩中的丹陽理解為長江沿岸的湖北省枝江縣。
《芙蓉樓送辛漸》真實的故事情景是,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齡由江寧(今屬南京)丞貶為龍標(管治今湖南省懷化市大致轄區,治所在今黔陽縣城內)尉,知己好友辛漸得知仕途本不如意的王昌齡又被貶官,即專程由遙遠的洛陽輾轉到龍標來安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些天,王昌齡擱下政務天天陪著遠道而來的貴客在龍標遊山玩水,到芙蓉樓飲酒賦詩。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辛漸辭別詩人回洛陽的時間到了,在壹個淒風冷雨的早晨,王昌齡在沅江江畔的黔陽碼頭上送別好友,好友所乘船只即將離岸時,詩人感到在楚山之間的自己是多麽的孤單,他喊著告訴辛漸: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來,就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裏的冰壹樣純潔,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的玷汙呀!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兩人在江邊難舍難分,於是乎王昌齡也登上船只,伴隨好友壹路直下沅江、經長江到達丹陽城(今湖北省枝江縣)。辛漸要舍船騎馬從陸路回洛陽了,王昌齡不能再送,於是當天晚上,詩人在丹陽城壹家大酒店擺下酒宴。送別的宴席上詩人沒有喝醉,眼睛出神地望著寒冷的長江江面上的壹輪明月。
現在,很多人看在詩裏有“吳”、“丹陽”等地名,就想當然地認為故事發生地是今江蘇省鎮江市的芙蓉樓,發生的時間是他任江寧丞的727年左右。事實上,湖南在三國時是東吳之地,亦屬吳地;江寧(今南京市)離鎮江直線距離80公裏,現在高速開車都需要壹個多小時,時處唐代的王昌齡和友人是不可能常去鎮江飲宴的。再說今丹陽縣古時並不叫這個名字,春秋時稱之為朱方、雲陽、風美、蘭陵、曲阿,唐天寶元年更名為“丹楊”。古時只有湖北枝江壹帶壹直叫“丹陽”,詩句“丹陽城北楚雲深”就可以更好地解釋這個丹陽是湖北屬地了。
這些依據,加上湖南省黔陽縣地方誌的佐證,即可確定詩中所說芙蓉樓不是江蘇鎮江的芙蓉樓,而是湖南黔陽的芙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