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文言文虛詞推敲法

文言文虛詞推敲法

1. 文言文中虛詞的具體用法

文言文虛詞的積累方法有兩個. 壹、總結規律,分類整理 文言文虛詞理解是文言文閱讀中的必考內容.主要考查的對象有:之、其、以、而、於、乃、為、則、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內容主要是壹詞多義和壹詞多用. 要能夠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首先要抓它們的特點,總結規律,分類整理,化繁蕪為簡單,化零散為集中,化艱難為容易,加強理解和記憶,突破文言文虛詞理解這個難點. 為了便於理解和記憶,我們按照文言文虛詞的作用把它們分為四組.壹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連接和組合作用的:以、為、於、因、;三是起關聯作用的:而、則、且、雖、乃、則;四是起加強語氣作用的:也、哉、矣、乎、焉. 下面提供兩種分類整理文言文虛詞的基本思路. 1、以單個虛詞為線索進行歸類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虛詞.(2)整理它們的各種意義用法.(3)為它的每壹種意義和用法配以經典的例句,以備作資料用.(4)熟讀並且掌握這些虛詞的基本知識. 2、以單篇課文為線索進行比較理解.(1)讀壹個文言文段落,找出裏面可能會考查到的文言文虛詞,嘗試分析並理解其意義和用法.(2)理解這些虛詞的常見用法和意義.(3)集齊含有這些虛詞的其它語句,豐富用例.(4)將這些虛詞的用法歸為壹類,不同的歸為另外壹類或多類.(5)以語段為單位將這些虛詞整理在壹起,以作復習之用. 二、融入語境,判斷用法 其實,常見的文言文虛詞數量有限,每壹個虛詞的意義卻十分豐富多彩.要想把它們全部掌握好,而不至於忘記,完全靠死記硬背肯定不可靠.這就有賴我們掌握並熟練運用壹些可靠有效的方法.下面列舉幾種以供參考: 1、語境推斷法.虛詞大都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要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語境來解詞.如“之”的稱代對象,就必須得聯系具體的上下文才能對它指代的對象進行明確確定. 2、整體關照法.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並不實在,在句子中主要起語法作用或加強語氣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據對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準確地把握住它的意義和用法.如語氣助詞“也、矣、焉、哉”等,在疑問句末就是疑問語氣詞,在感嘆號末就是感嘆語氣詞,它們始終與整個句子“息息相關”. 3、句位分析法.壹些語氣助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就是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助詞;在句中,則壹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如“其”,在句首,壹般是語氣助詞,在句中,動詞後壹般是代詞,名詞後壹般就是語氣副詞. 4、語法分析法.對於壹般用法有規律的虛詞,可以根據語法作用來分析其用法.比如“以”字的用法,就有壹定的規律,“以”的後邊如果是名詞,“以”則為介詞,可譯為“把、拿、將、用、憑、憑借”等;“以”後邊如果是動詞,“以”則可能是連詞,可譯為“來、用來”等,如果單獨支配名詞帶賓語,那它則可能是動詞,當“認為”解了. 5、代入檢驗法.就是將該虛詞放入句子,若結合上下文壹氣讀來感覺語意流暢,那麽便可以說明理解是準確的,反之,則足可以說明妳的理解有問題.。

2. 文言文實、虛詞的記憶方法

如何推斷文言文中虛詞的詞義文言文難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言虛詞難以把握.由於大多數文言虛詞是從實詞中借用或虛化而來的,因此.文言文中某個詞有時是虛詞,有時又是實詞.這是區別和確認虛詞的壹個難點.此外,同壹個虛詞在具體的語言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例如,我們經常接觸到“以”字,義項就相當豐富.作動詞,“以”有“以為”“認為”義;作介詞,“以”有“用”“拿”“憑借”“依據”“按照”“把”“因”“由於”“在”“從”等義;作連詞,“以”有“而”“又”“而且”“並且”“用來”“以致”“因為”等義;“以”還可以通“已”,有“止”“已經”等義.那麽,我們如何準確地辨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呢?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方法:1.依據語法功能析用法,根據用法辨詞義,請看下面的例句:①蘇回為郎,二人劫之.(《趙廣漢辦案》)②其母就與之訣.(《範滂別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範滂別母》)④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馮唐論將》)⑤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優孟衣冠》)⑥頃之,上行出中渭橋.(《張釋之執法》)要判別以上幾例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可根據語法知識鑒別它的用法,從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語,“劫”是謂語,那麽“之”就是賓語,而作賓語的常常是名詞和代詞,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詞,代前句中的蘇回.②句中主語是“母”,謂語是“訣”,“就”和“與之”只能作狀語,這樣看來“與之”只能是壹個介詞結構.“之'就應該是介詞“與”的賓語,作代詞.③句中“割”是謂語,賓語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詞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飾成分,那麽“之”就只能作結構助詞“的”.④句中廉頗李牧是主語,“為”是謂語,“之”用在主謂之間,是助詞,但不譯.⑤句中“以”是“憑借”的意思'.“楚國堂堂之大”若理解為“楚國的強大”或“楚國強大”,與下句連接起來不夠流暢.譯成“強大的楚國”就好多了.這樣看來“大”作楚國的定語,中心詞應是“堂堂楚國”,“之”是定語後置的壹個標誌.⑥句中“頃”是個時間詞.作了主句的狀語,“之”附在“頃”後,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壹個調整音節的作用.是音節助詞,無義,不譯.如果“之”作動詞“到”“往”義.用語法知識來判別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這個句子中,“妻”是主語,“市(集市)”是賓語,第二個“之”不作謂語,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來.根據語法知識可判別虛詞意義,辦法是抽出句子主幹,劃分句子成分,再看虛詞功能.2·采用刪換替代看變化,通過比較辨詞義.請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劉安世為諫官》)⑧軍功爵賞·皆決於外:歸而奏之(《馮唐論將》)⑨皆知大王 *** 而貴馬也.(《優孟衣冠》)10壹絲而乳,以至於寸.(《樂羊子妻》)11虜魏太子申以歸.(《孫龐鬥智》)__12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周教頤傳》)_13從軍平陣,以功除峨州刺史.(《循吏辛公義》)我們如何辨別以上幾句中加點的“而”和“以”呢 ?假如我們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刪去,讀起來仍然流暢,句意表達沒有影響.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連詞,只有刪去連詞,才會出現這種結果.我們再采用換位法,即將“而”連接的前後詞句交換壹個位置,就會辨出這幾個“而”意義上的差異·換位後只有句⑨不影響原意,這說明此句中的“而”是並列連詞.其他三個用“而”的常用義項來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著”·句⑩中可用“地”代換.“壹絲”是“累”的狀語,“而”表修飾關系.11至13中“以”采用刪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這表明1112句中“以”是連詞,先“虜”後“歸”,顯然“以”表承接,“殺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連詞13句中的“以”不能刪的原因是它是“介詞”,“以”和“功”組成介詞結構,用“由於”“因”等替代就可確定它的意義3瞻前觀後析語境,根據位置辨詞意請看下面的例子.14兒妾食麥而已.(《任 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辭.(《範滂別母》)16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書何易於》)17 軍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繃酒翁.(《太尉平亂》)18臣請以雕玉為棺.(《優孟衣冠》)19何後期為? (《穰苴執法》20帝愀然為之不說.(《寇準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基.(《張釋之執法》)22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寇準為相》)23君子當正其威儀.(《陶侃在廣州》)如何準確地鑒別以上加點詞的詞義呢?我們可通過語境分析.觀察這個詞所在的位置,進而通過位置判別它的用法及意義.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結合在壹起,它不可能充當連詞、代詞之類,只能作語氣詞,可以推而廣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兩個連續動詞之間只能是連詞,有承接意義.1617兩句中的“以”用在動詞之前的是連詞(壹般是這樣),有“用來”義,用在名詞前和名詞構成介詞結構,後面有動詞作謂語,它就是狀語,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詞,有“用”的含義.181920句的“為”用在名詞和代詞前,後面接動詞的,它就應該是介詞,後面沒有動詞。

3. 推斷文言虛詞詞義的幾種方法

壹、詞性分析法許多虛詞兼有幾種詞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其意義、用法也往往不同.①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①中的“則”是副詞,在句中表示斷判、確認,可譯為“就是”.②中的“則”是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二、語境推斷法1.依據相關文句的含意辨析虛詞.“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晉襄公放走秦囚後,遭到原軫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秦國三位將軍卻已經上船離開了.可見,此處“則”是連詞,連接的分句之間是轉折關系,可譯為“已經”“倒已經”.2.依據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虛詞.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之”字用於動詞和賓語之間,表示對賓語的復指,是個代詞,譯為“這”.三、比較推斷法1.比較意義虛實,推斷虛詞意義與用法.①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①“以”,應該是動詞(實詞),意思是“認為”;②中的“以”,則是介詞(虛詞),意思是“用”“拿”.2.比較用法異同,推斷意義與用法.同壹個虛詞,具有不同的用法,這是高考考查的壹個重要方面.①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②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魏公子列傳》)①中的“故”是連詞,表因果關系,②中的“故”是副詞,有“特意”“故意”的意思.3.比較語法關系,推斷意義與用法.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粗看兩個分句句式相同,兩個“於”字用法意義當然也該相同,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個句子的語法關系並不壹樣.“禍患”與“積”是主動關系,而“智勇”與“困”是被動關系,所以兩個“於”字意義也不壹樣,前壹個意思是“從”,而後壹個意思是“被”.四、句中求意法1.將虛詞義項代入句中,確認正確義項.識記常見虛詞的基本用法,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中去,挑選其中講得通的壹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壹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壹樣的,反之,意義和用法就不壹樣.這種方法對解答高考虛詞題尤其重要,因為高考題壹般都要給出壹個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們對這個句子中虛詞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很有希望答對這個題目.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這兩句,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壹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五、標誌確認法(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虛詞.如表示判斷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動的“見”“為”“為……所”等.(2)固定句式中的虛詞.如“無乃……乎”“何……為”等等.(3)部分兼詞.如“諸”(之於、之乎)“焉”(於此)“盍”(何不)“叵”(不可)等.。

4. 文言文 推敲 字詞解釋

譯文:賈島初次在京城裏參加科舉考試。壹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於是壹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壹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壹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推敲”的意思: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5. 文言虛詞用法巧記怎麽巧妙記住常見文言虛詞18個的用法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壹)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壹般作定語,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翺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壹)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壹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壹)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壹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壹般讀去聲. (壹)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

6. 推敲 文言文

原文:賈島初赴舉京師,壹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

練之未完,逐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雲雲,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逐與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翻譯:賈島初次去京城考試。壹天他騎著毛驢賦詩,吟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

開始的時候想用推字 想想又覺得敲字好.不能決定用什麽好,於是反復吟詠,並且用手做推與敲的姿勢.韓愈當時是吏部權兆尹.賈島不知不覺的沖撞到儀仗隊的第三節,被侍從押到韓愈身前.賈島於是對韓愈講了自己作詩的經過.韓愈在馬上停了很久,對賈島說:敲字比較好.於是與賈島壹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壹起談論詩歌,兩人最後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