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妳”的含義是:要想見到鹿,必須走進深林,要想見到鯨魚必須在海洋中,而見到妳,就是說知道妳的好,是經過許多不切實際的選擇之後。
“林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
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個“放形”、“任俠”、“高臥雲林,不求仕祿”的人(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而這種性格正好與道教“夫不爭,而莫能與之爭”“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
因此,李客舉家歸蜀之後很可能也學習過道教的典籍,研修過道家的思想。在唐代,根據道術高低和工作任務的不同,道教徒往往又分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隱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七類(《道門通教必用集》)。
其中的“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壹心入深山老林修行者。而大康鎮的戴天山,東臨太華山和大匡山,西連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過2100米以上,常年雲遮霧障,仙氣彌漫,自然是山居道士們隱居修煉的首選之地。
直到今天,沿花廟子東北方向的山道延綿而上,穿出密林後仍然保存了壹座道觀,與兩側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龍山道觀”,觀內供奉著“三清”等道教神仙。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戴天山必定是江油境內壹座道教信仰氛圍十分濃厚的宗教名山。
論“天時”,道教在唐代是“國教”,其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論“地利”,道教起源於四川,江油是其重要傳播地之壹;論“人和”,李白的父親李客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作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禮和熏陶的大詩人李白,不辭辛苦去戴天山上尋訪這位山居道友也就不足為怪了。與道教徒的交往,對於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培養了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又形成了他求仙學道、隱遁出世的飄逸風格。
可以說,道教思想對其壹生影響甚巨。唐代與今天不壹樣,尚未發明手機和電話,出門拜訪朋友往往要靠運氣或預約。李白這壹次運氣不太好,千辛萬苦登上了高高的戴天山,卻沒見到這位山居的道長。
他或許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訪友去了,總之是沒在道觀之中,讓李白撲了個空。失望之余,李白提筆下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