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剛剛過去的2014年酷夏,陜南安康小城火熱的太陽炙烤的人壹身浮燥,心裏不免滋生出許多不安。遠在旬陽赤巖鎮衛生院探親的劉兵君多次打來電話,誠邀我們去避暑消夏,探訪銅錢關楚長城遺址。他的熱情令我非常向往,可因天氣太熱工作又忙壹直未能如願。好在處暑前壹日,天氣終於轉涼,才與典軍兄和典根約定前往。
清晨,“順秋”的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酷熱的天氣終於在清涼的細雨中過去了!原本擔心雨大耽誤行程,可是劉兵君壹大早連續幾個電話,讓我們堅定了出行的決心。
因要等吳鴻她們,從神河出站後在張河口做短暫停留。
細雨霏霏,那壹絲絲清新的雨,是涼爽,更是澄凈,是心情,更是心境。此時此刻,這細雨化作壹陣輕風,拂在臉上,身上,有壹種別樣的舒爽。夏天裏積攢下的諸多喧囂紛擾,都隨之而去。這是壹種溫暖也是對秋日的思念。不知何時,沿途雨後的山頭,緩緩升騰起濃濃的雲霧,飄渺纏繞在群山翠峰間。把個小巧精致的山村裝扮得美若仙境。
赤巖集鎮所在地赤巖溝口,三面環水,壹面環山,有壹山堡名曰“鵝頸包”十分秀麗,襯托著小街形成了赤巖太極小鎮,點綴了赤巖的美麗山水。
集鎮規模不大,約莫百余戶人家,基本上都是兩三層的小樓。偶見壹兩處殘存的老房子承載著小鎮昔日的記憶。
聽農貿市場裏的大嫂講,她們經營的大肉、菜豆腐、豆腐幹、南瓜等時令蔬菜,均產自當地農家。街道上商業網點、商品門類齊全,行走著三三兩兩有說有笑的鄉民,都是壹臉的悠閑幸福。
壹條潺潺流淌的小河穿鎮而過,水流溫潤而清新。不過兩岸亂扔的垃圾和直排汙水讓人生出幾分不快。
聽劉兵君講,赤巖不僅有很多歷史佳話和古文化遺址,更有奇特的自然風光。1932年12月賀龍元帥率部隊1萬余人,轉戰陜鄂壹帶,由漢江南部壩河開往湖北途經赤巖溝口,與敵交戰,留下了千古佳傳;創建於明代的千佛洞、萬佛寺等古文化遺址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陜南少有;地勢險要奇特的獅子巖等自然景觀迷人,可供遊客壹飽眼福。
在壹家小餐館簡單用過早餐,劉兵君的叔叔向導我們前往銅錢關楚城墻遺址。通曉道家文化和陰陽易理的`劉先生,性情豁達而豪爽,因長年從事“道長”工作,乃小鎮上頗具影響力的壹位“能人”。
二
通往銅錢關的鄉村路雖然窄,但還算平暢。中途因正在修橋而中斷,但劉先生很快聯系了當地村支書,他熱心地親自駕車來迎接我們。
八月的銅錢關,滿目青翠,疊石流泉,翠竹幽篁,生機勃發。沿途的石板房前,可見大片大片旬陽罕見的稻田,快成熟的谷穗沈甸甸地在清風中搖曳,昭示著成熟生命的深沈與嚴肅。那潺潺流淌的溪流,像在低吟淺唱著壹首古老的歌謠,歡迎著我們的到來。壹農家門前,如今十分鮮見的壹對“門當石”,令我們頗感驚奇。青竹、樹木、稻田、石板房……構成了壹幅如夢似幻的山鄉美麗畫卷。
沿途中,“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的景色隨處可見。天地間還氤氳著脫俗清奇的竹香,透過婉轉歡快的鳥鳴,清凈了的耳際似乎隱約傳來了竹筍的拔節聲。
據悉,銅錢關鎮位於旬陽縣東南端,與平利縣和湖北省竹山、竹溪縣接壤,境內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8%,青竹面積達4.5萬畝,點綴著這裏的溝溝岔岔、山山峁峁,被譽為“陜南竹鄉”。以山竹、斑竹為主,又引進適生的毛竹,筍用竹、材用竹二者兼顧。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
常言道:“靠山吃山”。近年來,當地政府以竹為龍頭發展產業,打造生態園林,已連續舉辦過幾屆竹筍節,讓這塊巴山寶地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境內楚長城關隘、百步梯瀑布、鐵桶寨原始森林等人文、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停車駐足,擡頭仰望鑲有“銅錢關”三字的長城門樓,它坐落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交界的壹處險要關隘遺址上,由陜西旬陽銅錢關鎮與湖北竹山縣竹坪鄉***同投資百余萬元修復重建而成。隘口城墻與山勢融為壹體,更顯山勢峭陡、險峻,易守難攻,重現了古長城的雄風。
細端詳,城門兩側各有壹篇“銅錢關重修記”碑文,遂抄錄如下:
其壹曰:“銅錢關,春秋戰國古關隘也。向為秦楚走廊之要塞,華夏堂奧之玄關。西連秦野之旬陽,東跨楚隅之竹坪。漢水繞纏其北,堵河縱貫於南。雄關漫道,朝秦暮楚;峭壁千仞,懸棧五百;秦嶺龍脈,巴山後院;壹夫典守,萬夫莫開。帝王代興,各有收宇。唐虞以還,肇析九州。楚秦相鄰,唇齒相依。漢水之南,蟠冢以東。上庸古國,江山壹統。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開土拓疆,築城鑄鐘。中興之地,人文鼎盛。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秦恃強悍。楚據剽輕,爭鬥不已,各自稱尊。此乃多戰爭競之區,負險用武之地。楚人築長城以自固,秦人舉王師以傾潰。內防梁益,鼠竊盤踞,外禦豫蜀,狼狐雜沓。竹山旬陽雖同屬漢中壹郡,盜匪士民卻如同水火不容,雄關或為官方控馭之門戶,險隘時成賊匪掠奪之關鍵,城墻摧毀於白蓮教之兵戈,烽火,同治初年,雄關重起在陳傑祥之光復義舉。廢而興者,人事也。剝而復者,天心也。今值四海升平,和諧社會。南方長城,文化遺產;銅錢雄關,地方名勝。戊子年初,旬竹兩縣不謀而合,攜手恢復,出資百萬,重修城門。兩地人民拍手稱快,歡聚關口,遊目騁懷。秦嶺高高楚天舒,把酒放歌話友誼。秦風楚俗繪新圖,交換物質,交流文化,交結真心,不亦美哉?秦腔楚韻奏強音,***襄盛舉,***創大業,***建和諧,不亦樂乎?是為記。”
其二曰:竹山縣西二百裏,地接秦疆,其界岺有古碑曰:銅錢關。蓋歷朝分守之隘口也!山岺右突起壹山,巍峨聳峭,勢若參天,山谷豁然如門戶,俗謂之:西天門。昔人修寨於此禦流寇,曾見春秋戰國之古銅錢數萬門覆地,即以名關隘。歷年既久,石壁傾圯,遺址僅存。同治元年,教匪猖獗,余挈眷居此。見山勢險峻,不但為壹鄉之堅城,實為壹縣西鄉之保障,議和眾力而重新之,又思從人可與觀成而難與慮始也!乃自為經營,遂捐谷四十石,興工弗輟,而眾誌樂從。建東、南二門以定規模,又於山後置小東門、小西門以便樵汲。城高壹丈五尺,周壹百六十丈,雉堞二百三十。峻岺之上,加以崇墉,洵壹夫當關,俯視莫敵也!當次元戎協力,掃除賊氛,若有剩殘狐鼠深山而喘息者,亦望焉畏之而不敢近亦!是為記。落款:“大清五品頂戴陳傑祥鐫於同治三年菊月(公元1864年九月)。
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各國諸侯攻伐兼並以求強國,人民承受著戰爭的災難,朝是秦民,晚為楚奴。楚國為防禦他國侵略,修築五百余裏長城以求自保。
如今,銅錢關這個歷史上曾經刀刃相見、血流成河的秦楚爭霸之地,已變得山清水秀,安靜祥和;秦楚人民和睦相處,友誼深厚。近年來,陜鄂兩省人民為傳承歷史,弘揚文化,加強商貿流通和友好往來,重振古道雄風,在楚長城的遺址上恢復重建了這座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城墻。
佇立古城墻頂,“古道雄風今猶在,縱馬馳騁萬裏行”的詩句湧出腦海。無論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雄渾厚重的銅錢關重新矗立在秦鄂大地,它訴說著自春秋戰國以來兵戈鐵馬的悲壯蒼涼,盛衰跌宕的往事;昭示著滄海桑田的巨變,物阜民豐的今朝。它不僅是我國寶貴的軍事遺產,更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壹顆熠熠閃光的明珠。
在劉先生家,我們不僅觀賞了他收藏的整套線裝本《康熙字典》,還飽嘗了豐盛的晚餐。興奮之余,典軍兄揮毫潑墨,書下“道法自然”“天地和同”等四幅墨寶以做留念。
銅錢關之行,我們帶著向往的心情而往,又帶著感動的心情而返。回憶當日景象,竟有余興未盡之感。銅錢關的壹草壹木,銅錢關的山山水水,銅錢關人的竹節精神,永遠烙印在了腦海。
有機會定會再來銅錢關,既為賞景,也是敘舊。