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詩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詩句

1. 關於敏而好學的詩句

2. 宋代關於不恥下問的詩句

關於敏而好學的詩句 1.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5、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6、壹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壹個忠實的朋友,壹個良好的老師,壹個可愛的伴侶,壹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7、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8、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14、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15、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壹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壹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6、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17、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18、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壹,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1、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壹曝十寒——郭沫若

2、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3、飯可以壹日不吃,覺可以壹日不睡,書不可以壹日不讀——毛澤東

4、讀書也像開礦壹樣“沙裏淘金”——趙樹理

5、讀過壹本好書,像交了壹個益友——藏克家

6、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7、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聖陶

8、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9、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10、與肝膽人***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11、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壹天就多壹份人生的精彩;遲壹天就多壹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麽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13、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14、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之

16、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壹分勞動就有壹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17、讀過壹本好書,像交了壹個益友——藏克家

2.敏而好學的下壹句是什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日:“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 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 註釋 ①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

②敏:勤勉。 ③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麽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壹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

關於“文”的說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 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壹的都可以謚為 “文”。那麽,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壹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 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

“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壹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壹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

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 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

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於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 似乎沒有什麽,不以為恥.壹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於位卑,以 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 於開口了。 如果妳是教師,如果妳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妳的學生 討教,向妳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 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 正實行起來,還真有壹點考人呢。

3.關於不恥下問的名言和詩句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浜投痰納嗤貳?——弗萊格

重復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當妳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麽東西時,妳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壹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壹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蔔·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遊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遊手好閑好。 ——約·

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壹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4.孔子名言,敏而好學下句是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成語來由: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壹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壹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麽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壹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宋代關於不恥下問的詩句 1.關於不恥下問的名言和詩句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浜投痰納嗤貳?——弗萊格

重復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當妳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麽東西時,妳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壹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壹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蔔·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遊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遊手好閑好。 ——約·

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壹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2.不恥下問的詩篇

出 處:《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成語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麽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壹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壹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麽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裏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3.論語中有關不恥下問的名言兩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 處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孔子箴言 學習類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言行類敏於事而慎於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訥於言而敏於行 聽其言而觀其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德類德不孤,必有鄰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敬鬼神而遠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匹夫不可奪誌也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治國類民無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當仁不讓於師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學習類 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言行類 敏於事而慎於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訥於言而敏於行 聽其言而觀其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德類 德不孤,必有鄰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敬鬼神而遠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匹夫不可奪誌也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治國類 民無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當仁不讓於師 道不同,不相為謀 展開 編輯本段學習類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壹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壹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

壹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壹為危殆,疑不能定。壹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

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

“文”是他的謚。朱熹註:“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

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註》)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壹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註》:“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壹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

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註》:“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

4.六年級下冊形容不恥下問的詩句有哪些

.《七步詩》原文

煮豆持作羹(geng),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壹片冰心在玉壺.

江畔獨步尋花

5.有關不恥下問的名言警句

有關不恥下問的名言警句如下:

1、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只是好學下問。——朱熹

譯文: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只是因為好學不恥下問。

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譯文: 聰明並且好問,只有這樣才能成才。

3、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王充

譯文:如果妳不學習,妳就不會成才;如果妳不提問,妳就不會知道。

4、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

譯文:知道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5、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譯文:勤學好問,學到的東西就多;驕傲自大,學到的東西就少。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譯文: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7、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劉開

譯文:君子學習壹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

8、有教養的頭腦的第壹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9、讀書好問,壹問不得,不妨再問。——鄭燮

譯文: 讀書喜歡問,如果問壹次沒達到目的,那麽還可以接著問。

10、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佚名

譯文:好問的人, 雖然妳問問題的時候是”愚人” 但是也就那幾分鐘是愚人知道了就不是了, 如果什麽問題妳不問, 妳壹生都不知道, 那妳就當壹輩子愚人。

11、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劉開

譯文:學與問壹定相互牽引而成學 ,不學習不會有疑問,不問不會有更多的見解 。

12、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劉開

譯文:好學而不能夠勤於提問請教的人,不是真正能夠好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